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體現的是國家主權。自從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後,各國之間的匯率高低就沒有一個客觀標準,完全是政策博弈的結果。人民幣匯率問題隻能由我國人民來決定,主權在我。

匯率政策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主權,是不容通過談判來決定的。從這一點看,人民幣匯率隻能由我國人民來決定。毫無疑問,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是國內各項政策的首要目標和基本保證。

談到人民幣匯率穩定,通常就是指幣值穩定。這又包括兩層含義:從國內來看,就是指物價穩定;從國際上看,就是人民幣兌美元或其他貨幣的匯率基本保持穩定。從實質上來看,前者的實質是人民幣與一攬子物品相掛鉤,後者的實質是人民幣與一籃子貨幣相掛鉤的聯係匯率製度。雖然這是兩個不同概念,但各有各的用處。

2010年3月,著名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在“複旦興業問學講堂”表示,人民幣匯率並沒有被低估,對照兩類購買力平價(PPP)理論,目前的人民幣匯率水平基本上是合理的,所以我國在人民幣問題上毫無疑問應當堅持主權在我的方針[注釋1]。

成思危在這裏所說的兩類別購買力,一是指國內購買力,二是指國際購買力。從國內購買力平價看,由於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所以就必然表現為國內購買力較低,這和人民幣匯率被低估沒有關係。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用國內購買力來討論人民幣匯率問題是不合理的,因為說到底匯率問題隻有在兩種貨幣的比較中才用得到,也就是說,隻有衡量國際購買力時才需要用到匯率,而國際購買力和國內購買力是兩個不同概念。

自從布雷頓森林體係崩潰以後,每個國家之間的匯率高低就缺乏客觀標準,實際上都是政策博弈的結果。那麽對於我國來說,人民幣匯率政策又是怎樣的呢?

對此,成思危的設想是分三步走:一是釘住美元,二是釘住一籃子貨幣,三是實現完全可自由兌換。

而從目前的形勢看,基本上還在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間徘徊,但將來的目標一定會走向完全可自由兌換,但這個過程會很長,並且我國不設時間表。因為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資本賬戶下的43個分賬戶中,我國目前大約有一半賬戶已經基本放開了,另一半需要逐步放開,但這種放開必須特別慎重,隻有到能夠管得住的時候才能真正放開,否則勢必會造成混亂。

尤其是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人民幣匯率問題已經成為我國政府麵臨的最重要的經濟乃至政治難題之一。西方國家對此是有備而來,並且居心叵測,我們在這個大是大非問題上一定要保持清醒頭腦。

正如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陳雨露一針見血所說:“現在美國將人民幣匯率盯住中國,主要是想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第一,將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源轉嫁到中國身上;第二,在(美國)國內中期選舉上改變其政治上防守的地位;第三,在未來10年達到對中國崛起的戰略遏製目的。”[注釋2]

雖然從我國的經濟發展層麵和外匯市場價格供求關係看,人民幣匯率確實有升值的可能和空間,但歸根到底,人民幣匯率的調整應當服從於我國一定時期的宏觀經濟總目標及其要求,這是一個影響我國未來很多核心利益的關鍵問題,絕不能任人擺布。

而從當前來看,如果人民幣大幅度升值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外貿出口、推高資產價格、誘發資產泡沫;與此同時,人民幣升值預期還會導致國際熱錢湧入我國,給貨幣市場流動性管理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所以總體上看,隻有實現人民幣匯率穩定,才會有助於防止資產泡沫,實現無危機經濟增長的目的。更不用說,我國目前正處於經濟複蘇回升的關鍵時期,政府本身在推出一係列經濟刺激政策,這時候保持匯率穩定同樣是度過危機的客觀要求。

那麽這個時間究竟應該有多長呢?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副所長向鬆祚認為,至少應當在10至15年內堅決維持人民幣匯率穩定,這是最佳策略。

因為說到底,美國之所以強調人民幣匯率問題,關鍵在於它容不得在全球看到有一個快速增長的經濟體(中國)正在取而代之相對緩慢增長或陷入衰退的經濟體(美國)從而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雖然目前中美兩國之間的差距還非常遙遠,但它這是未雨綢繆,希望能夠通過采用它一般慣用的伎倆,那就是要求快速增長的國家將匯率升值,以取得類似於體育比賽中的那種“讓分賽”或圍棋比賽裏麵的那種“讓子賽”的效果。

有鑒於此,我國當然不能上當受騙,所以目前最主要的是做好三項工作:一是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政策目標必須透明,決心必須堅定;二是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製國際熱錢流入,鼓勵企業和個人赴境外投資;三是加快人民幣外匯管理體製改革。

而從現在來看,我國政府也正是這樣做的。2010年上半年,國家最高領導層和政府部門都紛紛明確表態,人民幣匯率要堅持穩定。

2010年2月23日,國家統計局主管的中國信息報在頭版頭條率先發表署名文章《美聯儲“退出”策略開始了嗎——評美聯儲的最新貨幣政策調整》,全文在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上刊登,引起了各方關注。文章指出:“現階段在人民幣匯率問題上‘堅持穩定不動搖’至關重要,它將有助於減緩國際資本套利交易可能帶來的衝擊。”文章的結尾是:“如果說,在金融安全方麵還要考慮得更為周全的話,還需堅持人民幣匯率穩定。”

就在同一天,新華社集中發表了3篇專訪文章,在接下來的第二天新華社又補發了2篇專訪和1篇評論。不用說,在這個中國人最看重的節日(春節)上班後的第一個星期內,官方媒體在兩天內接連刊登7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強調人民幣匯率穩定的重要性,就是最明確地向外界傳達了政府高層領導對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鮮明態度[注釋3]。

而上麵的文章中提出的“美聯儲‘退出’策略開始了嗎”問得真好。因為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美國的表現就自相矛盾。

金融危機剛剛爆發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就把其貨幣政策目標直接瞄準實體經濟,向其注入流動性,並由此引發了美元的大幅度走低。麵對全球範圍內許多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的紛紛指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依然我行我素地堅持其“注水”行動[注釋4]。

而現在時間剛剛過去一年多,美國卻來指責我國了,這又怎麽能行得通呢?

[注釋1]曹金玲、郭茹:《成思危:人民幣匯率沒有被低估》,2010年4月1日第一財經日報。下同。

[注釋2]傅蘇穎:《專家聯名呼籲冷靜客觀地看待人民幣匯率問題》,2010年3月29日證券日報。下同。

[注釋3]孟梅:《穩定人民幣匯率,官方連發“七彈”》,2010年2月25日天府早報。

[注釋4]王輝:《把握匯率問題的主動》,2010年3月26日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