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社會橫向發展規律並不是一個純理論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研究這一課題的目的,在於全麵準確地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新的社會實踐,形成新的發展理念,以引導社會健康發展,推進現代化進程。深化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的研究,給我們的重要啟示在於:

第一,自覺順應曆史潮流。人類社會從分散發展走向整體發展、從封閉發展走向開放發展,這是一個社會不斷進步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過程,也是人類文明不斷擴展和增強的過程。由於橫向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衝擊是全方位的,因而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是總體性和全局性的,所以橫向發展不僅是各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背景,而且是其發展的內在要素。今天談論社會發展,不能不考慮這一總的發展趨勢。嚴格說來,在全球化條件下,能否自覺地把握和適應世界曆史潮流,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能否發展、如何發展的問題。縱觀“二戰”以來世界的發展,戰敗後的日本、德國之所以成為後來的世界經濟強國,重要的原因在於它們瞅準了世界經濟變動和產業結構轉移的趨勢,致力於經濟調整,實行經濟轉型,從而加快了戰後經濟恢複和現代化速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亞一些國家、地區之所以很快躍入“新興經濟體”行列,也是由於它們及時把握住了世界範圍產業結構調整的時機,大力轉換原有的產業結構,從而使得經濟呈現出超常發展的勢頭。事實表明,善於把握世界曆史發展潮流的國家,一般是發展比較快的國家。

把握曆史潮流也有助於更好地認識“自我”。要加快發展,必須對“自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但是,作為一個國家、民族的“自我”,並不是靠一般的反思或自我意識所能認識得了的,而是需要借助“世界曆史”之鏡。隻有對世界曆史有一個總體把握,才能看到自己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位置;隻有了解周圍世界的深刻變化,才能明確自己發展的優劣得失;隻有關注世界發展的新情況、新動向、新趨勢,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各種應對辦法。總之,隻有把自己放到世界的大背景下來思考和研究問題,才能在比較中加深對自我的認識,明確自己的方向與出路。

既然涉及認識問題,事實上也就要求進行思維方式新的轉換。按照近代以來的西方社會曆史觀點,包括古典經濟學的觀點,社會和國家都是個體行動者之間進行交換和結合的產物:最早出現的是各自獨立的個人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然後在他們之間進行貿易和交換,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最後導致社會分工和社會契約的出現。依據這樣的因果關係,國家、社會乃至世界不過是個體行為的一種“副產品”。這種思維邏輯日益受到當代社會發展的挑戰。全球化的形成和發展,客觀上要求轉變思維方式,這就是要注重從總體到部分、從“機體”到“器官”的思維邏輯。也就是說,應當注意從全球視野來思考和研究問題。因為不僅當代社會發展中一些帶有普遍性、關係人類命運的問題需要這樣的思維方式,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問題也應當用全球的眼光予以審視。隻有這樣,才能達到對世界曆史潮流和本國實際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第二,合理把握資本邏輯。深化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的研究,自然離不開資本邏輯。但同樣是對待資本邏輯,得出的結論和做出的評價可能大不一樣,由此所采取的態度也大不一樣。事實與價值在這裏會發生尖銳的衝突。那麽,究竟如何看待資本邏輯?簡要說來,還是要堅持曆史主義的原則。這就是要求把資本放到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來審視,而不是抽象地給以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按照這樣的曆史分析方法,重要的是應對資本邏輯及其實際影響做出具體分析。

