三節、攻克遼東
187、
仲春的遼東半島,滿地殘陽;繁花滿頭的老樹,再不見還有枯枝;嫩綠的青草,隨了暮靄變得深綠;大黑山的斜陽,探頭迎接著李世民的大軍。
大黑山位於遼東半島的西北,雖然不高,倘若登上主峰眺望,卻可以將西南麵的渤海看得清清楚楚。李世民率領大軍,悄悄地從承德來到了大黑山腳下。新羅被高句麗圍了月餘的卑沙城,就在大黑山的腰間。李世民令部隊在朝陽城外安營紮寨,自己帶了營州都督張儉,登上一座小山察看敵情。但見遠處一道厚實的石牆,隨了起伏的山勢,婉延曲折地將大黑山中的卑沙城環繞著。城牆外麵,可以看到旌旗飄飄的高句麗軍隊。
“新羅人修這城牆,怕是跟始皇帝學的罷。”李世民微笑著說。
“沒有這牆城,新羅人肯定支撐不到今天。”張儉說。
“是啊,現在該高句麗人倒黴了。”李世民說:“回去,立即組織人馬,今夜向高句麗人出擊!”
“遵命!”唐儉高興地回答。
高句麗人做夢也想不到唐軍會來得這麽快,當他們的總兵睡夢中聽到喊殺聲時,還以為是新羅人餓急了突圍,便大聲喊著:“攔住他們,攔住他們。”自己則領兵往卑沙城衝去。已經圍困了卑沙城月餘的總兵,已經憋得夠嗆了,做夢都在想著有一天衝進卑沙城,肆意而為,那該是多麽帶勁!
很快,總兵發覺很不對勁,因為上麵卑沙城方向傳來的喊殺聲,遠不及下麵朝陽城方向傳來的喊殺聲激烈。待總兵明白了怎麽回事時,他的麵前,已出現了大唐王朝的軍隊。激戰不到半柱香的功夫,總兵和他身邊餘下的八千高句麗士兵,都成了唐軍的俘虜。
新羅人大開卑沙城城門,疲憊不堪的士兵與饑餓的百姓全部出來,沿道跪著,迎接前來解救他們的唐軍,同時也在眼巴巴地等待著唐軍的恩賜。因為在卑沙城裏,他們已經無法再找到一粒糧食。李世民攻城無數,早料到會出現這樣的情景,也早就作了充分的準備。在他進城的同時,岑文本剛好及時地運來了幾百擔糧食。
這次被圍太久,為了守城的需要,卑沙城裏的許多建築都遭到了空前的破壞,保存完好無損的,就剩下城內的石鼓禪寺。新羅的卑沙令就將李世民恭迎到寺內休息。一鼓而滅了高句麗圍兵,解了卑沙城之圍,李世民心裏高興,第二天帶了唐儉爬上大黑山的主峰。果然是“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這峰頂上的景物,竟然如此壯觀。高天闊地,一覽無遺;遠山近樹,盡收眼底。北麵的蒙古高原,一望無際;南麵的渤海灣,浩瀚深邃……
“朕此次若不禦駕親征,何以得見大唐如此壯麗的河山!”李世民感慨地說:“不知張亮此時可是平安渡過遼東灣,拿下蓋牟城?”
張亮原為李密部下,後隨李績降唐,由房玄齡、李績的推薦進入當年秦王李世民幕府。在這期間,唐儉曾與張亮多次共事,深知張亮智慧過人,且忠誠俠義,不僅精於政務,對行軍打仗,也研究頗深,高出常人一籌。李世民兄弟爭太子位時,?張亮曾被元吉告發下獄,因拒不受元吉的一切利誘威逼,深得李世民信任。在一路升職至史部尚書的過程中,一直與唐儉友善,聽李世民問起蓋牟城戰事,唐儉脫口而出:
“臣以為,蓋牟城此時一定早在尚書手中。”
“爾對張亮這麽自信?”
“臣以為陛下也是這麽看的。”
“好消息何日可至?”
“就在今日傍晚以前。”
“哦,還說得這麽具體。”李世民高興地看著唐儉,說:“既如此,我們就在這山上等候消息。“
唐儉有些吃驚地望著李世民說:“山上風大……”
“正涼快。”李世民打斷唐儉的話,吩咐道:“去讓人打些野味來,燒一爐大火,漫漫烤著,吃著,等候張亮的好消息。朕可是有些年不這麽愜意過了。”
唐儉很快打來幾隻野兔,讓人削皮洗淨,燒烤起來。此時雖是仲春時節,天氣開始暖和,但在小黑山頂上,還是非常涼爽。張亮擔心李世民身體,幾次提醒要李世民加件衣裳,李世民心裏一直非常高興,燒烤著野兔,望著遠處如畫的壯麗風景,細嚼慢咽著,根本不去理會唐儉的提醒。
還沒到傍晚,太陽還沒有下山時,有快馬氣喘籲籲地爬上山來報告張亮的好消息:
“已占領蓋牟城,俘虜兩萬多高句麗人,繳獲糧食十多萬石。”
李世民聽了,非常高興,豪爽地一扔手中嚼了多時的野兔,大聲說:
“傳旨,下山回石鼓禪寺,設宴替張亮祝賀!”
