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賣弄你的“小聰明”

聰明是一件好事,聰明的人明白如何解決問題,少犯錯誤;但是“聰明,也不盡是好事,尤其是自認聰明、聰明過頭,將會招致不必要的麻煩,所謔“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誰都希望自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絕大多數人也都希望能夠在眾人麵前表現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得到人們的認可。可是事實上,世上真正意義上的聰明人幾乎是沒有的,而本不聰明卻要自作聰明的人,卻是隨處可見,比比皆是。一則笑話說:有個人。天天閑得無聊,抓了幾粒稻子吃起來,覺得叉紮嘴又苦澀。他想:如果把稻子去掉皮殼,再煮熟就是非常好吃的米飯;如把煮熟的米種到地裏,將來收獲時不就更好吃了嗎?於是,他煮了一鍋米飯,撒到地裏。結果可想而知,這便是自作聰明的結果。

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手下任主簿。起初曹操很重用他,楊修卻處處耍小聰明。有一次,曹操令人建一座花園。快竣工了,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查看。曹操參觀花園之後,是好是壞是褒是貶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一見這情形大家猶如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麽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是個“闊”字,丞相是嫌園門太闊了。官員見楊修說得有道理,立即返工重建圍牆,改造停當後,又請曹操來觀看。曹操一見重建後的園門,不禁大喜,問道:“誰知道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楊修主薄。”又是你楊修,他表麵上稱讚了楊修的聰明,其實內心已開始忌諱楊修了。

又有一回,塞北送來一盒酥孝敬曹操,曹操沒有吃,隻是在禮盒上親筆寫了三個字:“一合酥”放在案頭上,自己徑直出去了。屋裏其他人有的沒有理會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拿妄動。這時正好楊修進來看見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頭,打開禮盒。把酥餅一人一口地分著吃了。曹操進來見大家正在吃他案頭的酥餅,臉色很難看,問:“為何吃掉了酥餅?”楊修上前答道:“我們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話怎講?”曹操反問道。楊修從容地應道:“丞相在酥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賞給大家吃的,難道我們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嗎?”曹操見又是這個楊修識破了他的心意,表麵上樂嗬嗬地說:“講得好,吃得對,吃得對!”其實內心已對楊修陡生厭惡之情了。可楊修還以為曹操真的欣賞他,所以不但沒有絲毫地收斂,反而把心智用在琢磨曹操的言行上,並不分場合地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從而也不斷地給自己埋下禍根。

曹操為人奸狡,且疑心很重,總害怕別人暗中謀害自己,他曾經吩咐左右:“我在夢中好殺人。隻要我睡著了,你們千萬不要走近我。”一次,曹操白天在軍帳中小憩,不慎將被子蹬到地上,一個值勤的侍衛趕緊過來撿起被子給曹操蓋上。不想此時曹操從**一躍而起,拔出寶劍一揮,劍落處,近侍的人頭已搬了家,而曹操又上床睡覺了,在場的人誰也不敢言語。過了半晌,曹操醒來,見一近侍躺在血泊中,裝著大驚失色的樣子,問:“什麽人殺了我的近侍?”大家以實情相告,曹操悔恨夢中殺人,痛哭流涕,並下令厚葬這位侍衛。大家也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夢中誤殺,今見獲侍衛厚葬之榮,不但不責怪曹操,還稱讚曹操體恤下屬的精神。楊修卻知道曹操絕非夢中誤殺,而是有意而為,即證實他“夢中好殺人”的誑言。楊修倘若隻是悟出了曹操的用心,不表露出來,這倒是真的聰明,可他忍不住,生怕別人看不出自己聰明,便在為那位近侍舉行葬禮時,指著近侍的棺材說:“不是丞相在夢中,而是你在夢中啊!”曹操聽到這句話,不再是簡單地厭惡楊修,而是想尋機除掉他了。

楊修的最後一次聰明的表露是在曹操自封為魏王之後,即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之時。數次進攻蜀軍總不能奏效,長期拖下去,不僅耗費錢糧且會重挫士氣,真的撤兵無功而歸會遭人笑話。是進是退,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此時廚子呈進雞湯,曹操看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猶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悖人帳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悖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叫隨軍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悖,夏侯悖大驚失色,立即把楊修請到帳中問道:“您為什麽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麽知道?”夏侯悖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又害怕人笑話,在此沒有好處,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朝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悖說:“您可算是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於是寨中各位將領,無不準備歸計。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停寨內軍士,各自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做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問夏侯悖,夏侯悖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朝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麽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您怎敢造言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曹操終於尋得機會,除掉了楊修,楊修也終於結束了他聰明的一生。

