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眾文化專業隊伍

群眾文化專業隊伍,從廣義上講,包括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的群眾文化行政工作人員和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這裏所說的群眾文化專業隊伍,是從狹義上講的,專指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的群眾文化業務工作人員。

群眾文化專業人員的工作特點是:群眾文化工作涉及麵廣,綜合性強。從事群眾文化工作不僅要接觸不同職業、不同層次的群眾,還會涉及不同的藝術門類;群眾文化活動參與人員多,安全要求高,組織協調工作量大;活動、輔導是其主要工作,需要直接麵對群眾進行宣傳、指導。

對群眾文化專業人員的基本要求可以概括為“兩個素質,三種能力”。兩個素質是:具有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能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熱愛群眾文化事業和公益性服務事業;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和技能,具有較廣博的知識和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掌握較為先進的專業技術知識,在培訓和輔導中能真正為參與者答疑解惑。群眾文化專業人員應接受過相關專業技術教育並取得相關學曆,沒有學曆,但實際專業技術能力特別突出的人員,也要通過在職教育等方式,取得相關專業技術教育學曆。

三種能力是指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所需要的三種特殊能力要求,是群眾文化專業人員和一般文化團體對專業文藝工作者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群眾文化專業人員不但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同時還應具備以下三種能力。一是較強的學習能力。群眾文化專業人員不能僅僅是某一門類藝術的專業人員,而應是“一專多能”的專業人員。群眾文化專業人員麵對的是群眾多樣化的文化藝術需求,群眾文化工作人員除本身專業外,還應學習其他藝術專業,涉獵各類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基層文化機構,人員編製相對較少,要求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必須是“一專多能”,才能適應群眾的需求。二是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群眾文化專業人員既從事藝術創作,又進行藝術表演,不少群眾文化專業人員有很高的藝術水平,他們的作品和演出可以在專業性比賽中獲獎。但是,群眾文化專業人員的主要職責和主要能力不是自己創作和演出,而是組織群眾參與文化活動和文藝創作。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者,除自身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和技能外,還必須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包括製訂活動方案、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活動、指揮和協調活動中各方的行動以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對突發狀況的應變和總結經驗教訓的能力等。一個群眾文化活動能否成功舉辦,跟群眾文化工作人員的組織協調能力息息相關。三是較強的語言表達傳授能力。語言是溝通的橋梁,而群眾文化工作需要麵對廣泛的群眾,他們職業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基礎參差不齊,接受能力有高有低,無論是培訓、輔導還是開展其他文化活動,較強的語言表達傳授能力都能幫助群眾文化工作人員事半功倍地完成其工作任務。

二、群眾文化骨幹隊伍

群眾文化骨幹是指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自然形成的,並在群眾文化活動中起著組織、輔導和管理作用的中堅分子。包括各種業餘文藝組織的領導骨幹和活動骨幹,職業、半職業民間藝人等。

(一)群眾文化骨幹的類型

群眾文化骨幹包括技藝專長型、熱心組織型和結合型三種類型。技藝專長型骨幹有比較高的藝術水平和藝術技能,起輔導以及組織、管理的作用;熱心組織型骨幹以社交能力和組織文化活動的能力見長,其文化藝術水平雖不是出類拔萃的或者是沒有文化藝術特長,但有較強烈的文化藝術愛好,以積極、善於組織和管理而成為群眾文化骨幹;有技藝專長又熱心組織管理的骨幹,則屬於結合型(或稱全能型)骨幹。

(二)群眾文化骨幹應具備的素質

群眾文化骨幹應具有以下素質。一是具有較好的思想素質,勇於進取、自強不息、立誌奉獻。群眾文化骨幹需要在業餘時間義務地為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組織、輔導、管理工作,如果在品行上無法成為他人的楷模,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其他人員必定不願接受骨幹的輔導和管理。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藝術素質,在一定的成員範圍內,骨幹的技藝水平應是最高層次的,有能力輔導別人,在某方麵具有權威性的發言權和影響力。三是具有一定的組織才能,群眾文化骨幹要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擔當組織者、輔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要對成員之間的關係進行協調,要同社會各界進行文化活動所必要的聯係,就須有一定的社交活動和組織管理的能力。

