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盡管存在全國性的工會組織,每年舉行要求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工資水平的“春季鬥爭”,但大多成為例行公事。終身雇傭、年功序列工資、企業內工會是日本式經營的“三大法寶”,勞動者們成為忠心耿耿的企業戰士。“五一國際勞動節”不是法定休息日,甚至現在的中小學生弄不懂什麽是罷工。階級鬥爭式的勞資對立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其終結點是1959年爆發的、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三井三池煤礦工人大罷工。
戰後初期為恢複因戰爭結束而停滯的經濟,日本政府采用“傾斜生產方式”,即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煤炭、鋼鐵等行業,以生產資料部門的生產帶動其他部門的生產和發展。1944年煤炭產量4900萬噸,1945年隻有2200萬噸,“傾斜生產方式”計劃在1947年增加到3000萬噸;另一方麵,戰時大批朝鮮、中國勞工被強製帶到日本從事礦山等重體力勞動,其中13.4萬人在煤礦勞動,約占煤礦全部勞動者的34%。戰爭結束後他們紛紛回國,為解決勞動力問題,政府優先供應這些行業的糧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因而許多高學曆者成為煤礦工人,結果促進了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和工會組織的戰鬥力。
進入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成為大量使用的廉價能源,特別是作為發電的燃料,其價格從1958年開始比煤炭便宜。1952年政府解除對石油的管製,1955年頒布《煤炭礦業合理化臨時措施法》和《限製石油鍋爐設置等臨時措施法》,在限製石油進口的同時,推動煤礦業進行改造,降低成本。因此,經營困難的煤礦業被迫進行大規模合理化措施,其中之一是削減人員,同時也可以借機削弱工會組織的力量。三井煤礦公司在全日本有6個礦山,1958年度出現20億日元的虧損,其中地處九州福岡縣和熊本縣交界的三池煤礦最大,因為三池煤礦工會(全稱為“三池炭礦勞動組合”)力量較強。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池煤礦工會中有理論學習班,通稱“向阪教室”。當地出身的九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向阪逸郎既是馬克思《資本論》的翻譯者,也是著名的戰前“勞農派”和戰後社會黨左派理論家。戰後以其為中心的學者與三池工人一道研讀《資本論》,學習班最多時每年舉行近200次。向阪教授呼籲“工人必須成為企業的主人公,建立主人公社會”,其主張在整日與危險作伴的煤礦工人中間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由此培養了許多馬克思經濟學武裝頭腦的工會活動積極分子。與此同時,三池工會實行徹底的“現場鬥爭”,即生產第一線的工人根據實際狀況要求公司解決安全、衛生、津貼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生產第一線的管理權。
1953年8月,三井煤礦公司進行合理化措施,計劃在全部6個煤礦削減5738人,其中三池礦為2071人。當時的方針首先是自動退職,如果人數不滿則按照一定標準提出退職勸告,不服從者給予解雇。由於自動退職者較少,因而公司解雇了2700名工人。三井煤礦公司的工會組織是“全國三井煤礦勞動組合聯合會”(簡稱“三礦聯”),發動全體工會成員進行了24小時罷工,反對解雇工人。公司受到嚴重打擊,被迫在11月收回解雇決定,工會獲得勝利,史稱“沒有英雄的113天鬥爭”。
階級鬥爭式的勞資對立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其終結點是1959年爆發的、曆史上最大規模的三井三池煤礦工人大罷工。