對於曹操斬楊修,一般人們會認為是曹操心眼小,借機殺人。其實關鍵是楊修聰明過頭。

不知道楊修在臨死時,知不知道自己被處死的真正原因,也許他認為自己很聰明,殊不知,他就輸在這個聰明上了。

世上有真聰明與假聰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屬於假聰明,卻並不自知,其結果可想而知。楊修就是這樣,經常不看場合,無視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結果自然越來越遭人討厭和憎恨,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雖然曹操事後不久果真退了兵,但平心而論,楊修之死也確實罪有應得。刮想兩軍對壘,是何等重大之事,怎麽能根據一個口令,就賣弄自己的小聰明.隨便行動呢?即使真的撤軍,也要用正麵的語言和行為來表達,不然會軍也大亂。而軍心是軍隊的**。這是最起碼的軍事常識,但楊修違背了,這不是自尋死路?

這就是說,聰明是一筆財富,關鍵在於使用。財富可以使人過得很好,也可以把人毀掉。凡事總有兩麵,好的和壞的,有利的和不利的。真正聰明的人會使用自己的聰明,那主要是深藏不露,或者不到時機、不到火候時不要輕易使用,一定要貌似渾厚,讓人家不眼紅你。一味耍小聰明,其實是笨蛋。無論是從政,是經商,是做學問,還是治家務農,都不能耍小聰明。西方有這樣一種說法,法蘭西人的聰明藏在內,西班牙人的聰明露在外。前者是真聰明,後者則是假聰明。培根認為,不論這兩國人是否真的如此,但這兩種情況是值得深思的。他指出:“生活中有許多人徒然具有一副聰明的外貌,卻並沒有聰明的實質——小聰明,大糊塗,冷眼看看這種人怎樣機關算盡,辦出一件件蠢事,簡直是令人好笑。例如有的人似乎是那樣善於保密,而保密的原因,其實隻是因為他們的貨色不在陰暗處就拿不出手……這種假聰明的人為了騙取有才幹的虛名,簡直比破落子弟設法維持一個闊麵子的詭計還多。這種人,在任何事業上都是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因為沒有比這種假聰明更誤大事的了。”

道理就是這麽簡單。一個不知道“急流勇退”的人實在是一個傻瓜,一個機關算盡的人最終會被算到自己身上。俗語雲“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好是對“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絕好寫照。

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如果一個人老耍小聰明就成了一種愚蠢。一個人在麵對人生際遇時,切勿自作聰明,而要學點糊塗。

為什麽做人要提倡“別賣弄自己的聰明”呢?這是因為“聰明”是相對的,是對某一具體的方麵、具體的人而言的。你在這個人麵前很聰明,而在男一個人麵前,很可能就不怎麽樣。所以,聰明還是不“聰明”並不是什麽‘做人的資本,反而是沒有“心機”的表現,根本不值得賣弄。

【編者小語】

充分地認識自己,明確自己的能力,麵對問題冷靜判斷,量力而行,這才是聰明人應該做的。如果你真的想表現得比其他人更聰明一些,那麽你就應該有自知之明,沒有必要總是要向他人強調自己的聰明,更沒有必要利用所有可利用的以及不可利用的機會向眾人表現你的聰明。

適當“裝傻”是一種智慧

古語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表現得很愚鈍,身手很靈敏的人往往都表現得很笨拙。其實,這是一種境界。人生中適當的“傻”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智慧。

楚莊王繼位時很年輕,繼位之始,他並未像其他新君上任那樣雷厲風行地於一些事情,而是不問國政,隻顧縱情享樂。他有時帶著衛士姬妾去雲夢等大澤遊獵,有時在宮中飲酒觀舞,渾渾噩噩,無日無夜地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每逢大臣們進宮匯報國事,他總是不耐煩地回絕,任憑大夫們自己辦理。他根本不像個國君,朝野上下也都拿他當昏君看待。看到這種情況,朝中一些正直的大臣都感到十分著急,許多人都進宮去勸諫,可楚莊王不僅不聽勸告,反覺得妨礙了他的興趣,對這些不著邊際的勸告十分反感。後來幹脆發了一道命令:誰再來進諫,殺無赦。

三年過去了,朝中的政事亂成一團,但楚莊王仍無悔改之意。在這期間,他的兩位老師鬥克和公子燮攫取了很大的權力,鬥克因為在秦、楚結盟中有功,楚莊王沒給他足夠的報償,就心懷怨憤;公子燮要當令尹未能實現,也懷不忿,二人因此串通作亂。他倆派子孔、潘崇二人去征討舒人,又把二人的家財分掉,並派人刺殺二人。刺殺未成功,潘崇和子孔就回師討伐,鬥克和公子燮竟挾持莊王逃跑。在到廬地時,當地守將戢黎殺掉了他們,莊王才得以回郢都親政。就是經曆了這樣的混亂,楚莊王仍不見有甚起色。

大夫伍參憂心如焚,再也忍不下去,冒死去晉見莊王。來到宮殿一看,隻見紙醉金迷,鍾鼓齊鳴,莊王左手抱著鄭國的姬妾,右手摟著越國的美女,案前陳列著美酒珍饈,麵前是輕歌曼舞。莊王看到伍參進來,當頭問道:“你難道不知道我的命令嗎?是不是來找死呢?”