188、
晚宴異常的豐盛,李世民卻難以下咽,在不想吃飯的同時,他感到肢體酸痛。強撐了一會,李世民隻好告辭,先走一步。徐賢妃摻著他,一步步來到寺中的休靜房。望著李世民皺緊的眉頭,徐賢妃對李世民說:
“臣妾去喚禦醫來?”
李世民點了點頭。禦醫陳良甫轉眼就到,看了看李世民,又極認真地號過脈,問道:
“皇是是不是肢體酸痛,遊走無定?”
“正是這樣。”李世民說。
陳良甫一驚,轉眼又鎮定下來。這一切,徐賢妃都看在眼裏,李世民此時閉目養神,卻沒有看見。陳良甫強作鎮定後,開了兩味藥:去根麻黃五兩,桂心二兩。
“將這兩味藥共研為末,加酒二升,以慢火熬成糖稀,即可服用。每次服一匙,熱酒調下,一日三次,汗出見效。”陳良甫說著擦擦額頭上的汗,又補充道:“此病不宜著涼,要注意避風。”
徐賢妃點點頭,跟著陳良甫來到休靜房外,眼望著陳良甫說:“李世民的病,究竟是怎麽回事。”
“這病叫風疾,又稱行痹,一但染上,十天半月難已愈痊,臣懇請賢妃勸皇上速回長安。”
徐賢妃聽了,心中一驚,即讓人熬好藥湯,端了親自喂李世民服下。到第二天下午,李世民果然出了不少汗,四肢遊走不定的酸痛,一時也減輕了許多。就在這時候,又傳來一個大快人心的好消息:李績大軍,已悄然逼進遼東西城門前,張亮大軍,擊敗途中阻攔的高麗兵,斬首八千,正向遼東城南逼進。李世民聽了心中大喜,身上的酸痛已經感覺不到,宣來唐儉說:
“傳令全軍,作好準備,明日清晨,向南挺進,從北麵攻擊遼東城。”
唐儉領旨出去,徐賢妃伏於地,泣聲說:“臣妾懇請陛下,即回長安。”
李世民上前,扶起徐妃,看著她滿麵淚花,笑著說:“看你,這麽傷心,朕的病……”正說到這裏,李世民突然又感到渾身酸痛,便轉了話問道:“太臣是怎麽與你說的?”
“太醫一定要臣妾勸皇上回長安調理。”
“太醫真這麽說?”
徐賢妃點點頭,上前扶住李世民說:“此役看來必獲大勝,陛下身體要緊,還是回長安養息。”
“可是?”
“陛下打了一輩子勝仗,軍功上的榮譽,古今無人能及,還請陛下將這一次榮譽,讓給李績、張亮、唐儉幾位將軍。”
“愛妃真會說話。”李世民笑著擺了擺頭,說:“這麽一來,朕如果還要堅持留在這裏,倒是象要與大將們爭功了。”
“陛下同意回長安?”徐賢妃高興起來:“臣妾讓人喚唐儉來,陛下交待幾句。”
李世民點點頭。他此時雖然麵帶微笑,肢體卻非常的痛苦,那遊走不定的酸痛,越來越讓他感到難受。不一會唐儉進來,臉色異常地難看,抬頭望著李世民,久久說不出一句話來。
“出了什麽事,快說!”李世民已被酸痛折磨得煩躁不安,大聲地催促說。
“吏部尚書岑文本,在幽州暴病身亡。”唐儉傷心地說。
“啊!”李世民驚叫一聲,凝目肅然地望著唐儉,許久,一粒豆大的淚珠,盈出眼眶,從眼角邊滴了下來。
“岑愛卿是累死的,是替朕辦差累死的,是為大唐王朝平息邊關之亂累死的。”李世民悲慟地說:“朕追贈他為侍中、廣州都督,賜諡號憲。朕還要加封他的兒子岑長倩任兵部侍郎。”
李世民說到此,垂下頭來,再不言語。唐儉因是李世民召來,知道肯定是李世民有事交待,見李世民不語,隻好站在那兒等著。良久,李世民抬起頭來見了,一揮手說:
“去吧!”