(三)群眾文化骨幹形成的特點

群眾文化骨幹的形成具有自然性與自願性特點。群眾文化骨幹產生的基礎是群眾文化活動。人們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相互交往,相互了解,當其中有人在思想素質、文藝素質、社會品質等方麵達到一定的水平層次而超越其他人時,就在一定的時間和影響範圍內,自然地成了相關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領頭羊”。可見,這種骨幹人物不是社會政權組織任命的,不是骨幹自封、自吹或其他外部力量幹預而扮演的角色,而是由於在一定範圍內得到了公眾認可,或是受到其他文化藝術愛好者的擁戴而自然形成的。與自然性相聯係的是群眾文化骨幹義務工作的自願性。他們從事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輔導和管理等工作,是在業餘時間進行的義務工作,是出於為滿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與實現所追求的目的而自覺、自願進行的工作。

群眾文化骨幹的形成具有相對性與可變性的特點。有些骨幹的地位可以保持數年甚至一生,有些骨幹則屬曇花一現。一是因為群眾文化骨幹進行的文化活動是業餘性質的,一般是出於他們的誌趣和愛好,若興趣愛好發生轉移,骨幹對自己的骨幹地位也就放棄了;二是客觀條件的變化,如職業的變動、工作或家庭情況的變化、年齡的增長,等等,都可能影響到骨幹能否繼續盡義務;三是骨幹條件的變化。在一個文化區域內,群眾的思想素質、技藝水平和社會交際能力等骨幹構成的條件因素會產生變化,進步較快的人在某些方麵超過了原先的骨幹,就有可能形成新的“領袖人物”,骨幹地位就發生了轉移。

(四)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的作用

輻射功能。群眾文化骨幹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帶頭羊”,是群眾文化事業機構與廣大群眾密切聯係的橋梁和紐帶。群眾文化事業機構通過他們輔導群眾,組織群眾文化活動,建立群眾業餘文藝團隊,並向周圍群眾輻射,從而促進文化藝術的普及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聚合功能。群眾文化骨幹是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業餘文藝團隊的組織者。群眾文化骨幹所具備的思想、藝術素質和組織指揮的才能,對其周圍的文藝愛好者甚至其他群眾產生著極強的吸引力,易於聚合成各種形式和規模的具有不同特色的文化群體,構成一支支群眾業餘文藝團隊。在有高層次骨幹、骨幹群的地方,有關門類的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業餘文藝團隊必定是比較活躍的。

導向功能。群眾文化骨幹是群眾文化的引領者。群眾文化骨幹由於具有高於一般群眾的思想文化修養和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往往在一定範圍內因為德高望重、技藝超群而取得其他活動主體的信任。因而,藝術骨幹的世界觀、價值觀和藝術愛好對周圍群眾具有一定的熏陶和感化作用。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有一批具有較高思想和藝術素質的骨幹群體,能夠按照社會和時代的要求自覺地完成其導向作用,這就能更好地引導當地群眾文化活動沿著健康的軌道發展。

承遞功能。群眾文化骨幹是群眾文化發展的支撐者和傳人。在漫長的群眾文化發展曆史中,群眾文化骨幹肩負著曆史賦予的繼承、發展、下傳的重任,一代代群眾文化骨幹,通過口授、身傳等方式,承遞了民族傳統的群眾文化藝術,使各民族各地區形成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濃鬱的地方藝術風格。在當今與未來,雖然存在完整的學校教育係統發揮著群眾文化的承傳教育作用,但許多優秀文化遺產仍需靠骨幹挖掘整理,許多文化藝術活動形式主要靠骨幹推陳出新。

