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群眾文化的影響
科學技術是影響群眾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信息時代,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現代傳媒手段的發展和應用,對群眾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開拓群眾文化的新領域。互聯網成為文化與科技融合最廣泛使用的載體,它在實體的群眾文化,實體的文化館(站)、演出、展覽、培訓之外,又開拓了一個虛擬的群眾文化新領域——網上文化館、網上演出、網上展覽、網上培訓,它不受時間、場地、人數、距離的限製,使群眾文化有了更大的溝通範圍和施展影響力的時間與空間。
科學技術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為群眾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和物質基礎。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設備和手段廣泛應用於文化館(站)和群眾文化活動,第三次全國文化館評估標準(2011年)中,提高了對文化館現代化設備配置的要求,把信息網絡傳輸和數字化服務設備,電化教育和資源數字化加工設備,現代化燈光、音響等演出和展覽設備作為文化館的必備設備列入了評估標準。要求提高了,達到等級館標準的文化館比例也增加了,以西部地區9個省、市、自治區為例,有652個地市和縣級文化館達到等級標準,占55.39%,比第二次評估增長了30.56%。2011年,全國文化館擁有計算機25130台,文化站擁有計算機28690台。說明文化館數字化、網絡化設備的配置有了很大的提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較高的文化知識水準,從而刺激著群眾文化,強化著教化功能,為業務培訓和終身教育開辟多種途徑。科學技術的發展,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對人的文化知識水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們要想順應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就必須學習,這就為群眾文化提出了新課題——強化教化功能,拓寬培訓途徑。現代科技為群眾文化提供了電化教育和遠程教育的手段。電化教學已在文化館(站)普遍應用,遠程的輔導培訓也已在一些文化館網站展開。遠程教育是指使用電視及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時空的界限,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上網學習,還可互相交流,極大地擴展了群眾文化培訓的覆蓋麵,為更多的人民群眾提供了學習的機會。
現代科學技術產品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廣泛應用,豐富了群眾文化的內容和形式,提高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數字化設備使群眾文化資源記錄、保存和應用更加全麵,更加方便;網絡技術使群眾文化信息的傳播更加快捷,網上的群眾文化活動(展覽、比賽、征文等)成為群眾文化活動新的形式,成為群眾業餘文藝作品的發表和傳播的新平台;移動傳媒的普及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群眾文化的信息,欣賞群眾文化藝術作品和活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特別是麵向農村的農業新技術的普及,計算機三維動畫、計算機音樂製作和視頻作品的製作,網絡文化和短信文化等都成為群眾文化的新內容。科技創新使群眾文化表現形式和內容更加多姿多彩,大大豐富了群眾文化的表現力,提升了群眾文化的發展活力。
科學技術的發展減少了人們生產和家務勞動的時間和強度,為人們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充裕的時間和更廣闊的空間。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減輕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增加了產量,給農民提供了更充裕的參與群眾文化的閑暇時間;家用電器的普及,減少了人們家務勞動的強度和時間;現代交通的發達和便利,縮短了人們的距離;現代通信手段的迅捷,增強了人們之間的聯係和交流。現在的人們,有了更多閑暇時間,有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方便的選擇,這為群眾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科學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文化觀念的更新,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創新。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正在不斷影響著人們文化觀念的更新,推動了群眾文化的創新。科技與群眾文化密切結合,使得群眾文化保持了新鮮的活力。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個個大自然奧秘不斷被揭示,原來神秘的事物,變成了常識性的東西,這使得群眾文化中許多帶有宗教或迷信色彩的東西不斷減少或淡化,帶有科學性的形式和內容的活動逐漸增多。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又使群眾文化成為哲學、曆史學、民俗學、文化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之一,它們從不同側麵、角度,認識、評估了群眾文化的價值和作用。
二、群眾文化的繁榮促進科學技術進步
群眾文化的繁榮能提高人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積極性,促進人們智能的增長,提高群眾文化對科學的感受力、領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群眾文化的宣傳和教化作用、普及知識的作用,使大量的科技信息在群眾中傳播,提高了人們認識的深度和廣度,群眾文化中也有大量的集散性信息載體,可以通過活動達到傳播的目的,群眾文化活動又通過演出、圖片、美術展覽等載體來傳播信息,講座、輔導等活動又直接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群眾。群眾文化的全麵性、豐富性,使群眾文化的信息載體流通量日益增大。更因為群眾文化活動是人們最普遍、最廣泛的一種文化活動,因而也是最普遍、最廣泛的普及科學知識的途徑。群眾文化活動對於提高全民族科學文化水平有重要意義,通過群眾文化的繁榮,激發全體人民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性,促進人類智能的增長。
群眾文化的繁榮,促進了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特別是文化消費的增長;而文化消費的增長又刺激了科學技術的進步。群眾文化的不斷繁榮使人們原來的生活方式不斷改變,這種變化涵蓋多個方麵,包括生活方式的變化、科學技術產品的融入、求知欲的增長,而這種變化中最顯著的是文化生活上的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不斷增長。這在移動傳媒技術的發展中最為明顯。手機開始時隻是通信工具,手機文化的發展,使手機的功能不斷擴展,迅速地推動著移動傳媒技術的發展,3G、4G手機不斷更新換代。現在,人們可以用手機上網,可以讀報、讀書、看電影、看戲、聽音樂、進行藝術欣賞、拍照、攝像、錄音。文化的發展,使人產生新的需要,從而促進了科學的進步。
三、現代傳媒手段的廣泛應用與群眾文化新領域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由過去的廣播、收音機發展到今天的互聯網、手機網絡、網絡電視,它們不僅能給人民群眾帶來歡樂,也為傳播信息、學習知識、宣傳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同時也給我國群眾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能否真正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群眾文化的新途徑、群眾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群眾文化生活的新空間,關係到群眾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和國家文化信息安全。
