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台灣的社會道德逐漸式微,學校和家庭的教育也有很多病態。記得我幼小的時候,在外麵跟人家爭吵,被人欺負了,回家後,父母還會再責罰我,然後帶我到對方家裏去道歉。現在的社會風氣就不同了,有些兒童在外麵被人家打了,吵架了,回到家裏一哭訴,做父母的就會怒斥:“哭什麽,沒用的東西,你怎麽不把他打倒。”然後帶著孩子找對方興師問罪,這種童年教育的護短病態很普遍。
過去小孩在學校裏頑皮,被老師打手心,挨打以後,回家還不敢講,因為講出來會再挨父母打,被父母帶到學校向老師道歉,拜托老師再多多嚴格管教。但是現在學校的老師打了學生,就不得了了,做父母的立刻找校長告老師,甚至告到市議會,告到教育局,告到法院,這樣的家庭教育,怎能不百病叢生?
青少年教育的病態也很嚴重,其中最禍國殃民的是升學主義。在升學主義掛帥的今天,“升學升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之”。它不但埋沒了個人的性向與稟賦,造成選才製度的僵化,而且阻礙了學生興趣與情緒的發展,使學生缺乏生活上的適應能力,甚至犧牲了個人價值與尊嚴,產生學非所用的弊病,間接毀掉了青少年寶貴的一生。
現在的人,生了一個漂亮女兒,有許多男孩追求,父母就高興,認為麵子光彩,連帶地助長了少女的虛榮心。兒子念大學,還能擺地攤、拉保險賺錢,自己買車,父母很高興,認為兒子有辦法,無形中加深了他的功利心態。像這樣隻注重虛榮和功利,而不教育他們真正做人處世的道德情操,這樣的社會教育,能不病態深重嗎?
從兒童到青少年,從青少年到大學生,從大學本科生到碩士生、博士生,我們今天的學校教育病態是:
第一、隻重知識不重道德——看分數,不看品格。
第二、隻重功利不重精神——爭名利,缺乏胸襟氣度。
第三、隻重接受不重思維——能灌輸,不能啟迪。
第四、隻重個人不重利他——自私,不肯犧牲奉獻。
上麵這些教育道德的病態,可以從很多小地方看出來,例如各級學校很少有至聖先師孔子像,儒家之學不能普遍於社會,有關單位常常舉辦紀念畢加索、紀念貓王、紀念貝多芬、紀念愛迪生等活動,卻很少紀念玄奘大師、鑒真大師或民族英雄,由此可以看出缺乏對中國曆史古聖先賢見賢思齊的道德教育。教育界普遍彌漫著功利風氣與鄉願心態,直接間接戕害了我們的下一代,這是很嚴重的時弊。
針對這些病態,可以用下列方法來治療:
1.以鼓勵代替責備:年輕人意氣盛,經常率性行事,對於他們的缺點,人們要多包容,用鼓勵來勸勉向上。春風怡人,總比酷暑炎風熏人好。
2.以慈愛代替斥罵:溫言愛語勝過嚴斥厲責。像仙崖禪師感化夜遊弟子,就是很好的例子:有一個徒弟常常夜遊,三更半夜爬梯子翻牆外出,被仙崖禪師知道了,就把梯子撤掉,在牆下等候。徒弟夜遊回來,翻牆而下,沒有注意到梯子不見了,一腳踩在仙崖肩頭,順勢跳下,站定了一看,糟糕!剛剛踩的不是梯子,是師父呀!這下子徒弟慌得不知如何是好。仙崖禪師不怒也不罵,隻是殷殷叮嚀:
“夜深露重,小心著涼了,快回寮房睡吧!”
天大的禍患一言而解,這位弟子感受到仙崖的關愛,從此不再逾越本分,成為一名恪守清規的徒弟了。教育,不就是以慈心化導戾氣,以愛心平伏幹戈嗎?
3.以關懷代替放縱:過分溺愛,不依法理,容易形成放縱與姑息,不但不能達到正麵教育效果,反而使青少年走上歧路,形成偏執的性格。隻有在清明的環境中,才能培養清明的子弟;在關懷的氣氛裏,才有寬懷大度的人才。
4.以同事代替隔閡:同事,就是設身處地,凡事以他的立場為他著想,不端架子,不鬧意氣,視之如兄弟姊妹。像有名的海倫·凱勒女士,因為是個盲聾人,脾氣很壞,後來遇見了一位懂得教育的良師,用同事心與她相處,視她如己,同甘共苦,她難過就跟她一起難過,她睡地上就跟她一起睡地上,完全與海倫·凱勒無隔閡,無私無己,最後終於感化了海倫·凱勒,教育她成為一代偉人。
我們教育子女,不是隻教他們怎樣努力考試、賺錢,應該教導他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我們要灌輸他們因果觀念,教他們認識因緣,有慈悲的精神,有道德的行為,使他們學會尊重自己,熱愛別人,進一步愛社會、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