創新功能。群眾文化骨幹在群眾文化的傳承中有著重要的創新作用。作為群眾文化骨幹的群眾個體,必定受當時的經濟、社會、民族、地域、自然等因素的製約,他要以相適應的文化活動形式和內容來表現特定時期的社會生活,使群眾文化與所處的時代合拍。因而,必然要對傳統的文化活動形式進行選擇、改造、補充和發展,不斷豐富文化活動內容。這樣,就形成了群眾文化骨幹的創新機製,發揮了它的創新功能。

(五)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

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的建設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的重要職能業務。在社會主義群眾文化工作中,要增強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的自覺性,有意識地培養、引導群眾文化骨幹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擔任重要的角色。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的建設應遵循係統性、經常性、確定性原則。

係統性原則。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的係統性包含三個方麵。一是各藝術門類骨幹的係統性,骨幹專業門類要齊全。群眾文化骨幹包括文學、音樂、舞蹈、繪畫、戲劇、曲藝、攝影、書法等文藝創作和表演活動方麵的骨幹。對於一個鄉鎮(街道)和社區(村)來講,不必要求藝術骨幹的門類齊全,應當有特色、有重點,即重點建設與鄉、村特色群眾文化發展相對應的群眾文化骨幹。對於一個縣以上地區來說,各門類的骨幹都是需要的,應建立一支門類較為齊全的群眾文化骨幹隊伍,促使群眾文化活動全麵發展。二是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工作的係統化。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應製訂發展計劃,建立群眾文化骨幹“藝術檔案”和人才庫,建立群眾文化骨幹的發現和培養機製,研究群眾文化骨幹發展規律,製定群眾文化骨幹的有關政策和激勵機製。山東省肥城市實施的“把優秀的文化愛好者培養成文化骨幹,把優秀的文化骨幹培養成公共文化輔導員,把優秀的輔導員培養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文化服務誌願者”,就是一個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建設的係統工程。三是群眾文化骨幹培訓的係統化。要把群眾文化骨幹的培訓納入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的培訓計劃,按照了解群眾文化基本規律,提高兩個素質和三種能力的要求,製定群眾文化骨幹的培訓大綱,係統性地進行培訓。天津市群眾藝術館“千村百站”農村文藝骨幹培訓工程,就是群眾文化骨幹隊伍係統化培訓的典型事例。

經常性原則。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的建設是一件經常性的工作,應列為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的日常工作內容,並貫穿於各項群眾文化工作之中。要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發現和培養骨幹,要在群眾文藝比賽和群眾文藝創作中發現和培養骨幹,要在指導和輔導基層群眾文化中發現和培養骨幹,要在指導企業、校園群眾文化工作時發現和培養骨幹。要尊重和相信骨幹,充分發揮他們參與集體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他們搭建活動的平台,讓他們在文化實踐中鍛煉成長。

穩定性原則。穩定性包括:要保持骨幹隊伍的穩定性,培養對象的相對穩定性,骨幹隊伍建設計劃和有關政策的穩定性。穩定性原則還要求建立不同年齡梯次的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特別是少年兒童文藝骨幹,盡早為少年兒童的文化天賦的發揮創造條件,可以培養他們對文化藝術活動的興趣,為群眾文化骨幹隊伍培養後備力量。“福建藝術扶貧工程”就是從農村兒童抓起的群眾文化骨幹建設實例。

案例:山東省肥城市“縣級城市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遞進培養工程”

山東省肥城市實施“把優秀的文化愛好者培養成文化骨幹,把優秀的文化骨幹培養成公共文化輔導員,把優秀的輔導員培養成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的文化服務誌願者”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遞進培養工程。其特點是,把群眾文化骨幹、群眾文化輔導員、文化誌願者三個隊伍的建設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其目標是,壯大文化誌願者隊伍,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縣域內所有社區、村居全部配備2~3名思想覺悟高、業務素質強、具有組織協調能力、傳播先進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具體做法包括以下幾方麵。

開展調查。對文化愛好者進行了摸底排查,並通過歌手大賽、票友大賽、“桃鄉大舞台”等活動發現文化人才,對3200多名文化愛好者逐一登記,建立業餘文化人才庫。

健全組織。成立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俱樂部,負責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隊伍的注冊登記、日常管理、活動規劃和協調運作。

