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家能否加快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機遇的獲取和利用。對於包括我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來說,抓住機遇至關重要。在談及發展時,人們常常提到發展中國家的“後發優勢”,認為發展中國家可以通過經濟技術合作,直接學習和模仿發達國家已經成功的技術路線與產業結構,無須進行大量的原創性試驗,避免其他國家走過的彎路;可以利用發達國家提供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加快成果轉化,繞過重複的階段等,都是其“後發優勢”。應當說,這種“後發優勢”確實是存在的,但優勢的存在與優勢的發揮是兩回事。“後發優勢”隻是一種潛在的可能性,要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還要看自身努力的程度。有些發展中國家通過自身的艱苦努力,不斷開拓創新,有可能利用“後發優勢”,使其迅速轉化為現代化的顯著成果;有些發展中國家則缺乏這樣的條件,使“後發優勢”很少得到利用,顯不出多少“後發的勢頭”;更有甚者,在那些最為封閉的國家,“後發優勢”完全被傳統劣勢所遮蓋,現實生活中顯示不出任何發展的跡象。在全球化條件下,發展中國家能否加快發展步伐,一個重要的條件,就看其能否有效地抓住機遇,充分利用和發揮自己的後發優勢,並且使這種優勢真正變為實實在在的競爭優勢。

要在全球化過程中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必須抓好、用好戰略機遇期。近年來,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暴發、美國重返亞洲戰略的轉移、東亞地區局勢的動**,中國是否還處於戰略機遇期,成為一個新的議論話題。理性地看,盡管今天我們麵對的國際形勢確實是複雜的,麵對的挑戰也是非常嚴峻的,但總體來看,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勢沒有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變,新科技革命趨勢沒有變。這非常有利於我們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保持經濟發展勢頭。但是,在深刻認識我國麵臨難得的戰略機遇期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戰略機遇期內產生的新問題和新變化:世界經濟複蘇乏力使我國麵臨的外部經濟環境更為複雜,市場需求成為全球競爭稀缺的資源,資源環境、糧食安全問題突出,能源供求格局出現新變化;與之相伴隨,保護主義、民粹主義、狹隘民族主義升溫,“冷戰”思維抬頭,經濟問題政治化現象突出,大國關係也進入全方位角力新階段。由此不能低估西方國家對我國經濟實力上升產生的焦慮心態,對於周邊安全形勢和不確定因素也需時刻保持高度警惕。種種情況表明,原有的全球均衡狀態正在被打破,新的均衡尚未形成。因此,我們今天麵臨的機遇,已經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係、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切實抓好用好這樣的新機遇,因勢利導,順勢而為。

要抓好、用好我國的戰略機遇期,加快社會發展,一些具體的對策性研究固然是必要的,但事關大局的一些原則問題還是需要進一步明確。

一是自覺把握曆史發展潮流。機遇是客觀存在的,但不是直接賜予的。機遇隻青睞那些嗅覺敏銳、行動果斷的國家、民族。能否抓住機遇,就看反應能力如何。反應能力又是如何形成的?這不是純粹的主觀感覺和判斷所能決定的,而是在打開視野自覺把握世界曆史發展潮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掌握了世界發展的新趨勢、新情況、新特點,就把握了抓住機遇的主動權。對世界曆史的深刻變動和發展走向反應遲鈍,必然是與機遇的感悟與把握無緣。而且,隻有對世界曆史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才能判斷某種變動或發展對自己是有利還是不利,是機遇還不是機遇;隻有借助於“世界曆史”之鏡,才能準確地認識“自我”,正確看到自己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對發展做出相應的抉擇;隻有關注世界曆史發展的新情況、新動向,才能有針對性地采取各種措施,製定有利於社會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因此,確立世界眼光,從世界曆史發展潮流的大背景下來思考、研究問題,這是加深自我認識,提高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能力的必然要求。有鑒於此,我們迫切需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和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的能力。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根據世界形勢的深刻變化不失時機地抓住機遇,實現了快速發展。現在世界形勢又有新的重大變化,我們應當敏銳洞察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最新動態,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把中國發展與世界局勢緊密結合起來予以審視,不斷增強抓住戰略機遇的主動性和預見性。