“三礦聯”的上級工會組織是“炭勞”(全國炭礦勞動組合),最上一級工會組織是“總評”(日本勞動組合總評議會)。“總評”當時擁有370萬會員,是日本最大的工會組織,支持社會黨。其運動方針是通過“現場鬥爭”實現“勞動者為主人公”的理想,從而開辟通往社會主義的道路,因而全力支持三池工會。當時日本周邊有蘇聯、中國、朝鮮等社會主義國家,國內有社會黨、“總評”、“全學聯”等反體製勢力的存在,以“日經聯”(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為中心的資本家集團感到一種威脅,支持三井煤礦公司打擊三池工會。因此,三池鬥爭體現了全體工人與全體資本家的對立。
1959年1月,三井煤礦公司提出第一次合理化計劃,削減6000人,但最終隻有1324名自動退職者。同年8月,公司方麵再次提出削減4580人的計劃,其中三池礦山為2210人。工會組織反對其計劃,但隻有三池工會組織態度堅決,其他5個煤礦的工會組織反應較為溫和。
由於沒有足夠的自動退職者,公司對1492人提出退職的勸告,其中包括600名工會活動積極分子,其後對不聽從勸告的1202人給予解雇處分。1960年1月25日,公司不顧停止生產帶來的損失,封鎖作業現場,設置路障禁止工會成員進入。大型煤礦企業的社長協會決定支援三井煤礦公司,提供煤炭給三井的客戶。
為對抗公司的行為,三池工會決定實施無限期罷工。當時煤礦工人的月工資為1.6萬日元,罷工後失去經濟來源,為保障其生活,“總評”在全國募集資金,每月為罷工工人提供1萬日元的補助,前後共提供了6億日元。“炭勞”號召會員每月捐獻600日元支援罷工工人,各地工人捐獻的資金高達18億日元。
進入無限期罷工後,工會內部開始出現不同聲音。一部分成員認為工會的鬥爭應是改善勞動條件,不應摧毀企業,因為那樣一來工人也會失去生活來源,因而反對工會的階級鬥爭路線。3月15日,在反對派的要求下召開三池工會中央委員會。在256名委員中,反對派有69人。反對派要求中止罷工,但沒有得到通過,反對派退出會場。17日,反對派組成第二工會——三池煤礦新勞動組合(簡稱“新勞”)。在1.5萬名工會成員中,有3065人參加新工會,10天後增加到4800人。
公司僅允許新工會成員開始生產,於是舊工會成員在礦井周圍設置糾察隊加以阻止。3月28日,新工會成員手持木棒襲擊舊工會成員的糾察隊,並突破其封鎖線。緊急趕來的其他舊工會成員加入混戰,雙方負傷者超過200名。第二天,200名當地的暴力團襲擊舊工會成員的糾察隊,造成1名工會成員死亡。當時正值社會各界進行反對修改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的鬥爭之際,30萬“總評”工會成員和“全學聯”成員趕到九州支援三池工人。
由於舊三池工會成員占領裝卸場,致使挖出的煤炭無法運出,因而公司提出訴訟,要求福岡地方法院判決其行為違法。法院認可公司的請求,裁決工會在7月21日之前解除對裝卸場的占領。工會在裝卸場建設40座房屋,周圍是深1米、寬2米、長50米的壕溝,並準備了汽油、火焰瓶以及2萬人的守備隊,抵抗警察的強行解除占領。與此相對,警方動員1萬人,並調動裝甲車、高壓水車、直升飛機等,準備在7月20日清晨5點發起進攻。
聲勢浩大的反安保鬥爭迫使岸信介內閣倒台,7月14日上台的池田勇人首相為收拾殘局,提出“忍耐和寬容”的口號。勞動大臣石田博英積極遊說勞資雙方接受中央勞動委員會的斡旋。20日清晨3點,中央勞動委員會傳喚三井煤礦公司社長栗木幹、“炭勞”委員長原茂、“總評”議長太田薰,聽取他們對斡旋方案的意見。最後各方承諾無條件接受斡旋,工會解除封鎖,公司撤回訴訟。清晨4點,警方收兵。
8月10日,中央勞動委員會公布了最終斡旋方案——公司收回指名解雇,被解雇者自動退職,自動退職者除退職金外加補2萬日元。勞資雙方均接受其斡旋,盡管三池工會比較勉強,因為公司收回指名解雇,但被指名者最後仍然是退職,意味著的鬥爭失敗。12月1日,工會成員複工,長達313天的罷工正式結束。
其後以石油為能源的“能源革命”進一步深入發展,日本各地的煤礦陸續關閉。1948年煤礦工人為56萬人,1994年3月減少到4600人。1997年3月,三池煤礦停產,當時舊工會成員僅剩15人,新工會成員900人。
如同三池鬥爭這樣的勞資激烈對立在日本並不多見,最終解決方式仍為日本式的政府協調。盡管如此,在產業結構變化時期如何保護勞動者的利益至今仍然是日本政府麵臨的重要課題,正如2006年安倍晉三政權提出的“再挑戰會議”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