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

概況

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位於雲南省麗江市城西52公裏的石鼓鎮。2007年,在中宣部的支持下,紀念館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擴建,占地麵積達2400多平方米,硬件設施更加完善,曆史資料更加充分,展出效果更加明顯。新建項目包括一個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一個紅軍亭、一個紅軍長廊、一個紅軍渡江紀念碑、一組標誌性紀念景觀雕塑和一座標誌門,同時編輯出版了圖書、畫冊、光盤和舉辦展覽等。2009年5月,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從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的長江在麗江的石鼓鎮突然調頭北轉,形成一道“V”形灣,這就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蕭克、關向應、任弼時、王震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為實現北上抗日的偉大戰略,在石鼓、大同、新華、巨甸一線渡江北上,在當地各族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搶渡天險,徹底擺脫了國民黨30萬大軍的圍追堵截,順利北上與中央紅軍勝利會師,在麗江的革命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77年8月,雲南省政府就在石鼓鎮建立了“紅軍長征渡江紀念碑”和“紅軍長征文物陳列室”,以供人們參觀憑吊和緬懷革命先輩。此後不久,這裏成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84年10月,當年

指揮渡江的紅軍將領蕭克將軍重遊故地,為“紅軍長征過麗江紀念館”親筆題字。

“紅旗漫卷金沙暖”

“青峰壁立水雲間,南下金江直北還。神兵天降曾飛渡,萬裏長江第一灣。”這首七絕很容易讓人們追思起紅軍長征的漫漫足跡。70多年前,紅軍飛渡石鼓的腳步聲永遠地留在了岸邊,也留在了人們的心中。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陝甘根據地,標誌著中央紅軍的長征勝利結束。此時,紅二、六軍團(後稱紅二方麵軍)在總指揮賀龍、政委任弼時的率領下,轉戰在滇黔途中。1936年3月30日,按照紅軍總部朱德總司令“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電令指示,紅二、六軍團從盤縣、雲南宣威地區出發,開始了以搶渡金沙江為目標的戰略轉移,揭開了紅軍第二階段長征的序幕。

1936年4月25日,由賀龍、任弼時等率領的紅二、紅六軍團,在素有“萬裏長江第一灣”之稱的麗江石鼓鎮搶渡金沙江。為了順利渡過金沙江,紅軍到麗江後立即廣泛接觸群眾,宣傳黨的抗日反蔣、救國救民宗旨,爭取各族人民的支持。據當地的老人回憶:“紅軍進入石鼓後,我們以為紅軍都像國民黨宣傳的那樣凶神惡煞,嚇得躲了起來。可後來發現紅軍住下後就忙著打掃衛生,給各家挑水劈柴。我們都感到,是好人來了!果真,紅軍把打土豪得來的東西分給老鄉,並宣傳紅

軍一定會讓勞苦大眾過上好日子!”可見,當地人民都非常擁戴紅軍。

為阻止紅軍過江,敵人用石頭把船沉到江底。紅四師到達石鼓後,沿江的大小船隻多數已被當地反動官員勒令隱藏。紅軍僅得到了一條小船,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又找到了五名船工。紅軍連夜向北推進,分別在格子、士可、羊犁石、餘化達、蘇浦灣馬場等地找到了渡船和船工。在從石鼓到巨甸共有長達120華裏的江岸,在當地群眾的積極支持下,最後,紅軍一共找到了七隻渡船和二十多名船工,控製了沿江的五個主要渡口。

渡江的條件成熟了,25日下午,前衛紅四師利用在石鼓得到的小船,迅速運送了十二團的先鋒部隊,占領了灘頭陣地,控製了對岸碼頭,這為後續部隊順利過江提供了保證。27日淩晨,賀龍、任弼時率二軍團直屬部隊,在格子、士可渡江。紅十六師為全軍殿後,掩護各路部隊渡江,並於27日在巨甸渡江完畢。雄壯的軍號聲響起了,一顆顆信號彈劃過天空,紅軍渡江勝利了。

28日傍晚,擔任維西方向警戒任務的部隊在巨甸餘化達安全渡江,紅二、紅六軍團北渡金沙江的任務勝利完成。

在當地群眾的幫助下,紅軍依靠七隻木船、幾十隻木筏,僅用四天三夜就從石鼓沿岸的五個渡口渡過了大批人馬,北上抗日。渡過金沙江,是紅二、六軍團走向勝利的又一個轉折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