開展培訓。采取集中培訓與具體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下發菜單式培訓目錄,讓文化骨幹根據自身需求,參加不同專業的培訓。2009年以來,舉辦培訓班24期,對2600多名文化骨幹進行了培訓輔導,培育了700多名文化輔導員和400多名文化服務誌願者。

建立考核督導機製。將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列入民生實事,成立了領導小組,出台了實施方案,明確了責任主體和工作進度,月匯報、季檢查,嚴格督導。

建立經費保障機製。2009年以來,市財政每年拿出100萬元用於文化隊伍建設,市、鄉、村先後投入460多萬元,用於“遞進培養工程”的器材配備,並組織開展各類學習培訓活動。

建立表彰激勵機製。按照職業、特長和業務能力對公共文化輔導員評定星級,引導他們自願報名成為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開展了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標誌評選,推出了彰顯誌願精神、體現肥城特色的文化誌願者標誌;每年對公共文化服務誌願者進行評比,表彰獎勵,推出十佳“優秀文化服務誌願者”、十佳“優秀業餘文化團隊”;建立起誌願服務與社會認同相對接的考評機製,鼓勵機關、學校和企事業單位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和聘用優秀誌願者。

文化誌願者充分發揮農村文化建設中的帶頭作用,牽頭組織各類文藝隊伍,全市正常開展活動的民間業餘文藝隊伍達200多個,包括歌舞文藝隊伍160多個、莊戶劇團40多個。推動了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如今,在農村文化廣場、文化角,隨處可見健身操、戲曲演唱等文化誌願者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

案例:曾昭蘭和她的藝術團隊

優秀的群眾文化骨幹能帶動街區群眾參與打造優質的群眾文化活動團隊。

曾昭蘭是天津市友誼路街市民學校服裝模特班教師,也是該街銀光服裝服飾表演團團長。她退休後組建了銀光服裝表演隊,廣泛吸納社區愛好者加入,運用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先後培養300餘人。她根據團員自身特點,結合現代舞蹈特色編排表演方式,並不斷在表演內容上創新改革。《中國百年婚禮》、《情滿海河》等表演屢獲國家級和市級獎項。為抗擊“非典”排演的《祝福天使》、為抗震救災排演的《中國民族魂》等在社區巡回演出中取得了積極的社會反響。表演團還多次赴馬來西亞、韓國、法國等地進行文化交流,中外媒體予以關注,曾昭蘭也贏得了“中國老年形象大使”的讚譽。

三、群眾文化誌願者隊伍

群眾文化誌願者是自願貢獻個人時間、精力和專業技能,在不計物質報酬的前提下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事業而提供服務的人員。群眾文化誌願者沒有年齡限製,任何人不論年齡大小,隻要具備參加誌願服務的基本條件,皆可自願參與不同層次及能力要求的誌願服務。

群眾文化誌願者應具有誌願者精神,自願地、不計報酬地參與推動社會進步、促進人類自身全麵發展的社會公益事業,即做到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群眾文化誌願者參與群眾文化服務可以按三種類型劃分。按參與服務的類型劃分,有群眾文化活動服務和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服務。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指誌願者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協助組織者管理、協調、維護、完善整個活動過程,以保證群眾文化活動順利進行;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服務指誌願者自願在群眾文化事業機構中承擔誌願服務崗位,為群眾文化事業機構開展各項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時間、精力或技術支持。

按提供服務的內容劃分,有時間型服務和技能型服務。時間型服務指群眾文化誌願者無論是否具有特殊文化技能,隻要願意奉獻個人的時間就可以從事群眾文化誌願者服務;技能型服務指群眾文化誌願者須具備一項或多項文化技能,並利用其所具備的技能開展群眾文化誌願服務。