徐賢妃見了,心中一急,脫口而出:“陛下,你還沒有給唐將軍交待回長安之事。”
“不回了!”李世民說。
189、
遼東城為方形,內外有兩重城垣。內城有兩層和三層建築物,為高句人的官署;外城為市場區。城門有三:北門單立,東西門相對,均雙層門樓。城垣有角樓、雉堞、女兒牆等建築。城外西北有座規模宏偉兩層高樓建築,此時已為李績占領,用作臨時的攻城指揮所。
昔日高傲無比、目空一切的高句麗權臣蓋蘇文,近日裏連連得到噩夢:先是蓋牟城為唐軍張亮所占,緊接是卑沙城被李世民親自攻陷。現如今,又是唐朝大元帥李績,大將軍張亮兵逼遼東城下。蓋蘇文被這些噩報嚇得焉了許多,心中開始後悔,悔當初不該不聽唐朝使者的勸說。可是,現在一切都遲了,就是開城投降,也不可能保得住性命。既然如此,就隻能孤注一擲了。蓋蘇文轉動著帶血的大眼珠,苦苦地思考著。他想到了烏骨城、白岩城的守軍,想到了高句麗最神勇的高延壽、惠真將軍……答應與他們共享富貴,讓他們都來,有近二十萬大軍,一定可以在遼東城下大敗唐軍。蓋蘇文想到這裏,眼前一亮,哈哈地一陣狂笑之後,喚來四位親信,交待一番之後,讓他們速去搬來援兵。
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聽說可以與蓋蘇文共享富貴,高延壽與惠真的部隊,很快來到遼東城,與蓋蘇文的守城部隊加起來,足足有三十萬人,且都是在長期相互征戰中鍛煉出來的精兵。此時,集結在遼東城下李績與張亮的部隊,僅有二十萬之眾。李績軍中謀士田仁善說:
“兵法曰:‘十而圍之’,如今我軍人數尚少於敵,不如待皇上大軍來後,再作商議。”
“依先生之見,我軍眼前當如何處之?”李績問道。
“堅守。”田仁善說。
李績不言,以目示張亮,希望聽聽他的看法。
“高句麗援軍已至,而今人數眾多,一定認為我軍不敢攻城。已作如是想法,必然不去準備。兵法曰:攻其不備,可得大勝。我軍若趁此猛攻,必獲大勝。”
“英雄所見略同。”李績大喜說:“而今之計,除非盡早拿下遼東城,不然我軍危矣。若是堅守,待不到皇上到來,高句麗必然會進行反攻,到那時候,敵軍士氣大振,我軍士氣已衰,何以能敵?”
第二天拂曉,剛有些安全感的蓋蘇文,正在暖被裏與一位高句麗女子作樂,忽聞外麵傳來激烈的喊殺聲,待他衣冠之後出得門時,李績與張亮的軍隊,已聚在一起從南門殺了進來。原來,李績與張亮決定以劣勢之兵猛攻遼東城的方略之後,即親往遼東城外偵察,發覺這晚正好敵南風,於是安排一隊人馬,臨風放火,點燃城池西南樓,然後趁火猛攻。高句麗軍本來就沒料到唐軍敢來進攻,又被大火亂了心誌,盡管人多,經不住唐軍猛攻,後快敗退。
李績與張亮趁勢一路追殺,斬首萬餘,攻陷了遼東城。
高句麗最勇猛的將軍高延壽,為唐軍的神勇所震懾,率領前來救援的十五萬靺鞨、高句麗部隊,向唐軍乞降。被擊敗。高延壽來到李績軍營,進帳就跪,膝蓋挪動向前,拜伏請命。
李世民在遼東城攻克後第二日到來,聞說此事,對跪伏在麵前的高延壽說:“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複敢與天子戰乎?”
高延壽抬頭看了看李世民,無言以對。李世民將降軍中的高句麗軍官、酋長三千餘人虜往中原,其餘高句麗人悉數放回。在遼東城整修幾日之後,李世民令李績等繼續攻占高句麗東北的城市,自己因風疾的折磨,隻好暫留在遼東城內。兩月之後,李績等又攻下了幾個城市,在進攻安市城時,竟因城高危且堅固久攻不下。這時長孫無忌也來到遼東城,對李世民說:“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徼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這是以往李世民多年用過的方法,若一直打下去,安市必破無疑,隻是李世民有病在身,加之新羅圍早解,北方暫時可以平靜。恩之再三,李世民決定回軍長安。這次征伐高句麗,唐軍攻克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穀、銀山、後黃十城;遷徙了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七萬人;斬首敵軍四萬餘級,而唐軍戰士陣亡的僅2000人,其中最讓李世民傷心的,是中書令岑文本。唐軍在撤兵之日,有感於唐軍的神威與天恩,高句麗的將軍士兵,在高高地城牆上跪拜,恭送唐軍離去。
後來在評說這場戰事時,李世民認為:
“此戰雖重創高麗,但戰事曠日持久,耗費巨大,而終未滅高麗,應屬敗戰。”為此李世民甚至無比懷念地說:“如果魏征還活著,肯定不會讓我進行這次遠征。”
盡管李世民如此認為,實際上這次戰爭還是有較大的意義,它是自三國時期毋丘儉攻破高句麗屠王城後、上百年以來,中國軍隊第一次真正戰勝高句麗人。此次戰爭,唐王朝不僅收複了遼東半島一帶在南北朝時期被高句麗奪去的中國領土,更主要的是為後來唐朝徹底征服高句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幾年以後,李治終於征服了高句麗,將高句麗貴族、富戶及數十萬百姓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部分留在遼東的,成了渤海國的臣民,餘下的融入突厥及新羅,世上從此再無高句麗。這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