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全球化早在16世紀就已初露端倪,後隨工業革命的推進呈現出加快發展的勢頭,但真正意義或典型意義上的全球化則是從20世紀後半期開始形成的。隨著“冷戰”的結束以及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的聯係日益緊密,形成了從經濟到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溝通和融合,使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對於這樣的全球化,人們固然有著各式各樣的看法,但它畢竟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誠如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貝克所說:“人們既可以否定、攻擊全球化,也可以為它歡呼,但是人們無論如何評價全球化,涉及的都是這樣一種強勢理論:以領土來界定的社會領域的時代形象,曾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裏,在各個方麵吸引並鼓舞了政治、社會和科學的想象力。如今這種時代形象正在走向解體。伴隨全球資本主義的是一種文化與政治的全球化過程,它導致人們熟悉的自我形象和世界圖景所依據的領土社會化和文化知識的製度原則瓦解。”[1]既然全球化已成為不可回避的現實和曆史發展的潮流,那就必然會對各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和衝擊。具體來說,全球化在各個國家的實際發展過程中主要扮演著這樣一些“角色”:

一是作為時代背景的全球化。對於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盡管可以做出不同角度的概括,但全球化無論如何都是當今時代的一大顯著特征。可以說,全球化“劃”了一個時代。全球化將每一個國家都牢牢地編織在世界體係之網上,以至每個國家都不可能脫離全球化尋求獨立的發展。就此而言,全球化既是各個國家發展的大背景,又是其發展的重要參照係;每個國家的發展既不同於世界曆史的發展,又離不開世界的整體發展。當然,由於各國在世界體係中所處的位置不同,進入全球化過程的時間不同,推進發展的條件、前提和起點不同,在全球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和所遇到的問題也不盡相同。同樣是全球化的背景,對一些國家的發展是有利的,而對另一些國家的發展則不利。但不管是利還是弊,隻要是想謀求發展,就不可能離開全球化,問題隻在於如何參與全球化,如何推進自己的發展。

二是作為社會發展內在要素的全球化。全球化不僅是各個國家發展的時代背景,而且是其發展的內在要素。按照係統論的觀點,在大係統和小係統(或整體與部分)的關係之中,大係統可以看作小係統的外部環境,然而大係統質的規定性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小係統質的規定性。如果將全球化同其中任一國家的關係看作大係統與小係統的關係,那麽,這一國家的發展顯然帶有全球化的規定性。事實上,在全球化條件下,社會發展中任何一個重要問題的產生和提出,都不完全是孤立的,而是程度不同地受到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是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而且,就問題的影響而言,也是全球性的,“牽一發而動全身”,“蝴蝶效應”非常明顯。如2007年開始暴發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化成了整個金融係統的危機,而後這種金融危機又傳導到世界各國,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動**,給許多國家的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由於經濟發展日益一體化,因而全球化對於各個國家的發展並不僅僅是外在的影響,而是通過各種經濟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種直接作用和影響。所以,全球化又是各個國家發展的“內生變量”。

三是作為曆史發展高度的全球化。全球化是曆史發展的結果,體現了一種新的曆史高度。這種高度首先表現為人類曆史被推入一個新階段,其鮮明特征是人類社會由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在此階段,無論是發展的內容還是發展的形式,無論是發展的深度還是廣度,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能不能站在這樣的高度上審視問題,對於一個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這種高度也同時體現為一種曆史發展的潮頭與走向。盡管全球化不可能代替民族化,但它畢竟代表了曆史發展新的趨勢和方向,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曆史發展進程。能否自覺地把握這一趨勢和潮流,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能否發展和如何發展。這就客觀上要求每個國家必須認真研究全球化的新情況、新特點,善於根據這些新情況、新特點來審時度勢地確定自己的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全球化作為曆史發展的新高度,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新起點。要成功地推進發展,必須立足於這樣的新起點,在新起點上看好路,起好步。因此,在新起點上加以新謀略,這是發展的必然要求。

四是作為發展工具、手段的全球化。全球化常常是和現代化聯係在一起的。眾多國家之所以積極關注並熱衷參與全球化,目的是為了加速實現自己的現代化。就此而言,全球化是被當作發展的工具和手段來運用的。全球化之所以成為這樣的工具和手段,就在於它能為各個國家創造巨大的發展空間,搭建廣闊的發展平台,提供較多的發展機會,形成統一化的發展機製等。所有這些,都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條件。所以,現代化必須借助全球化,離開全球化的現代化不過是天方夜譚。迄今為止,還沒有見到哪一個國家是關起門來邁向世界現代化行列的。各國競相加速現代化,又必然會大大擴展世界性的交往與聯係,推動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與現代化就是在這樣的互動中向前推進的。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被作為發展工具、手段利用的意識和行為,在西方發達國家體現得尤為明顯,同時得到了畸形發展。就總體狀況來看,當代全球化基本上是被西方發達國家控製的,這些國家常常是在經濟上把全球化作為資本擴張、獲取世界超額利潤的工具,在政治上把全球化作為威脅其他國家、民族,進而統治世界的工具,在文化上把全球化作為傳播西方價值觀、推行文化霸權主義的工具,誠如不少學者所說,“全球化”正在被新自由主義所控製,成為一種新的意識形態。有鑒於此,發展中國家必須審慎地對待全球化,並自覺利用全球化來維護自己的主權、捍衛自己的利益。