按服務時間劃分,有定時性服務、定期性服務及臨時性服務。定時性服務指誌願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某一固定時間(如每星期三的上午9:00-11:00),連續參與群眾文化誌願服務,服務時間相對穩定,服務時間是間隔的,不連續的但周期較長;定期性服務指誌願者自願按照與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約定的時間,不間斷地參與群眾文化誌願服務,如某項重大群眾文化活動,從開始到結束的期間內均從事誌願服務;臨時性服務指誌願者自願參與群眾文化服務機構舉辦的各類臨時性活動,並為活動提供誌願服務。

群眾文化誌願者參與群眾文化服務的動機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自我取向,依個人的文化愛好參與誌願服務,獲取個人內在的滿足感;第二類是人際取向,其目的是參與群眾文化活動和群眾文化群體,結識朋友,獲得他人的肯定;第三類是情境取向,是為了回應社會責任,並獲得社會的認可。

群眾文化誌願者目前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中的重要力量,群眾文化誌願者隊伍建設要抓好服務項目推介,使誌願者深入了解服務內容;建立健全誌願服務製度和管理辦法,使誌願者順利、高效地開展工作;開展誌願者業務技能培訓,使其在服務中不斷提升個人文化藝術素質,具備該項目或崗位所需要的服務知識和能力;要注重報道誌願者服務,使更多大眾了解這一服務,並願意參與進來,要使誌願者在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獲得社會認可。

案例:北京市群眾藝術館“文化誌願者服務體係建設”

北京文化誌願者服務體係從2008年開始建設,目前已形成了以北京市文化誌願者服務中心為龍頭,以全市16個區縣18個分中心為基礎,廣泛吸納各行各業的文化誌願者隊伍,開展了一係列公共文化服務。在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評選活動中,“北京市文化誌願者體係建設”獲得項目類“群星獎”。

北京市文化誌願者隊伍組建和管理一般經過宣傳招募、考核、輸入備案、培訓、選派、激勵等工作流程。文化誌願者從參與群體屬性上分為個人型和團體型。從專業技能和人員結構上大致分為四類:專家型、專業型、特長型、支持型。經過4年建設,目前基本形成了全市性的文化誌願者隊伍和相應的管理體係,已發展了8300餘名文化誌願者及10個誌願者團隊,共開展了72個服務項目,包含藝術演出、輔導培訓、大型活動保障、展覽展示等四大類,近4萬人次參與文化誌願服務,近200萬名各界群眾享受服務成果。

北京市文化誌願者服務中心大力扶持各分中心文化誌願服務項目的開展和品牌建設,確定了藝術演出、輔導培訓、大型活動保障、展覽展示四大服務方向。2010年,與各分中心負責人簽訂了《北京文化誌願者示範品牌項目委托書》,重點扶持推出了4個示範性誌願服務品牌項目,包括密雲縣的“暖心工程”、懷柔區的“基層文化輔導站”、延慶縣的“走進綠色文化空間”工程和房山區的“5285工程”。

北京市文化誌願者服務中心不斷提高文化誌願服務的水平,對文化誌願者和文化誌願服務工作管理幹部進行培訓,5000餘人次參加了培訓。搭建文化誌願者信息服務平台,形成及時、共享的交互式網絡管理機製。文化誌願者信息數據庫和網站目前已經建成並投入使用,成為及時發布信息、加強成員聯係、展現文化誌願者風采和誌願服務工作實績的陣地。

案例:活躍在社區的文化誌願者劉淑芹

北京市密雲縣果園街道季莊社區文化誌願協會會長劉淑芹是一位退休的音樂老師。在居委會的支持下,她先後在檀城、果園北區、季莊等多個社區組建舞蹈、合唱、曲藝、繪畫、手工製作等6支群眾業餘文藝團隊,先後編排了舞蹈、演唱、相聲、小品等60多個文藝節目,參加了市、縣各種演出和展覽100餘場,多個節目已成為基層文化建設的品牌,帶動了社區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熱情。

她為了克服社區文化設施以及資金不足等困難,拿出近5萬元退休金購買服裝、道具、照相機、攝像機、音箱等器材,並親手製作100多件道具。個人累計誌願服務時間超過1萬小時,還培養了200多名社區文化誌願者骨幹,文化活動的足跡遍布全縣36個社區,使越來越多的居民和誌願者參與到社區文化活動和服務中。

