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海岸、遊艇、摩托艇、跑車、夏威夷襯衫、太陽鏡、慎太郎發式、曼波褲,1956年夏天在年輕人中間流行的追求與打扮,人稱“太陽族”,源自現在譽為“軍國老頭”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
1955年,一橋大學法學部三年級學生石原慎太郎的《太陽的季節》獲得《文學界》第一屆新人獎;1956年1月獲第34屆芥川龍之介獎,是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年輕的獲獎者。因作品以頌揚的筆調描述戰後追求享樂的一代青年,其中有大膽的**和暴力描寫,評選委員會委員間產生激烈爭論,積極肯定者二人——石川達三、船橋聖一,積極反對者三人——佐藤春夫、丹羽文雄、宇野浩二,消極肯定者四人——井上靖、中村光夫、川端康成、瀧井孝作。結果,6∶3,通過。1956年3月發行單行本,30萬部瞬間銷售一空。
由石原慎太郎的弟弟、慶應大學在校學生石原裕次郎主演的同名電影在1956年5月上映,在年輕人中引起極大轟動,紛紛效仿主人公的行為與服飾。在年均10億觀眾、年產500多部電影、僅東京一地就有452家電影院的時代,其後裕次郎主演的《瘋狂的果實》(慎太郎在該電影中也露了一臉)、《逆光線》、《處刑的房間》、《呼喚風暴的男人》等“太陽族”係列電影越來越推崇**與暴力,進一步推動了“憤怒青年”的“無厘頭反叛”行為,有關部門甚至呼籲采取限製“太陽族”電影的措施。
石原慎太郎在領獎儀式上的行頭更是使眾人大吃一驚,“麥爾登呢的西裝茄克、水珠團案圍巾、起毛皮靴”,完全是一幅明星藝人的派頭。正如其人所說:所謂“太陽族”是價值紊亂者,是希望居住新價值世界的人類。實際上,石原兄弟正是“太陽族”的先驅。
1932年出生在神戶的石原慎太郎很快隨父遷居北海道的小樽,父親石原潔當時為民間最大輪船業的山下汽船公司小樽支店社長。戰前的小樽是北海道最大的物流基地,倉庫鱗次櫛比,港口有駁船300艘,勞動者4000人,為我國較為年長一代讀者熟知的無產階級文學家小林多喜二就是以其為背景創作了《蟹工船》。當地有錢人卻過著窮奢極侈、醉生夢死的生活,作為“小樽的國王”,石原潔幾乎每天參加最大酒樓——海洋亭的夜宴,接受藝伎的招待,小小年紀的慎太郎得到“享受”的熏陶。
山下汽船公司社長山下龜太郎1943年成為東條英機內閣指導戰時統製經濟和增強戰爭能力的政府顧問,此時石原慎太郎隨其父遷居神奈川的湘南,借住山下社長當地的別墅。美麗的海岸風光、悠閑的生活狀態、時尚的貴族精神,盡管在戰爭結束前後的苦難時期,仍然使小石原們超前進入消費時代。1949年上映的《綠色山脈》引起巨大反響,其主題歌訴說告別舊上裝,但誰也不知新上裝的模樣。石原兄弟的出現明確告訴大家什麽是新上裝,尤其是年輕人的趨之若鶩,大眾意識迅速從“勤儉主義”轉向“享樂主義”,個人欲望得到全麵肯定,暢銷的華麗服飾、家用電器、私人汽車及住宅,消費成為美德。作為消費階層的先驅,“太陽族”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大量消費、大量生產的高速增長。正如1956年發表的《經濟白皮書》所宣告的那樣,“已經不是戰後”,此時出現的“神武景氣”使占領軍帶來的“民主主義”化學反應為“物質至上主義”。
盡管成人們對“太陽族”的行為大皺眉頭,但還是不由自主地被卷入到“消費革命”中去。本來“三件神器”指的是代代天皇相傳的寶物——鏡、劍、玉,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用來指黑白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最先普及的是洗衣機。1949年開始銷售時價格為5.4萬日元,相當於普通工人月薪的3倍。1955年,工資上升到3.7萬日元,洗衣機價格下降為2萬日元,1/3的家庭從洗衣勞動中解放出來。盡管評論家大宅壯一刻薄地諷刺說“一億白癡化”,意指癡迷無聊的電視節目,但普及最快的仍然是黑白電視機。1952年電視台正式開播時,每台電視機19萬日元,大量生產後價格迅速下降,1960年前後出現了1萬日元的電視機。1967年時,城市的電視機普及率接近100%,電冰箱、洗衣機均為80%;農村的電視機普及率為90%,洗衣機為70%,電冰箱為50%。
湘南海岸、遊艇、摩托艇、跑車、夏威夷襯衫、太陽鏡、慎太郎發式、曼波褲,1956年夏天在年輕人中間流行的追求與打扮,人稱“太陽族”,源自現在譽為“軍國老頭”的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
2005年幾乎囊括日本電影學院所有獎項的《三町目的夕陽》,描述了1958年東京一條街道發生的故事。老式的電冰箱因為沒有及時放冰,結果蛋糕壞掉,來自青森縣的打工妹覺得可惜,吃得腹瀉。後來製冷冰箱買來後,大家輪流將頭伸進去感覺冷氣。黑白電視機買來以後,左鄰右舍帶著酒及食物來看棒球節目,因轉播信號較差,尚未出名的作家自以為是地加以調試,結果搞成一堆零部件。
上述情景十多年後在中國再次出現,筆者“文革”期間曾走幾公裏的路到朋友家看九吋黑白電視機播放的節目。1978年2月,筆者進大學讀書,當時中國引進幾部日本電影,其中之一是《狐狸的故事》。受聊齋和“反特片”的影響,眾人以為是美女間諜,紛紛湧到教室裏看黑白電視,結果將教室的門也給擠下來了。聚精會神地看了一個多小時,自始至終僅有一隻小動物在裏麵跳來跳去。失望之餘,紛紛往外湧,將剛裝好的門又給擠了下來。
在日本,進入60年代以後,又開始流行“3C”的消費革命,即家庭用汽車、空調、彩色電視機的普及。1967年,全日本登錄在冊的汽車數量超過1000萬台。正如曆史學家中村正則所指出的那樣,1955—1973的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分兩個階段,1964年東京奧林匹克運動會之前是內需擴大型,之後才是出口主導型。正因如此,石原慎太郎、石原裕次郎兄弟及其製造的“太陽族”功不可沒。
顯然,早早出名的石原慎太郎耐不住寂寞,當文學素材枯竭時就去當國會議員,1968年參議院選舉時獲全國區最多選票當選為參議員;1975年奉自民黨之命與美濃部亮吉競爭東京都知事職務,失敗後轉向國會眾議院;80年代末連著寫了幾本可以對美說“不”的暢銷書後,看到政界沒有多少反映憤而辭去國會議員職務,並大罵同事們是“太監”;後來將1987年去世的弟弟寫成《弟弟》,出版後又著著實實地火了一把,高票當選東京都知事,並將日本首都作為自己的獨立王國加以經營。
石原慎太郎是位具有相當語言能力的人,以他洞察日本社會的敏感,經常提出這樣或那樣的時髦口號影響不少日本人。其實,以石原為代表的日本右翼分子最擔心的是一個強大鄰國的出現,因而一些日本人在聽其反華講話、看其反華文章時,總能湧出某種不可名狀的優越感。
盡管是最早的“太陽族”,但78歲的“斜陽族”還能發出多少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