二是形成抓好用好機遇的體製和機製。要提高把握和利用機遇的水平,除了提高相應的認識和能力之外,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能夠有效抓住和利用機遇的體製和機製。這是機遇發現和利用常態化、持久化的最根本的保證。從一定意義上說,機遇的發現和利用就是製度約束造成的,就是一定的體製和機製“生產”出來的、“逼”出來的。道理很簡單:沒有市場經濟體製,就不會有“商機”意識,有無機遇對其經濟發展並不重要;沒有競爭機製,就不會有“危機”意識,自然也不會主動危中尋機,化危為機;沒有開放的體製和機製,就不會把眼光瞄向國外,自覺關注國際局勢變化的新情況、新動向,機遇擦肩而過也不會有什麽感覺;沒有國際合作的機製,也就沒有參與、交往,離開參與、交往也無從發現和把握機遇。一定的體製和機製之所以能夠有利於把握和利用機遇,就在於它能夠給行為主體形成一定的壓力,迫使其強化機遇意識;能夠給主體開辟出能動性發揮和自由選擇的空間;能夠激勵和鞭策行為主體自覺開拓創新,不斷探索新路,尋找新的發展機會。一句話,機遇的把握和利用就是一定體製和機製的產物。

三是創造爭取機遇的環境和條件。機遇常常依賴於一定的環境、條件,有利的環境、條件適於機遇的獲取與利用,否則便無機遇可言。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機遇產生的可能性、機遇的性質及其影響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全球化的出現,雖然把各個國家、民族都編織到世界之網,但每個國家、民族所處的環境和所麵臨的形勢是大不一樣的,因而機遇對它們來說也是千差萬別的。就目前的局勢來看,全球化依然是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各種國際經濟組織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是由發達國家所控製的,世界經濟規則也基本上是由少數發達國家所製定的。這樣的世界格局對於不少發展中國家顯然是不利的,因而抓取機遇的機會是有限的,抓取的難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伴隨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機遇的博弈、衝突日趨嚴峻,機遇很難自由選擇、利用,其間充滿激烈的國際競爭。按理說,曆經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發展,大大改變了國家形象,提升了在世界中的地位,這樣的崛起對我國的發展確實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就在我們剛剛崛起的同時,美國戰略東移,周邊環境日趨緊張,給我們的發展造成很大壓力和諸多不利影響。之所以如此,就是個別國家不讓你獲得追趕和超越它們的機會,不讓你真正成就民族複興的大業。因此,千載難逢的良機並不是一頓免費的午餐,它不會自動實現,也不會自動帶來利益,而是需要去把握、去爭取。這就客觀上要求改變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以創造爭取機遇的環境和條件。

四是在關鍵領域搶占先機。一個國家的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科技現代化的核心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通過科技創新搶占世界科技發展的製高點,這是實現快速崛起的重要途徑。曆史上,18世紀的英國正是依靠蒸汽技術革命,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成為西方世界發展的領頭羊。19世紀下半葉,德國在化工技術革命方麵搶占了世界的製高點,而後帶動化學工業、製藥工業以及整個經濟的發展,快速跨入了世界強國的行列。19世紀80年代之後,美國搶占了電力技術革命的先機,開始了電力技術的大規模應用,極大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很快躍居世界首位。現在,麵對自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各經濟大國都在進行新的調整,積極搶占科技製高點。為了應對經濟發展緩慢、世界氣候變化和資源耗竭等問題,一些主要發達國家把發展低碳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並力圖搶占先機,掌控新一輪國際競爭的主動權。另外,麵對全球經濟衰退,一些發達國家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轉向教育和人才上來,把發展教育、開發人才資源作為擺脫危機、搶占先機的國家重大戰略,積極謀劃教育發展改革。如美國經濟刺激計劃總額為7870億美元,其中教育投資額超過1600億元,占刺激計劃的20%。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國也必須有強烈的創新意識,緊緊抓住新一輪世界科技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更加注重自主創新,謀求經濟長遠發展的主動權,搶占國際科技發展的製高點,形成長遠的競爭優勢。應當看到,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的科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自主創新能力還有較大差距,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的依賴程度較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製於人,這就使我國麵臨著西方國家擁有科技優勢的長期壓力。為此,要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創新發展,更加重視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93~69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參見韓震:《關於不確定性與風險社會的沉思》,《哲學研究》,3~7頁,2011(5)。

[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34~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法]埃德加·莫蘭:《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6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5] 《十八世紀法國唯物主義》,605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加]馬裏奧·本格:《科學的唯物主義》,37、38頁,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8] 參見龐元正等:《發展理論論綱》,120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9] 參見[德]烏爾裏希·貝克:《風險社會》,南京,譯林出版社,2004。

[10] [比]普裏戈金,[法]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48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1] [比]普裏戈金,[法]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223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1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68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6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