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人民幣升值的許多問題都是由於它還不是世界貨幣造成的。雖然人民幣要想成為世界貨幣的路還很長,但這個方向不會改變。人民幣匯率穩定有助於推動其國際化進程。
這些年圍繞著人民幣匯率問題出現的沸沸揚揚,原因之一就在於人民幣還不是世界貨幣,甚至還不具備可自由兌換的條件。可以想見的是,如果人民幣變成了可完全流通的世界貨幣,上述許多問題也就隨之消逝了。當然,現在說人民幣要成為世界貨幣還為時尚早,但我國可以通過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在全球各國樹立起人民幣的良好形象,幫助推動其國際化進程。
關於這一點,可以從2003年我國新一屆政府上任後,伴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已經變得勢不可擋中清晰地看出來。
也正因如此,出麵阻止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力量也愈加興奮,有時候表現得比中國自己還著急。這也是為什麽這幾年來國外勢力逼迫人民幣升值的聲浪一浪高過一浪的主要原因之一[注釋1]。
2003年2月,日本財務大臣鹽川正十郎在西方7國集團(G7)財政部長會議上上交提案,要求參照1985年日美“廣場協議”的做法讓人民幣升值,從而正式挑起至今為止仍然方興未艾的人民幣匯率話題。
2003年9月,美國財政部長約翰·斯諾訪問我國時提出“中國政府放寬人民幣波動範圍”的要求,實際上就是要求人民幣升值。他明確提出,最理想的匯率政策就是讓貨幣自由浮動,讓市場來決定匯率,政府盡量減少幹預。至此,美國和日本兩國聯合起來施壓人民幣升值就已經看得一清二楚了。
2004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應邀參加西方7國(G7)召開的要求我國放棄釘住美元匯率的“鴻門宴”會議,會上充滿火藥味。
2005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海南博鼇亞洲論壇部長級對話會議上,透露我國正在加快準備人民幣匯率機製改革,確立匯率改革步驟。這是我國官方首次明確宣布將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的信息。三個月過後的7月21日,我國宣布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
在西方國家一陣短暫的興奮之後,美國等發達國家再次指責人民幣匯率問題。2009年12月,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訪問我國時認為我國在減少貿易順差方麵可以做得更多,“鼓勵”我國采取更加具有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製。
到了2009年1月,候任美國總統貝拉克·奧巴馬更是表示,將“通過所有途徑”包括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投訴的渠道逼迫人民幣升值。一年後的2010年上半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聯合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大合唱更是達到**。
但顯而易見的是,我國從一開始就對這種國際喧囂聲感到不以為然,同時又保持著一份警惕。鑒於我國在全球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有時候也必須兼顧一下各國觀點,供製定人民幣匯率政策時參考。
在這個過程中,由於人民幣匯率政策體現的是國家核心利益,所以人民幣製度究竟如何改革、按照什麽樣的程序進行,有沒有時間表、時間表如何,歸根到底是我國自己的事。即使沒有西方國家的“提醒”,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及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依然會不斷向前邁進的。
因為我國政府早就意識到,目前采取釘住美元的辦法並不利於資源配置,而現在這種不利因素正在逐步釋放。事實上,人民幣已經開始了國際化試點步伐,跨境結算試點範圍不斷擴大。
例如,2009年4月8日國務院決定在上海、廣東四城市(廣州,深圳,珠海,東莞)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意味著人民幣已經可以在國外擔當計價和結算工具,與我國有貿易來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可以持有人民幣了。
換句話說,從人民幣國際化三部曲——逐步實現人民幣用於國際計價結算、外匯市場交易、各國外匯儲備——看,人民幣國際化征程已經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以後的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奠定了重要基礎[注釋2]。
2010年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兼上海總部主任蘇寧透露說,中國人民銀行正在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加強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協調配合,探索擴大人民幣貿易結算的時間和範圍,穩步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
而在此以前的2009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就已經聯合國家商務部、海關、稅務等六個部委,對進一步推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行調研,並對擴大試點範圍、拓寬境外人民幣來源渠道等問題達成共識。
果不其然,我國從2010年6月開始,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的省份就從原來的上海、廣東(擴至全省),繼續增加了北京、天津、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湖北、廣西、海南、重慶、四川、雲南、西藏、新疆等18個省市區,合計20個省市區[注釋3]。
而從具體金額來看,從2009年7月6日我國啟動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到2010年2月末,總結算金額達126億元人民幣,情況良好[注釋4]。
那麽,接下來人民幣國際化的路該怎麽走呢?總的來說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麵,當然首先是要通過常規路徑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麵,應當在自願互利的前提下,通過相關國家政府之間、中央銀行之間的特定安排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而這後一種方案又包括許多種可供選用的方式,如:在貨幣互換中安排一定數量的雙方本幣進行一次性定量互換,賣出人民幣、買進至少在經常項目上可以兌換的外國貨幣;用人民幣支付我國的貿易逆差;允許國內企業直接用人民幣到境外去進行投資;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前提下,對境外機構提供人民幣商業貸款和貿易信貸;用人民幣支付對外援助;等等[注釋5]。
初步估計,實現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時間,為此可以首先從具備條件的人民幣和港元完全可自由兌換做起。
究其原因在於,美元的權重大,而人民幣與港元的自由兌換不會嚴重衝擊港元兌美元的聯係匯率製。
也就是說,港元在香港的原有地位不變,隻是在香港增加人民幣這樣一種國際貨幣的流通而已。由於增加了貨幣交易產品、擴大了交易量,反而會對鞏固和壯大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幫助。
衡量人民幣國際化的標誌有三條:一是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完全可自由兌換;二是人民幣承擔國際貨幣的全功能,包括計價、結算、交易、投資、儲備等功能;三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結算和國際儲備中占有較大比重[注釋6]。
不容否認,這一切都必然要求有一個穩定的人民幣匯率環境。如果缺乏這個前提,一切都將無從談起。
正如國家外匯管理局前副局長魏本華所說的那樣,在我國努力擴大人民幣在亞洲使用範圍的時候,重中之重是維持宏觀經濟和人民幣的穩定[注釋7]。
需要澄清的是,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是要用人民幣去取代美元,而隻是要求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係中取得與我國經濟實力相稱的地位。
[注釋1]《中美人民幣匯率博弈之爭緣何道路如此曲折》,2010年4月21日世界財經報道。下同。
[注釋2]《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重要一步》,2009年4月9日中國證券報。
[注釋3]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銀監會:《關於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2010年6月17日銀發[2010]186號。
[注釋4]鄒靚:《人民幣跨境結算試點範圍或將進一步擴大》,2010年3月30日上海證券報。
[注釋5]衡道慶、石貝貝:《戴相龍:人民幣國際化應兩條腿走路》,2010年4月6日上海證券報。
[注釋6]郭茹:《戴相龍:人民幣國際化應先實現與港元完全可兌換》,2010年4月6日第一財經日報。
[注釋7]《前外管局官員:中國需要維持人民幣穩定》,2010年4月13日新華海外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