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許多國家都從我國的經濟繁榮中獲得不少好處,所以它們並不願意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導致我國經濟衰退進而影響自身利益。對此,它們寧可得罪美國也不願意得罪我國。
一個國家的貨幣是這個國家最大的形象代表。毫無疑問,人民幣就具體地代表著我國的形象。20世紀90年代尤其是亞洲金融風暴那一陣子,人民幣的具體表現在亞洲國家中留下了“負責任”的良好形象。
所以,在現在全球逼迫人民幣升值的陣營中,亞洲國家並不希望看到人民幣卷入這種風暴,從而殃及到自身國家的經濟發展。除此以外,亞洲國家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喜歡使用人民幣、喜歡用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
一方麵,美元在亞洲國家雖然是通用的,可是由於這幾年美元不斷貶值、而人民幣卻非常堅挺,所以它們更喜歡接受、使用人民幣。例如2009年初美元貶值幅度超過10%,這讓一些利潤較薄的行業馬上就從原來的盈利企業變成了虧損企業,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亞洲企業盡可能選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
另一方麵,人民幣升值同樣會帶動亞洲國家和地區重新評估自身貨幣,從而導致亞洲貨幣集體升值,最終縮減美國經常賬戶的赤字,這等於連它們的財富也相應縮水了。
尤其是東盟國家和我國經濟交往非常密切,作為規模較小的發展中國家,它們實行的也是固定匯率製度(新加坡除外)。所以讀者容易看到,每當國際輿論鼓吹人民幣升值時,許多國際熱錢並不是直接購買人民幣,而是購買東盟國家的貨幣。因為它們深深知道,隻要人民幣升值了,這些國家的貨幣也是會同步升值的。
所以在這些地區和人民眼裏,人民幣升值也就相當於它們“自己”的事,他們有自己的主見,並不願意因為美國要他們怎麽做就不分好歹。
更不用說,美國在指責我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時,還順帶指責了馬來西亞、新加坡、我國香港、我國台灣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貨幣匯率都一並被“低估”了,把它們統統列為“貨幣操縱地區”。
不用說,這樣一來馬上就招致上述國家和地區的強烈不滿,認為它們自身如果不對本國和本地區的貨幣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控製,一旦遭到投機者炒作,就很可能會重新爆發金融危機。但這種“控製”並不是“操縱”。它們更擔心的是,如果人民幣在美國逼迫下升值了,那麽接下來美國就可能會對它們的貨幣進行幹涉了。
所以大家容易看到,就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拚命逼迫人民幣升值、一直對我國周邊國家起勁宣傳便宜的人民幣會給它們造成多麽大的傷害時,許多亞洲國家卻無動於衷,有的甚至還明確拒絕與美國聯手打壓人民幣升值。
這其中就包括日本、韓國、印度,這頗讓美國人感到沒趣,也讓其他西方國家感到不解。要知道,日本和美國擁有相同的社會體製和價值觀,並時常為此感到驕傲,在許多問題上一直是和美國保持一致的,現在要它對美國說“不”,實在很少見[注釋1]。
英國《金融時報》一針見血地指出,亞洲許多國家正在從中國的繁榮中分一杯羹,所以它們會避免在這個問題上與美國為伍。當時的日本副首相兼財務相、後來當選為日本首相的菅直人表示,“讓中方感覺到日本在人民幣升值問題上對中國施壓,未必是件好事。”當時的日本首相鳩山在華盛頓與我國領導人會談時,就根本沒有提到人民幣匯率的事。印度在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來訪時,也沒有回應他在人民幣匯率方麵提出的雙方彼此聯手的要求。
以日本為例,這種利益分享是明擺著的。2009年,我國超過美國從而成為日本最大的出口國,而日本在我國大陸、香港大約有1.7萬億日元的貿易順差。現在,日本有三分之一的海外生產在我國,日本的對華出口增長2010年2月達到55%,是對美國出口增長量的3倍多。所以日本一位高官形容說,過去說美國打噴嚏日本就會感冒,而現在說中國打噴嚏日本就會感冒一點也不誇張。
所以日本深深知道,日本在經濟複蘇過程中是怎麽也離不開與我國保持良好關係的。日本原來就在日中貿易上不存在什麽大問題,現在如果因為人民幣升值的事讓我國反感,這是絕對得不償失的。
2010年4月12日,韓國最大的報紙《朝鮮日報》報道說,針對人民幣升值會對韓國經濟產生什麽樣的影響,韓國政府專門召開經濟長官會議進行評估,最後認為,與敦促人民幣升值的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相比,韓國在人民幣升值這個問題上應該不動聲色。
雖然有人認為人民幣升值會相應提高韓國出口產品競爭力,但實際上,韓國在我國加工後銷往海外的份額幾乎在韓國對我國的出口中占一半。這就是說,我國產品競爭力的下降實際上也就意味著韓國產品競爭力的下降。我國作為韓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如果我國經濟增長的速度放緩了,也會對韓國經濟造成負麵影響。總之,人民幣升值對韓國來說是一把雙刃劍。
即使與我國貿易關係最小的印度,也不想因為得罪我國而喪失市場。
印度新德裏政策選擇研究中心主席莫漢·古魯斯瓦米認為,事實並不像有些人所說的那樣,隻要人民幣升值印度就可能會取得中國從而成為美國的一個低成本產品來源地,一些跨國企業的生產部門更不可能因為人民幣升值就會從中國轉移到印度來。
了解到了這些,就知道為什麽在2010年4月美國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訪問印度、要求印度和美國聯手施壓人民幣升值時,印度表現出明顯的裝聾作啞了。
印度外交部長S·M·克裏希納在不久之後第一次訪問我國時表示,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經貿發展關係迅速,印度確定的2010年雙邊貿易目標是600億美元,他才不願意影響這個目標的實現呢。
他說,雖然從暫時來看,印度對華貿易仍然處於逆差狀態,但貿易逆差的解決辦法有很多,並不一定需要通過逼迫人民幣升值來實現,更何況並不是通過人民幣升值就能實現得了的。
印度前財政部秘書納拉揚更是撰文指出,印度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中電信、電站設備、機械、家電等占很大比重,這些東西印度都很難生產。所以即使人民幣升值了,印度也不可能減少這些產品的進口,相反卻會加大印度的通貨膨脹風險。
更可怕的是,如果因為人民幣升值而導致中美關係緊張,中國拋售美國國債,就必然會促使美元大幅度貶值,這對印度來說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明白了以上情形就不難想見,為什麽在2010年4月上海舉行的第二屆亞洲金融合作論壇上,會有那麽多亞洲地區的金融專家和銀行家奉勸中國對人民幣升值要“慎之又慎”了。因為美國和西方國家都想把貿易逆差的責任推卸到高出口國家身上,而亞洲各國基本上實行的都是高出口、高增長模式,隻不過我國在這其中更典型一些罷了。
[注釋1]《亞洲國家拒與美聯手打壓人民幣,憂驟變殃及自身》,2010年4月17日環球時報。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