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順差是我國目前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無法實施有效拉動內需加以替代的前提下,人民幣升值會因為嚴重打擊我國的貿易順差從而成為下策,而遭政府棄用。
人民幣快速升值對我國出口企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而出口企業的“全軍覆沒”,則可能切斷我國“外貿順差”這唯一外匯來源。
換句話說就是,人民幣升值會抑製我國外貿出口,而我國又是一個以鼓勵出口貿易為主的國家,所以從這一點上看,貿易順差是我國當前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在內需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政府決不會主動采取通過人民幣升值的辦法來影響發展大局。
實際上,自從2004年以來人民幣匯率升值成為國際市場的一種普遍預期,大家就隻會想到人民幣升值、忘卻了人民幣貶值的可能。
尤其是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後,這種預期就更得到了強化,並且認為這隻是人民幣長期升值的帷幕。可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絕對化,人民幣也不可能隻有升值沒有貶值。
所以,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8年11月在巴西召開的國際清算銀行會議上表態“不排除通過人民幣貶值來幫助推動出口,以及維持中國經濟的強勁增長的可能性”時,國際輿論一片嘩然,因為這是他們做夢也沒有想到的、卻又是符合我國實際的[注釋1]。
因為一直以來就有觀點認為,與其用出口退稅措施來補貼我國的出口企業,還不如讓人民幣匯率貶值來得直接有效。因為出口退稅不僅會給政府造成財政負擔,還可能會讓我國的出口產品在國外遭遇反傾銷抑製。再說了,能夠獲得退稅補貼的企業十分有限,而人民幣貶值是其中成本最小、惠及麵最廣的補貼出口手段。
更不用說,在當前形勢下,有太多太多的國家經濟陷入低迷,我國出口壓力進一步加大。當外部需求大幅度降低,由此帶來出口回落、企業破產、失業壓力等一係列問題對我國經濟發展構成實質性挑戰時,人民幣貶值的可能性不但存在,而且還不小。
這也是2009年1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德國與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舉行首腦會談後,在記者會上憤怒駁斥美國對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的謬論的原因。他說:“在世界各國匯率像過山車一樣反複漲跌的情況下,匯率發生變動並不是中國的責任。我相信(今後也是)人民幣匯率應保持‘合理而均衡’的水平。”[注釋2]
毫無疑問,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並且是一個大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應該在於國內消費而不是對外出口,國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比重應該達到70%左右,例如美國的數據是78%,日本的數據是85%。可我國的現實情況恰恰相反。
從具體數字看,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外貿依存度)年年在攀高,2002年是51%、2003年是60%、2004年超過70%,這是相當危險的。因為這表明我國的國內市場需求不多,一旦外貿出口出現波動,經濟很容易出問題[注釋3]。
所以讀者很好理解國家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2010年3月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所說的一段話:貿易順差問題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並不是迫使人民幣升值的理由[注釋4]。
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形勢的最終好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於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度貶值了6.1%,即從2008年12月的121.19下跌到2009年12月的113.78,為1994年以來貶值幅度最大的一年。
所以,鑒於我國出口增速和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之間的明顯負相關,我國應該以人民幣主動貶值來應對被動升值,例如2010年內人民幣主動貶值10%,把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控製在110附近區間。如果推動人民幣升值,將是我國經濟的自殺行為[注釋5]。
對此,並不是中國人自己這樣認為,就連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中國經濟問題專家蓋保德(Albert Keidel)同樣認為,很多人是根據人民幣和美元的匯率差異來討論人民幣升值問題的,但貨幣升值隻有在進口產品是造成本國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時才有效,而中國並不符合這種條件。所以,這種情況下的人民幣升值對中國來說並不是一個什麽好策略,換句話說,中國沒有必要因此而提高人民幣匯率[注釋6]。
美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一條重要理由,就是要降低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據克魯格曼估計,人民幣如果能升值25%到40%,將會使得美國貿易赤字每年減少1000億到1500億美元、增加75萬到100萬人的就業崗位。
可是法國巴黎銀行亞太地區首席經濟學家安德魯·弗萊瑞斯(Andrew Freris)則認為,即使人民幣在一兩年內大幅度升值,也不會緩解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因為即使中國減少甚至停止了對美國的貿易出口,美國仍然會從其它國家進口替代商品,從而產生像現在這樣逼迫人民幣升值同樣的問題。所以從這一點上說,問題的根本不在中國身上,而是在美國那裏[注釋7]。
所以,當讀者看到國際清算銀行2010年4月16日公布的數字表明,2010年3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為115.69,比2月份118.47的水平貶值2.35%[注釋8],就一定不會感到奇怪了。
[注釋1]侯捷寧:《央行行長稱不排除人民幣貶值,打破升值思維定式》,2008年11月12日證券日報。
[注釋2]宣政敏:《溫家寶反擊奧巴馬:中國沒有操縱匯率》,2009年1月31日朝鮮日報。
[注釋3]方燁、楊大鵬:《高順差加大經濟增長風險,下半年進出口可望平衡》,2005年7月19日經濟參考報。
[注釋4]《人民幣匯率政治戰升溫,130名議員施壓製裁中國》,2010年3月17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5]安狄:《推動人民幣升值=自殺,2010年人民幣應貶值》,2010年2月5日人民網。
[注釋6]《人民幣匯率政治戰升溫,130名議員施壓製裁中國》,2010年3月17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7]《人民幣匯率政治戰升溫,130名議員施壓製裁中國》,2010年3月17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8]任曉:《數據顯示3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貶值2.35%》,2010年4月17日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