四、群眾文化群體

群眾文化群體是指群眾文化愛好者通過一定的社會關係自願結合進行文化活動的集合體。它包括了四個要素。首先,它是由群眾文化愛好者所組成的。共同的藝術愛好和興趣,共同的文化需求和參與意識是群眾文化群體形成的基礎。群體中的群眾文化骨幹,是群體形成的必備條件。其次,它是通過一定社會關係組合而成的。這種社會關係基於成員共同的興趣愛好和共同的文化需求。這個群體自然地、暫時地聚集在一起,不一定有固定的組織形式和聯係方式。再次,它是自願的結合體。群體沒有強製的要求,成員完全憑自己的意願集合在一起,可以自願參加,也可以自由退出。最後,它是進行文化活動的集合體。它是以群眾文化活動為唯一目而聚集在一起的,有組織而又相對鬆散的群體。

(一)群眾文化群體的類型

從組合方式上劃分,群眾文化群體有四種類型。一是自由組合、自然形成的群眾文化群體,這是一般常見的組合方式。是由幾個群眾文化骨幹有意識地牽頭,聚集一批興趣相同的群眾文化愛好者,開展活動,在活動中逐漸擴大隊伍,有了固定的活動時間、地點和內容,以及約定俗成的製度,逐步形成趨向一致的價值觀念、活動目的和相互聯係,有的群體有自己的名稱,但沒有形成明確的組織章程和機構。北京景山的群眾文化群體就屬於這種類型。二是有社會組織、機構、團體倡導,並提供一定條件,以一些群眾文化骨幹為核心形成的群體。包括文化館(站)等群眾文化機構、企事業單位、機關學校、工會共青團、居(村)委會出麵組織的群眾文化群體,一般有群體的名稱,但沒有形成明確的組織章程和機構。三是上述兩種類型的群眾文化群體在發展中逐步形成較穩定的聯係和組織,製定了群體的章程製度和機構,但沒有正式登記成為正式的社會組織。如雲南省騰衝縣大村的“農民演藝協會”和一些群眾業餘藝術劇團、社團和協會。四是群眾文化群體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了穩定的聯係和組織,正式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從群眾文化群體轉變為社會群眾組織。

從藝術門類上劃分,有文學、戲劇、曲藝、繪畫、音樂、舞蹈、攝影、美術等各藝術門類的群眾文化群體。各藝術門類的細化分支都可自成群體。

從活動頻率上劃分為,有常年活動、定期活動和不定期活動的群眾文化群體。

從活動性質上劃分為,有創造型、求知型、康樂型等群眾文化群體。創造型的群眾文化群體,從事的是創造性的文化活動。如文藝創作、文化理論研究等。這類群體成員的素質較高,具有更高層次的理想和追求。求知型的群眾文化群體,是以學習、掌握文化、科學、知識,提高自身文化修養為目的,這類群體大都在各級學校和工廠企業中,成員多為上進心強的青少年。康樂型的群眾文化群體,則以休閑、娛樂為價值取向,這類群體由中老年組成,特別是離開工作崗位的老年人,他們通過參與群眾文化活動來充實晚年生活。

(二)群眾文化群體的特點

群眾文化群體產生和發展與一定的社會生產和生活狀況緊密關聯,與人們的文化生活權利和群眾文化的發展狀況緊密關聯,與人們的個體素質緊密關聯。它具有兩組特點。

自發性和易散性特點。群眾文化群體的產生不排除當地文化部門或其他有關方麵的倡議、扶持、幫助與輔導、管理,但不存在隸屬關係,都是以相同興趣、愛好、追求等文化生活需要為引力,以感情共鳴為紐帶,自發、自主、自願地組成,其成員有較大的自主性。與此同時,正由於群體的自發性,使得組織結構較為鬆散,一旦參與受眾的興趣、需求、環境等發生變化,尤其是骨幹的退出,這一群體就極易解散。

