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開玩笑說,人民幣匯率政策之所以被稱為“政”策而不是“經”策,就是因為它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的確如此,人民幣匯率不可能脫離政治因素而獨立存在。

人民幣匯率問題不可能脫離政治,我國政府對此心知肚明。眾所周知,我國政府在公開場合強調的都是不希望人民幣匯率問題政治化,實際上這隻是我國政府說話的一種策略,那就是避其鋒芒。

但顯而易見,人民幣匯率政治化問題既然存在,那就是怎麽回避也回避不了的。人民幣升值從短期來看會減少我國的外匯占款、減輕通貨膨脹壓力,但從中長期看,必然會嚴重打擊我國的外貿出口,造成大量工人失業和社會不穩定因素,並且還會挑逗國際逐利資本進入我國,造成國內資產價格高漲和經濟秩序混亂,從而起到西方國家防範中國崛起、遏製中國發展的效果。

例如,根據美國相關法律規定,美國財政部必須每半年向美國國會遞交一份關於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的情況報告。按照原計劃,2010年上半年度的報告應該在4月15日發布,這就是為什麽我們一直強調這個時間點的原因。因為在此之前美國國會已經有130位議員聯合呼籲政府對我國施壓,要求逼迫人民幣升值,並且爭執已經達到白熱化程度。

但等到這個時間來臨時,大家卻並沒有發現美國宣布我國為“匯率操縱國”。這固然與我國政府的強烈抵製和反對有關,但也與美國政府的政治意圖和精心策劃分不開。

2010年4月1日,我國外交部宣布國家主席胡錦濤將出席4月12日至13日由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主持的核安全峰會。這實際上等於是在向美國暗示:美國財政部要麽推遲原定於4月15日發布的半年度匯率政策報告,要麽幹脆就直接宣布我國沒有操縱人民幣匯率。兩種選擇何去何從,你們美國自己看著辦吧!否則,如果在中國國家主席訪美期間,你們還宣布我國是人民幣“匯率操縱國”的話,未免也太那個了;或者等到胡錦濤主席回國後你們馬上宣布這一決定,恐怕也說不過去。

果不其然,2010年4月3日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Timothy F.Geithner)就宣布,美國政府將推遲向國會提交有關匯率政策的報告。不用說,想必它們美國內部也進行了緊急磋商,最終選擇了美國能夠掌握更多主動權的第一種方案。這實際上也就意味著,美國暫時放下了我國是否操縱人民幣匯率這個當時最棘手的問題,這能為美國政府同時也為我國大多數出口企業贏得三個月時間的“太平”。

這實在是一著“妙棋”。關於這一點,一貫傾向於美國民主黨立場的《紐約時報》提前一天就泄露了政府的這項重要決定,而一貫右傾的《華爾街日報》也在當天發表文章作出了相同的猜測。

而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在第二天發表聲明說,美國政府這樣做,將可以利用未來三個月的時間與有關各方進行一係列非常高端的會談來深入探討人民幣匯率問題,在這其中包括4月份舉行的20國集團(G20)財政部長會議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5月份舉行的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6月份召開的20國集團(G20)峰會等等。

請特別注意蒂莫西·蓋特納所說的這句話:這些會談是當前促進美國利益的最佳路徑,美國政府否認在匯率問題上向中國作屈服[注釋1]。

實際上,美國政府也確實沒有向我國“屈服”。2010年6月10日蒂莫西·蓋特納再次在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嚴厲指責人民幣政策,認為“人民幣匯率問題對經濟造成的扭曲已越過邊境線,這將成為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的巨大障礙。”他向美國參議院承諾,會繼續向我國施加壓力,要求我國進行根本性的匯率改革[注釋2]。

回想一下,在本屆美國政府(貝拉克·奧巴馬政府)上台後已經發表的兩份同類報告中,美國財政部可都是宣布沒有發現有貿易夥伴操縱貨幣匯率以獲取不公平貿易優勢的,而現在為什麽美國要激動地嚷嚷著把我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呢?接下來,又為什麽旋即宣布要推遲作出這項決定呢?說到底,其實都是從它本身的政治利益出發來考慮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這一點毋庸置疑。

與美國習慣於從政治角度來考慮人民幣匯率問題相應的是,我國也不否認會完全不考慮政治因素來調整人民幣政策。

說得更明確一點就是,人民幣匯率不該政治化隻是一句來自經濟學教科書的規勸,既沒有道德效力,也沒有法律效力,更不可能得到所有人認同。各國政府官員雖然在各種場合幾乎都要強調這一點,實際上不過是一種姿態而已。因為他們心裏最清楚:匯率問題涉及到國家核心利益,不可能完全非政治化。

2010年上半年,國家商務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進行的人民幣升值壓力測試表明,如果人民幣匯率在短期內升值3%,大多數企業將麵臨巨大虧損;如果升值5%,後果將更加不堪設想[注釋3]。

有鑒於此,如果美國一意孤行地要把我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勢必會引發兩國貿易大戰,造成兩敗俱傷,而這是兩國都不願意看到的。

那麽,既然如此,美國又為什麽要一再逼迫人民幣升值呢?

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在於,我國自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雖然有多家銀行已經陸續對外資開放,可是總體來看整個金融業還是一塊等待開墾的處女地;相比而言,金融業恰恰在美國是最強勢的行業。

這樣一分析就一清二楚了:我國和美國在金融業開放方麵的競爭就好比是雞蛋碰石頭,其最終結果可想而知;而現在美國就是希望你能用雞蛋和它的石頭碰,生怕你把雞蛋放在家裏不拿出來。

由此聯想到,很久以來美國政府官員一直在向我國呼籲開放金融市場,向我國推銷美國曆史最悠久、最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金融服務),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有鑒於此,為了保護民族企業、保證人民幣金融安全,我國非常有必要慢慢地開放金融業,避免這種拿“雞蛋”與“石頭”的競爭。

[注釋1]陳季冰:《人民幣匯率爭端不可能“非政治化”》,2010年4月6日上海商報。

[注釋2]畢帆:《美國財長蓋特納再促人民幣匯率改革》,2010年6月11日財新網。

[注釋3]子房先生:《人民幣匯率之爭的背後:美國金融大鱷蠢蠢欲動》,2010年4月21日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