2007年以來,文化部實施了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現代傳媒手段的應用迅速在各級公共圖書館和文化站、文化室推廣普及,也推動了文化館的數字化建設。2007年8月21日下發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若幹意見》中明確提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水平”,“發展和傳播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使之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途徑、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的要求。2010年文化部、財政部在示範區創建的“創建標準”中提出“數字文化館”的概念,2011年文化部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公益性數字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把數字文化館建設列入了規劃,2011年啟動了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
群眾文化的數字化和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應當堅持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的原則,依托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發揮文化館文化資源和功能的特色,建設與公共圖書館、鄉鎮文化站、社區(村)文化室一體的,有文化館自己特色的數字化、網絡化服務體係;應堅持需求主導、應用為主的原則,建設一批豐富適用的群眾文化數字資源,加強數字文化的惠民服務;應堅持規範建設,科學管理的原則,發揮先進信息技術在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應堅持共建共享、開放共贏的原則,探索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數字化建設的機製,努力實現優秀群眾文獻信息資源的廣泛傳播和便捷使用。
群眾文化的數字化服務和信息網絡建設是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製高點,是群眾文化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之一。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掌握新概念、學習新本領,建設群眾文化信息網絡,發展數字服務和遠程服務,創建豐富多彩的網絡群眾文化,營造清新的網絡文化氛圍,從根本上確立群眾文化傳播的戰略地位,為現代群眾文化增添創新優勢。
【擴展閱讀】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
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進行數字化加工整合,通過互聯網、衛星、電視、手機等新興傳播媒體,依托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結合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工作、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實現先進數字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共建共享。2007年以來,中央本級累計投入專項資金3億元。到2010年底,各級財政累計投入63億元,已建成1個國家中心,33個省級分中心,2867個縣級支中心,2.3萬個鄉鎮基層服務點,59.7萬個村基層服務點,資源總量達108TB,其中,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建設管理中心的數字資源建設總量已達35.9TB,包括視頻類資源55670部(集),共29196.24小時,服務人次超過9.6億。
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為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未成年人、進城務工人員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決定於“十二五”期間在全國範圍實施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計劃。計劃到2015年,實現公共電子閱覽室在全國所有鄉鎮和街道、社區全麵覆蓋。2011年,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2億元,主要用於中西部設備更新和補充、東部設備獎勵以及服務和技術平台建設3個方麵[3]。
規劃“十二五”期間要建立“公共文化數字資源基礎庫群,包括文化民生基礎庫、中華優秀文化庫、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庫、紅色曆史文化多媒體資源庫等,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數字資源的建設總量要達到530TB,視頻資料時長達到33萬小時,資源總量不少於500個”[4]。
【本章小結】
本章從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科學技術環境四個方麵,闡述了客觀環境對於群眾文化生存和發展的影響,特別是現實的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文化環境和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對於群眾文化和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的影響。
認識和把握客觀環境對於群眾文化的影響,重點在從本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和文化交流環境的實際出發,創新群眾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創新群眾文化服務的模式和方法,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利用現代傳媒技術發展群眾文化,建設群眾文化信息網絡,發展數字服務和遠程服務,創建豐富多彩的網絡群眾文化,是群眾文化在信息時代的戰略製高點,是現代群眾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方向,是每一個群眾文化工作者的責任。
【思考題】
1.你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特點是什麽?它們對當地群眾文化的發展有什麽影響?
2.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群眾文化走產業化的道路,對於這一說法你是怎麽認識的?
3.群眾文化應如何適應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傳媒手段的廣泛應用?
【推薦閱讀】
1.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2.趙紅川.信息化發展與公共文化服務變革[EB/OL].(2011-03-03)[2012-12-01].http://www.cpcss.orgl-d271342568.htm.
3.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1] 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151.
[2] 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157.
[3] 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近年來文化重點投入項目一瞥[N].中國文化報,2012-07-13(7).
[4] 參見文化部下發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規劃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