內聚性以及心理相容性、從眾性特點。群眾文化群體中自然形成的領袖人物,由於素質較高、善於團結、協調能力較強等原因,在群體中擁有一種自然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作用,可形成比較顯著的內聚力。領袖人物在群體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使群體成員之間,有較多的共同語言、較強的信任感和歸屬感。內聚性還說明了群眾文化群體的成員是在心理相容的基礎上自願結合的。他們互相依托,互相關心,感情真摯。因此,成員的從眾行為傾向性較強,信念和行為有較高的一致性,易於產生群體性行為。

(三)群眾文化群體的社會效應

群體對於成員個體的育人效應和教化效應。通過群體活動,人們的思想意識相互影響,通過對自我存在的思考,會激發人們在生活理想、人生追求等更高的層次上形成精神的關聯。這樣,在一個正氣占主流地位的群眾文化群體中,必定會形成攜手共進的氛圍和良好循環。人們在群眾文化群體的文化活動中切磋技藝、互幫互助、共求上進,既得到娛樂休息,又豐富了知識;既提高審美能力和技能,又陶冶情操,從而使群體活動具有育人效應和教化效應。

群體對於群眾文化發展具有輻射、聚合和導向作用。由於群眾文化群體中骨幹人物的輻射、聚合、導向等功能的作用,使得整個群體對群眾文化發展都具有極強的輻射、聚合和導向的效力。從而不僅促使社會的群眾文化活動由分散、自流的狀態逐步轉變為自覺、有序的狀態,而且增強了群眾文化自身承遞與創新的能力。因此,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這種群體越多,群眾文化活動就越普及、越深入;這種群體越活躍,群眾文化就越有生氣、越有活力。

群眾文化群體是群眾文化機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依靠對象,如戲劇活動是一種群體性活動,沒有群體組織就無從開展。群眾文化群體的骨幹分子,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支撐者。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靠他們去籌劃、組織,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傳統和遺產靠他們去繼承、弘揚,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靠他們去探索、發展,繼往開來的文化活動人才靠他們引導、培養。群眾以滿足自身精神文化需求而聚合成文化群體,其群體在各種運轉中又產生出推動整個群眾文化發展的動力。

(四)群眾文化群體建設

群眾文化群體建設是群眾文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的重要職能。群眾文化群體建設應遵循大力倡導,積極引導,培養向導,熱情輔導的原則。

大力倡導。要提倡、鼓勵、支持一切積極的群眾文化群體,促其發展。群眾文化群體是人們在權利與自由的範圍內對文化活動的一種自然的選擇,它是社會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現象。因此,群眾文化群體的建設既不能采取行政命令的方法,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由發展,應大力提倡和鼓勵。提倡和鼓勵不是空泛的宣傳和號召,而應當有具體的政策和措施。應確定群眾文化群體建設的方針、政策、計劃和目標。在本書的許多案例中都把群眾業餘文藝團隊建設納入了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的總體計劃,納入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內容,有計劃、有目標地推進群眾文化群體的建設,如成都市龍泉驛區的“百人農村特色樂器隊伍”建設,河北省霸州市的“隊伍發展規範化”等。甘肅省金昌市在示範區建設中還提出了群眾文化群體建設的目標:群眾業餘文藝團隊人數占全市總人口的5‰,每個村、社區業餘文藝隊伍不少於2支。

積極引導的目的是克服群眾文化群體可能出現的消極麵,指引它走高雅、健康的文化生活之路。群眾文化生活領域同時存在著有序與混亂、高雅與低俗、文明與愚昧、新生與腐朽等文化現象,這些現象也會反映到群體的活動中來。特別是處於青少年時期的群體成員,易被一些思潮所左右,被群體的自主性引入歧途。所以,對群眾文化群體的引導是十分必要的。積極引導,不僅要通過因勢利導的宣傳教育和組織群體參與相關的文化活動來實現,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群眾文化群體建設的長效機製,包括群眾文化業餘團隊的管理機製,扶助機製,獎勵機製等。如雲南省騰衝縣大村的“農民演藝協會”自我管理機製,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的“文化獨貴龍”扶持政策,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等地區的群眾業餘文藝團隊的星級評定機製等。

