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角度看,人民幣升值最主要的原因是勞動力過剩導致工人工資增長緩慢,進而形成出口低成本和大量的貿易順差。要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同樣可以提高製造業工人工資。
要知道,製造業是我國進出口主導力量,我國的“製造大國”桂冠就是從這裏得來的。在我國,以進口為主的工業製成品占全國全部貨物進口量的80%左右,以出口為主的工業製成品占全國全部貨物出口量的92%左右[注釋1]。按理說,需求增長較快的部門工資增長也應該比較快,可是這一規律在我國卻相反:出口製造業增長快,可是出口製造業的工資增長卻相對緩慢。
究其原因在於我國的勞動力比較優勢。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我國外匯儲備量的快速增長,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因為外資企業發給工人的工資與人民幣結匯的差額形成的。從道理上講,這部分差額就是應該發給工人的工資,可是由於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匯率製度,所以它變成了外匯儲備的一部分而慢慢地積澱下來。工人的工資增長慢,可是購買力卻在相對增長,這樣就使得人民幣與美元相比的升值空間變大了。
就一般規律來說,一個國家的貨幣升值必然會帶來出口減少、進口增加,而現在這一規律在我國似乎“失靈”了。自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實行匯率改革以來,我國的進出口仍然在不斷地快速增長,所以有學者認為,這需要我們跳開一般匯率理論來看問題,那就是:我國製造業工人的工資過低,是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真實原因。
從全球看,世界主要國家製造業工資占製造業增加值的比重,在1970年到1993年的20多年中,大部分地區維持在20%以上,如下表:
而唯有我國製造業工資占製造業的增加值比重,卻從1990年的15.88%下降到2005年的6.27,見下表:
不但如此,我國製造業的工資水平還遠遠低於全國平均工資水平,從2003年全國平均工資的89%下降到2005年的86%,見下表:
所有這些都表明,勞動力豐富是我國在國際經濟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優勢;可是反過來看,由於我國的勞動力資源豐富、工人的工資就難以提升,反過來又過早地形成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因為一般認為,之所以壓低製造業工人的工資水平,是擔心提高工資會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從而削弱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然而調查資料表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例如2003年的一個調查表明,當年廣東省深圳市的企業人工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8.21%,其中製造業人工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6.92%。即使企業人工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比重提高到10%,企業總成本的上升幅度也不會超過1%,可謂微乎其微。可是,就是這種無謂的擔心,構成了過分強調我國勞動力優勢、不給工人漲工資的所謂“理由”。
容易想見,人民幣之所以要升值,原因之一就是我國的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而貿易順差過大、外匯儲備過多的原因之一,又在於工人的工資尤其是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太低。
換句話說,我國的貿易順差過大是因為製造業工人工資過低從而導致出口產品成本過低造成的。如果通過提高工人工資來略微增加不到1%的企業成本,就會因為減少了貿易順差而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
或許,這就是一條減輕人民幣升值壓力的曲徑通幽之路?
的確。香港媒體就報道說,人民幣升值給我國帶來的負麵影響會遠遠超出正麵影響。因為人民幣升值雖然會使得有錢人的購買力增強,可是由於外貿出口受到嚴重傷害,外國企業將會離開我國到其他地方去尋找更廉價的勞動力,從而使得我國工人的生活水平更低。
可是如果反過來,不讓人民幣升值,而是提高工人工資,就會有助於培育國內市場需求、減少外貿出口、緩解國際壓力,並且還不會破壞原來相對穩定的貿易關係[注釋2]。
[注釋1]馬春輝:《製造業工資低迷:人民幣升值的真實原因》,2008年第3期開放導報。下同。
[注釋2]《調整工資,而不是幣值》,2009年6月2日香港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