五是作為發展“問題”的全球化。在社會發展視域中,全球化不僅是作為發展不可回避的客觀現實出現的,而且是作為“全球問題”出現的,全球化由此成了“全球問題研究”的同義語。伴隨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毋庸諱言,全球化在帶來文明成果的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全球化本身的問題,如全球化推進過程中形成的勞資矛盾、南北差距、貧富懸殊、世界化與民族化衝突等問題;一類是全球化產生的負麵影響或效應問題,如近年來人們談論較多的環境問題、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石油問題、貿易問題、氣候問題、發展風險問題等。無論哪一類問題,都是全球性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影響著全球化本身的發展,而且直接影響到各個國家的正常發展。全球化和各個國家能否健康地發展,就在於能否有效地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性質和特點是全球性的,因而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必然是全球性的。對於關涉人類命運和人類利益的“全球問題”,其解決絕不可能僅靠一個國家、地區,而是需要全球性的共同努力。因此,如何加強合作以解決全球問題,這是每個國家發展必須麵對的新課題,也是發展中必須解決的新問題。

總的說來,全球化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是多樣的,所提出的問題也是尖銳複雜的,以至研究發展就不能無視全球化。這種情況的出現,客觀上要求確立一種全球化的思維方式。這就是在考察社會發展問題時,不能僅僅從一個國家、民族的角度來考慮,必須同時具有世界曆史的眼光,善於用全球化的視野來審視民族性的問題,以期達到對問題的全麵理解和把握。這絕不是主張要用全球性思維代替民族性思維,而是旨在合理地看待兩種思維的關係,對全球性思維給予應有的重視並恰當地對待其運用和發展。對於民族性思維,超越並不是脫離,而是在思維方式上立足於民族性但又不局限於民族性,堅持用全球性來反觀民族性,進而提升和推進民族性。因此,立足民族性而又超越民族性,這正是思維方式調整的基本要義。由此觀之,研究今天的中國發展,必須確立這樣的全球視野或全球向度。特別是在對時下常常提到的“中國問題”的分析和“中國經驗”的把握上,全球化的視野和向度有其獨特的價值。

首先來看“中國問題”。何謂“中國問題”?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其實並非那麽簡單。說到“中國問題”,這裏不可能做出詳盡的羅列與概括,但至少可以分為這麽幾類:第一類是作為發展中國家在發展中遇到的一般性問題。同所有的發展中國家一樣,我們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無論其規模還是力度都是空前的,由此引發的問題也是空前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由於我們發展的背景不同、起點不同、所處的國際位置不同、推進方式不同,因而導致的發展邏輯不同,引發的矛盾和問題也頗為特殊。第二類是中國發展本身特有的問題,如民生問題、農村問題、農民問題、就業問題、城鄉問題、地區問題、收入分配問題、公平正義問題等,日益成為全社會關心的重要問題。這些問題雖然其他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同程度地遇到過,但其複雜性和嚴重性遠沒有中國這麽明顯,因為中國的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生產水平差異、文化教育差異等如此之大,這是其他國家所無法比擬的。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而且嚴重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第三類是我們同所有國家共同麵臨的問題。如上述環境問題、氣候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等,都是各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必須認真應對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發展,都不可能擺脫這些問題的製約。就此而言,這些問題又同時是中國問題。總之,不管是哪類問題,都同全球化直接相關。且不說第一類和第三類問題具有明顯的全球性,就是第二類問題即中國自身的特殊問題也同全球化交織在一起。看似中國“自身”的問題,實際上同全球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就業問題直接受到全球產業變動、全球經濟發展狀況的影響,農業和農民問題受到世界糧食供求狀況的影響,等等。因此,今天我們所講的“中國問題”,並不是孤立的“中國的問題”,而是中國發展“麵臨的問題”。既然是“麵臨的問題”,那就不僅是中國性的,同時也是全球性的。這就是我們考察“中國問題”的基本立足點。

再來看“中國經驗”的認識和把握。對於經驗的認識,同樣離不開全球化的視野和思維。曆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它卓有成效地解決了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明顯地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了中國在世界中的地位。與此同時,中國的發展也形成了一係列具有創新性的經驗,如漸進改革、擴大開放、穩定協調、科學發展、以人為本、和諧社會等理念與做法。由於這些經驗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很大影響,因而又被特稱為“中國經驗”。這些經驗既不同於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模式,也不同於過去那些失敗的社會主義發展模式,而是吸收了它們的經驗教訓,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發展經驗。它既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的理論概括,又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人類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作為經驗,總是有其可借鑒性。沒有可借鑒價值的經驗不成其為經驗。可借鑒性的基礎是什麽?就是經驗所具有的一定的共通性或普遍性。中國經驗無疑是中國社會的財富,是中國發展的創造,因而具有鮮明的特殊性;但是,中國經驗也是國際社會特別是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財富,是對人類文明發展探索的重要成果,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的規律,因而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們的發展研究不僅要強調“中國經驗”中的中國特色和中國元素,或在社會發展理論中加入中國的特色和元素,更要通過經驗的總結,將其進一步升華,經由全球視野中的開放式的對話和交流,凸顯這些經驗對於解決人類社會麵臨的普遍問題所具有的重要價值。隻有這樣,中國經驗才能對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發展做出雙重貢獻。也隻有這樣,中國經驗才能得到全麵準確的認識和把握。麵對全球化新的發展局勢,我們的發展研究確實需要一個高度的理論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