培養向導是指要注重培養群眾文化群體中的核心人物。這些帶頭人的意誌和行為,對於群體的努力方向和進取目標有決定性的引導作用。他們是所屬成員心理需求在某一層次上的集中反映者,也是所屬成員愛好、誌趣、利益的主導者。因此,要把群眾文化骨幹的培養與群眾文化群體的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培育群眾文化骨幹來推動群眾文化群體的建設與發展,發揮群眾文化骨幹對群眾文化群體中其他成員的引導和輻射作用,使群體朝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

熱情輔導。要把對群眾文化群體的輔導納入群眾文化隊伍培訓的計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於群眾文化群體的普遍輔導。文化部製定的“十二五”期間《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工作方案》把群眾文化群體的培訓納入了方案,並提出明確要求:用5年時間,對現有24.27萬縣鄉專職文化隊伍和391萬左右的業餘文化隊伍(包括基層文化指導員、大學生村官等)進行係統培訓,使專兼職結合的基層文化隊伍素質顯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對群眾文化群體的輔導,包括幫助和指導。輔導內容不隻是指點如何組織文化活動,還要在文化活動的專門知識技能、方法等方麵進行教授。輔導的方法應當因地製宜,從群體的實際情況和輔導者的具體情況出發,幫助他們各展其能。

案例:銀川市社會民間文藝團隊“星級”評定

為進一步加強銀川市社會民間文藝團隊的管理,充分發揮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中的作用,促進全市群眾文化事業的大繁榮、大發展,銀川市開展了爭創星級社會民間文藝團隊的工作。製定了《銀川市社會民間文藝團隊(星級團隊)考核細則》,明確了星級團隊的人數、管理、製度、活動等指標。2011年,經過自評申報、實地察看、群眾測評、綜合評定等環節,共評出三星級團隊3個,二星級團隊5個,一星級團隊10個,優秀團隊6個,並給予表彰獎勵。獲獎團隊包括寧夏老幹部活動中心藝術團、建設銀行係統的銀翔藝術團、長信鄉的長欣文藝協會、街道的銀夢藝術團、銀平苑社區的秦腔藝術團等。這些星級團隊都是成立多年,比較穩定,有管理製度和組織章程的團隊。它們常年活動、有自己創編的節目,並經常參加公共文化服務的演出,有較好業績。銀川市把參加銀川市組織的大型群眾文化活動與文藝團隊的星級評定掛鉤,推動社會民間藝術團隊加強自身建設,爭星創優。

【本章小結】

群眾文化事業和群眾文化工作涉及麵很廣,本章隻是介紹了一些基本知識,群眾文化事業和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內容屬於群眾文化實務,在《群眾文化實務》教材中有詳細的論述。本章涵蓋的主要內容有:群眾文化事業的概念、性質和群眾文化事業的專業化、科學化、現代化,群眾文化工作的概念和基本方針政策,群眾文化服務機構的類型、特征、職能與群眾文化事業機構的改革,群眾文化專業隊伍、群眾文化骨幹隊伍、群眾文化誌願者隊伍、群眾文化群體的概念、特點、作用與建設等。重點闡述了在公共文化服務體係建設新形勢下的新特點、新認識和新實踐。群眾文化工作者要把握新形勢下群眾文化事業發展、群眾文化工作和群眾文化隊伍建設的新情況、新要求,學習在這些方麵的新經驗,推動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

【思考題】

1.應如何認識群眾文化事業的專業化、科學化、現代化?

2.群眾文化工作應遵循的基本方針是什麽?

3.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群眾文化服務機構改革的認識。

【推薦閱讀】

1.鄭永富.群眾文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

2.浙江省文化廳.新農村文化建設試用教材[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9.

3.常泊.中國群眾文化辭典[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

4.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5.林紅,黃霞芬.群文視野——寧波市群眾文化論文集[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1] 文化部.關於推動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和科技館等免費開放調研報告[R].2011.

[2]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

[3]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製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2011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