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民幣匯率會不會貶值,也可以反過來從人民幣還有沒有升值空間以及升值空間有多大來判斷。如果可以證明人民幣升值已經沒有多大的空間了,也就知道會不會貶值了。

看人民幣匯率會不會貶值,可以反過來看它還有多大的升值空間來得到反證。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人民幣就隻能是不斷升值這一條路,或者人雲亦雲,認為別人都這樣說就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了。

從理論上說,我國對外開放中實行的“獎入限出”政策和外匯管製,是直接推動人民幣升值的前提條件之一;人民幣升值也會有助於實行“獎入限出”。不過,由於我國進出口貿易的產品結構不同,“獎入限出”政策在人民幣升值方麵的作用並不突出。

所謂“獎入限出”,是指我國2007年開始實施的從過去“獎出限入”貿易政策轉化而來的一種新的貿易政策,直白地說就是獎勵進口、限製出口,調整出口貿易結構,向中性貿易政策——國家既不鼓勵擴大貿易出口,也不鼓勵貿易進口——轉變[注釋1]。

當然,這裏限製出口的隻是某些資源型產品,對於企業自主品牌和優勢農產品出口,政府仍然是給予積極鼓勵和推動的。

然而根據索羅斯的反射理論,當一種流行偏見能夠自我強化卻無法持久的時候,最終必然會出現災難性的大漲或大跌,這非常符合物極必反的基本規律。

如果說從人民幣匯率漲跌中還不容易看出這一點的話,那麽2007年我國股市快速衝高到6124點、然後在不到半年時間裏就下跌50%以上的事實,足可以讓所有人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說是觸目驚心。

所以,如果說當人民幣資本自由兌換越來越近或完全實現之時,人民幣就難免會出現大幅度貶值,絕不是天方夜譚和杞人憂天。

有以下幾點理由值得思考[注釋2]:

1.如果國內出現10%以上的通貨膨脹,人民幣還會升值嗎

本書前麵提到,人民幣對外升值必然會導致對內貶值。現在的情形就是這樣,但這種情形是不正常的。

因為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與人民幣對內貶值相對應的不該是人民幣對外升值,同樣也應該是人民幣對外貶值,究其原因是,貨幣的對內、對外價值應當是辯證統一的。尤其是主要大國的貨幣品種,它的對內價值決定了對外價值。從這一點上看,既然人民幣在對內貶值,那麽將來也必定會對外貶值,而不是升值。

所以容易看到,我國從2003年以後以房價飆升為標誌出現了人民幣的對內嚴重貶值,然而卻從2005年開始出現人民幣的對外大幅度升值,這種背道而馳會持續太久嗎?

2.人民幣升值與經濟形勢並不吻合

從經濟學常識來說,一個國家的經濟越困難,貨幣就會越貶值;當經濟出現最困難的時候,貨幣就會相應出現大幅度貶值。

究其原因在於:對外,經濟困難會促使資本外流,從而導致政府為了維持外需、刺激出口而主動采取對外貶值的政策;對內,政府會傾向於通過增發貨幣來幫助渡過經濟難關,而增發貨幣就必然會導致貨幣的對內貶值。

而這兩年的情形是:2008年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就告誡大家,2008年恐怕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的經濟情況並沒有好轉,甚至比2008年更困難。2009年下半年,我國西南地區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災,一直延續到2010年上半年。2010年3月溫家寶在考察災情時指出,全國的旱情還在發展,北方地區和東部地區卻又出現了低溫寡照和雨雪凍害,我國農業生產麵臨的形勢不容樂觀[注釋3]。在這樣的困難情況下,如果人民幣不是貶值而是升值實在令人費解。

3.如果人民幣立即實現資本項目完全可自由兌換呢

貨幣的完全自由兌換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所謂可自由兌換,是指一種貨幣的持有者可以按照市場匯率,自由地把這種貨幣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政府不對這種兌換設置任何限製。

貨幣自由兌換又分為經常項目可兌換、資本項目可兌換兩種。經常項目可兌換是指取消對經常項目外匯支付和轉移的匯兌限製,資本項目可兌換是指政府不對資本項目下的長短期資本流出流入加以限製。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隻要記住這樣一條就行了,那就是貨幣完全自由兌換後,你可以自由地買賣或持有外匯。這樣對於人民幣來說,你就能看出它在整個國際環境下的實際匯率是多少了。

以2010年6月23日的股市收盤價為例,“中國石油”(SH601857)在上海股市的收盤價是每股10.77元人民幣,而“中國石油股份”(00857.HK)在香港股市的收盤價是每股9.10元港幣。當天人民幣兌換港元的匯率是1:0.87525,即1港元兌換人民幣0.87525元。照這樣計算,當天香港股市上中國石油股份的收盤價是9.10×0.87525=7.96元人民幣。

至此就可以看得很清楚了,如果你要買入該股票,是願意自由地以每股10.77元的價格買入還是7.96元的價格買入呢?後者可隻有前者的74%。如果單純從這一點上看,即可以理解為人民幣需要貶值約四分之一。

4.看經濟增長是否可持續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可是不得不承認,我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背後付出的是巨大的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按照會計學原理,如果要核算“完全成本”,這種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例如,水資源在我國極為匱乏,可是我國原來的水價中卻隻包含水的處理價格,而沒有包括水資源價格,也不包括汙水處理價格。

2007年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平均供水價格為每立方米1.67元。如果考慮到包括每立方米不到1元的汙水處理費在內,供水價格至少要上漲到每立方米3元才能保本。如果還要包括汙水處理成本的話,供水價格至少要達到每立方米五六元人民幣。這部分差價如果要由工業企業自身負擔,則要減少利潤4031億元,如果由國家財政負擔則相當於2006年國家財政收入的45%!

由此可見,如果要理順資源價格、完全按成本價計算,結果就截然不同了。這也是我們為什麽不能盲目根據國內生產總值(GDP)等數據來判斷人民幣應該升值的原因。

5.外匯儲備的大幅度增長要看是不是虛假幻覺

不管怎麽說,這些年來人民幣匯率是不斷上升的,其直接原因是金融因素決定的,即用美元標價的外匯儲備在迅速增長。

可是現在要問的是,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真的有這麽快嗎?以2007年和2003年的數據對比為例,如果以美元標價我國的外匯儲備增長了2.8倍,如果以石油標價則增長了2.5倍,如果以黃金標價則增長了1.5倍,如果以路透CRB商品價格的美元指數為標價則增長了1倍。

要知道,我國的這些外匯儲備並不敢用於進口物資,否則會引發國際商品價格出現暴漲。由此推論,這些外匯儲備的實際購買力並沒有得到增長,更不用考慮潛伏在它背後的諸多危機了。

例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6年8月的一份報告表明,在我國已經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是外資控製的;在我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製權。接下來的問題是,一旦這些外資撤出,人民幣匯率必然會遭遇貶值。

[注釋1]海金:《我國將限製資源型產品出口》,2007年4月24日中國有色金屬報。

[注釋2]萬曉西:《人民幣存在大幅貶值20%的潛在風險》,2008年5月16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3]李斌:《溫家寶要求幹旱災區嚴防火災,保持市場穩定》,2010年3月21日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