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講
從群眾路線到人大製度
全黨在領導幹部中廣泛開展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對於執政黨和國家機關來說,完全必要,非常及時。這次教育活動所集中反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概括起來說,共同的問題就是脫離群眾,就是忘記或背離了黨的群眾路線,核心問題是沒有解決好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幹部與群眾之間的關係問題。這裏,想從群眾路線和人大製度關係的角度,就如何在共產黨執政的條件下解決好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幹部與群眾的關係問題談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從黨的群眾路線說起
對於群眾路線的內容,《中國共產黨章程》是這樣表述的:“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應該說,這個表述堪稱經典。我們黨從建立時期起,就重視群眾的工作。1922年黨的二大關於黨章的決議案就提出了到群眾中去和組成大群眾黨的任務。群眾路線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1928年李立三的一次談話中,後來出現在1929年由陳毅起草、經周恩來審定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中,也出現在是年毛澤東起草的《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決議案》中。1945年七大毛澤東的政治報告和劉少奇修改黨章的報告對群眾路線進行了係統的論述。
相關鏈接1
群眾路線經典表述解讀
這個群眾路線的經典論述首次出現於黨的十四大通過的黨章中,以後沒有變化過,它包含了這樣幾層意思。一是“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就是說,群眾路線首先是黨的工作路線,但是這裏說的工作路線不是指某一方麵的工作的路線,而是說黨在所有的工作中都要實行群眾路線,包括政治工作、經濟工作、軍事工作、組織工作等。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群眾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等。二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這裏講的是群眾觀點的兩個核心內容,一切為了群眾,體現了我們黨的價值觀,也是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由來;一切依靠群眾,包含了馬克思主義曆史觀——群眾史觀,既然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曆史發展的主體,那麽我們當然要依靠群眾來創造曆史,來進行實踐,也即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這也就是國際歌唱的“從來也沒有什麽救世主,要創作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三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落實群眾路線的具體方法,也即我們講的狹義的群眾路線。毛澤東是把它與我們黨的認識路線劃等號的。也即領導幹部的認識論,應該是從群眾的實踐中來、到群眾的實踐中去的認識論。所以毛澤東說,群眾路線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
論,因此群眾路線又是我們黨的認識路線。四是“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是講群眾工作。我們天天講群眾工作、天天做群眾工作,但群眾工作是幹什麽的呢?就是這一句話“把黨的正確主張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這句話講的就是群眾工作的目的和內容,也就是群眾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認為這就是群眾工作的實質。當然,現在的群眾工作的做法也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這是由於客觀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都需要與之相適應。我們的幹部需要重新學習如何做群眾工作。因為現在許多幹部不會做群眾工作了,不少同誌隻會在辦公室裏發文件、在會議室裏開會議、在群眾麵前發脾氣,而不會與群眾溝通,不會替群眾著想,不會為群眾辦事,這也是脫離群眾的表現即官僚主義。
群眾路線的提出是有它的理論基礎的,主要是兩點:其一,從根上說,是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在社會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理。其核心是關於人民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的理論。對此,習近平同誌是這樣說的:“群眾路線本質上體現的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群眾是曆史的創造者這一基本原理。”其二,也應該包括我們黨曆來倡導的群眾觀點。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把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關於群眾的論述,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轉化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觀點,是我們黨的一大創造。而且我們黨的群眾觀點比起國外導師們的論述來,語言更加親切,內容更加豐富,體係更加完備。在這方麵,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以及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領導人均有許多論述。
相關鏈接2
關於群眾觀點的內容
群眾觀點包括哪些內容?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不同的概括,最早是1945年劉少奇在七大修改黨章的報告中概括了四條:“一切為了人民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相信群眾能夠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1990年,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係的決定》將其概括為:“人民群眾是曆史創造者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幹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觀點,對黨負責與對人民負責相一致的觀點,黨要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和引導群眾前進的觀點。”(這兩段論述均引自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學習讀本》,紅旗出版社2013年版,第25頁)根據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經典論述,還可以再補充幾條,比如,關於一切依靠廣大群眾的觀點,關於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係的觀點,關於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的觀點,關於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點,關於一切以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的觀點,關於黨要代
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觀點等。
群眾路線的形成,主要有三點原由:其一,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必然要求。群眾創造曆史是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之一,把這一原理付諸於實踐,必然要求我們在工作中采取群眾路線。其二,這是我們黨在堅苦卓絕革命鬥爭中與群眾同生死共命運的必然產物。群眾路線的孕育顯然與我們黨堅苦卓絕的革命鬥爭環境的磨練有關。在那樣的環境裏,我們不能不深切地認識到群眾對我們的作用,群眾給我們的力量,群眾對我們的支撐,那時我們是真正一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群眾的。我們黨的群眾路線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三,群眾路線也與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關。比如,關於“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觀點等。應該說傳統文化中的這些民本思想,也在培育黨的群眾路線的過程中發生了相當的作用。
群眾路線有什麽功能和意義呢?大致有五個方麵:其一,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工作路線,這是群眾路線的第一層意義,也是它的本來意義。這就是黨章在講到群眾路線時所說的“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其二,群眾路線也是我們黨的認識路線,這是群眾路線的又一層意義。毛澤東對這個問題有精辟的論述,他認為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也就是認識論講的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其三,群眾路線還是我們黨的組織路線。劉少奇在七大時說過:“所謂正確的組織路線,就是黨的群眾路線,就是從群眾中來又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我理解,這是指我們發現、選拔、考察、使用和評價幹部,也必須貫徹群眾路線,才能做到任人唯賢並且準確無誤。其四,群眾路線還是我們黨的政治路線。這也是劉少奇在七大的說法。他講,我們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都應該是正確地從群眾中來,又正確地到群眾中去的路線。我理解,這裏一是講正確的政治路線的形成和貫徹都離不開走群眾路線,二是講群眾路線由於它對黨極其重要因而具有政治意義。其五,正是因為群眾路線如此重要,它所具有的意義超越了一般的工作層麵和方法層麵,所以它也就成了我們黨須臾不可離開的生命線和傳家寶。關於這一點,習近平同誌說:“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 “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我理解,共產黨的生命活力就存在於它與群眾之間的這種息息相通、血脈相連、生死與共的關係之中。
相關鏈接3
鄧小平論傳家寶
“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6頁。)
那麽,我們能夠始終保持與群眾這樣一種血脈相連的密切關係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