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會使我國經濟陷入國際熱錢進入、傳統產業退出的兩難境地。隨著就業形勢的不斷惡化,國內經濟發展將會受到進一步遏製,內需消費嚴重萎縮。
人民幣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必然結果,就是導致通貨膨脹下的內需萎縮。
通貨膨脹的本質是“劫貧濟富”,換句話說,它對貧困階層的不利影響大、對富裕階層的不利影響小。富裕階層“有的就是錢”,雖然他們的財富也在縮水,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們對此並不是很在乎。相反以中低收入階層為代表的群體麵廣量大,通貨膨脹導致人民幣對內貶值必然會加大他們的生存負擔,從而導致內需消費嚴重萎縮。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進出口的影響,主要是降低了出口產品競爭力,與此同時還會鼓勵進口,從而導致淨出口減少。而消費、投資、進出口曆來被稱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對出口拉動依存度很高,那麽它的貨幣過快升值就會導致出口迅速下降,從而使得整個國家經濟增長速度快速回落。
具體到我國來說,我國是一個出口型國家,外貿出口對經濟增長影響十分巨大。人民幣升值必然會降低出口、降低經濟增長率,這種情況下如果不能通過消費、投資的增長來彌補人民幣升值造成的出口拉動經濟的增長率下降,就會麵臨經濟增速急劇下降的風險[注釋1]。
另外一點就是,人民幣升值後會導致進口產品的價格下降,從而使得一部分國內相關產業瀕臨破產倒閉、惡化就業形勢。而對於外商投資企業來說,吸引國內的廉價勞動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當前情況下更是如此,一旦人民幣升值就會迫使這些外資企業撤離我國,不僅造成就業形勢惡化,還會造成某些產業的空心化。
例如20世紀80年代台灣就遇到過我國目前這樣的情形。當時的台幣兌美元的匯率從1:40上漲到1:25後,一些傳統的低附加值產業就紛紛外遷到我國的廣東省東莞市。現在可以想到的是,如果人民幣升值,這些傳統產業就又會從東莞進一步搬遷到一些不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中亞、越南等等。而實際上,更理想的情形是,我國還有許多地方本來是可以容納這些產業的(如一些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可是因為人民幣升值是針對我國大陸所有地區和企業的,這樣就可能會使得我國提早經曆產業空洞化過程,使得國內需求更加低迷[注釋2]。
要知道,這場全球金融危機給我國帶來的一大好處是,我國過度依賴外需的弊端得到了徹底暴露,所以社會各界已經逐漸形成這樣一條共識:發展中國經濟必須更多地依靠拉動內需,千方百計降低出口依賴。如果今後的任何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不符合這一要求,將會付出沉重代價。
道理很簡單,雖然我國龐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從理論上講預示著必然要求人民幣升值,但如果進一步從國際收支結構上分析會發現,這種順差主要來自於資本項目而不是經常項目,其原因主要是外商投資大量進入我國造成的。
那麽現在的問題是,這種由資本項目順差引起的人民幣升值壓力能不能通過人民幣升值就能輕而易舉地實現平衡呢?回答是否定的。
如果一定要這樣做,有可能產生以下嚴重後果:一是在恢複國際收支平衡的同時導致國內經濟失衡;二是有可能導致國內經濟基本麵惡化。
不用說,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民經濟的平衡既應當包括外部經濟(國際收支)的平衡,也應當包括內部經濟(所有要素都可以實現充分就業)的平衡。
現在如果我們要通過簡單地采用人民幣升值來加以平衡,那麽唯一的選擇就是在資本項目順差的同時,要求經常項目逆差;而經常項目的逆差就意味著出口下降、進口增加。出口下降必然意味著減少就業,而就業人數的減少、失業人數的增加,又會反過來衝擊我國內部經濟平衡;更不用說,進口增加也是意味著減少就業的[注釋3]。
這兩者構成的疊加效應,會進一步擴大國內貧富差距,使得內需進一步萎縮,甚至還會造成其他一係列社會問題。
[注釋1]張向永、李忠峰:《人民幣加速“破7”利弊幾何》,2008年4月7日市場報。
[注釋2]王利娜等:《人民幣升值的中國企業底線》,2003年7月29日中國企業家。
[注釋3]華民:《人民幣為什麽不能升值》,2003年8月11日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