對於資本,馬克思有一個明確的看法:“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曆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係,後者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獨特的社會性質。”[29]從資本的規定可以看出,資本雖然不是物而是社會關係,但又不能離開物,社會關係的力量就是借助物的力量來實現和發展的。由其規定和本性所決定,資本的邏輯必然會產生這樣雙重作用:一是借助物的力量而產生的創造文明的作用,二是從社會關係中形成的利潤最大化驅動作用。對於這兩種作用,應當根據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本國的具體實際,有區別地對待和合理地利用。就前者而言,必須充分發揮資本創造文明的作用。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文明麵之一是,它榨取這種剩餘勞動的方式和條件,同以前的奴隸製、農奴製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係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30]這三個“有利於”充分體現了資本的進步意義。在現階段,資本還未走到盡頭,還有其存在和發展的根據,讓資本創造更多的財富,造福於人民,這是曆史的必然。拒斥資本就等於拒斥文明。就後者而言,又不能隨意放縱資本,必須合理引導資本的發展。資本一旦形成,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本性,但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和製度環境裏,又有其不同的屬性和功能。在社會主義社會,資本運行的條件發生了變化,其邏輯作用的方式和功能也會發生相應變化。為此,必須承認資本、發展資本,又必須恰當地利用資本、引導資本,真正讓資本有利於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

確認資本邏輯在社會發展中的雙重作用,事實上也就提出了資本邏輯的超越問題。這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不能聽任資本邏輯的擺布,而是應正視資本邏輯的內在矛盾,並通過矛盾的解決,使其更有利於人類社會的進步。馬克思實際上就是按照這樣的方式來思考和研究問題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的發展一方麵推動了曆史進步,另一方麵又因其深刻的內在矛盾,成為資本進一步增殖的障礙和極限,因而資本的發展本身就孕育著超越資本的可能性。要使社會正常發展,既要吸收資本所創造的文明成果,又要消除資本本身的深刻矛盾,訴諸新的“自由人聯合體”的實現。因此,最終的目標是消滅資本,但其實現目標的手段則是利用資本,即“利用資本本身來消滅資本”[31]。這一觀點對於我們今天對待資本邏輯也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正確選擇發展道路。研究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為的是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一般說來,規律是相對於整個人類社會曆史而言的,道路是專就某一國家、民族的發展來講的。道路既然是民族性的,那就必然有一個選擇的問題。如何選擇?這絕不是隨意的,而是需要按照社會發展規律加以具體分析、把握的。道路並不外在於規律,而是規律的具體實現方式。有什麽樣的實現方式,就形成什麽樣的道路。由於規律在不同國家、民族及其不同曆史發展階段上所實現的方式不同,因而所形成的道路也不同。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任何規律的實現都是通過一定的條件即國情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因而獨特的條件就形成獨特的道路。從規律和條件入手來考慮道路的選擇問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像馬克思當年對俄國公社命運或道路的看法就是從當時的世界曆史格局和俄國公社本身特點的具體分析中來予以闡發的;列寧對俄國革命道路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選擇也是從當時的世界形勢和俄國特殊國情的結合上來予以審慎考慮的。(離開對世界曆史及其規律的把握,有關俄國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是無法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也是如此。這一道路並非是純粹人為地確定的,而是根據本國實際從當代世界複雜關係中逐漸探索出來的。它既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又不同於過去那些失敗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而是一種新型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樣的選擇,既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又反映了當代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因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如果說,我們已經找到了基本的發展路徑,那麽,在具體的推進過程中,同樣需要有這樣的“規律”觀念與意識。就此而言,深化社會橫向發展規律的認識是非常必要的。

[1] 參見錢乘旦主編:《世界現代化曆程(總論卷)》,289頁,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0。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4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吳於廑:《世界曆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曆史》,第1卷,11頁,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

[4] 《泰晤士世界曆史地圖集》中文版翻譯組:《世界史便覽》,175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5] 《泰晤士世界曆史地圖集》中文版翻譯組:《世界史便覽》,124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6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2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參見仰海峰:《曆史唯物主義的雙重邏輯》,《哲學研究》,11~18頁,2010(11)。

[1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16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8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0] 參見[英]大衛·哈維:《新帝國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21] [法]羅蘭·巴特:《神話——大眾文化詮釋》,200~201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3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3]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35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4]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35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5]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3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3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34~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68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9]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9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0]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927~928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1]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9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