伍參抑製住慌張,連忙賠笑說:“我哪敢來進諫,隻是有一個謎語,猜了許久也猜不出,知道大王天生聰慧,想請大王猜一猜,也好給大王助興。”楚莊王這才放下臉,說道:“那你就說說看。”伍參說:“高高山上有隻奇怪的鳥,身披鮮豔的五彩,美麗而又榮耀,隻是一停兩三年不飛也不叫,人人猜不透,實在不知是隻什麽鳥!”

當時的人喜歡說各種各樣的謎語,稱作“隱語”。這些“隱語”往往有一定的寓意,不像今天的謎語這樣單純。人們多用這些“隱語”來諷諫或勸諫。楚莊王聽完了這段話,思考了一會兒說:“三年不飛,一飛衝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此非凡鳥,凡人莫知。”

伍參聽後,知道莊王心中有數,非常高興,就又趁機進言道:“還是大王的見識高,一猜就中,隻是此鳥不飛不鳴,恐怕獵人會射暗箭哪!”楚莊王聽後身子一震,隨即就命他下去了。

伍參回去後就跟大夫蘇從商量,認為莊王不久即可覺悟,沒想到幾個月過去後,楚莊王仍一如既往,不僅沒有改過,還越發不成體統了。蘇從見狀不能忍耐,就闖進宮去對莊王說:“大王身為楚國國君,繼位三年,不問朝政,如此下去,恐怕會像桀、紂一樣招致亡國滅身之禍啊!”莊王一聽,立刻豎起濃眉,露出一副暴君的形象,抽出長劍指著蘇從的心窩說:“你難道沒聽到我的命令,竟敢辱罵我,是不是想死?”蘇從沉著從容地說:“我死了還能落個忠臣的美名,大王卻落個暴君之名。如果我死能使大王振作起來,能使楚國強盛,我甘願就死!”說完,麵不改色,請求莊王處死他。

楚莊王等待多年,竟無一個冒死諍諫之臣,他的心都快涼了。這時,他凝視了幾分鍾,突然扔下長劍,抱住蘇從激動地說:“好哇,蘇大夫,你正是我多年尋找的社稷棟梁之臣!”莊王說完,立刻斥退那些驚恐莫名的舞姬妃子,拉著蘇從的手談起來。兩人竟是越談越投機,競至廢寢忘食。

蘇從驚異地發現,莊王雖三年不理朝政,但對國內外事無巨細都非常關心,對朝中大事及諸侯國的情勢都了如指掌,對於各種情況也都想好了對策。這一發現使蘇從不禁激動萬分。

原來,這是莊王的韜光養晦之策。他繼位時十分年輕,不明世事,朝中諸事尚不明白,也不知如何處置,況且人心複雜,尤其是若敖氏專權,不明所以,他更不敢輕舉妄動。無奈之中,想出了這麽一個掩人耳目的方法,靜觀其變。在這三年中,他默默地考察了群臣的忠奸賢愚,也測試了人心。他頒布勸諫者死的命令,也是為了鑒別哪些是甘冒殺身之險而正直敢言的耿直之士,哪些是隻會阿諛奉承隻圖升官發財的小人。如今,三年過去,他年齡已長,經曆已豐,才幹已成,人心已明,他也就露出了廬山真麵目。

第二天,他召集百官開會,任命了蘇從、伍參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大臣,公布了一係列法令,還采取了削弱若敖氏的措施,並殺了一批罪大惡極的犯人以安定人心。從此,這隻“三年不鳴”的“大鳥”開始勵精圖治,爭霸中原。

鋒芒畢露,咄咄逼人,固然能從氣勢上壓倒對方,從而取得勝利;但韜光養晦,暫時隱藏實力,削弱對方對自己的提防與控製,特別是在自己處於劣勢時,借以隱蔽和保護自己,討好蒙騙敵手,發展壯大力量,伺機待發,也能取得同樣的效果。

常言說“聰明難,糊塗更難”,是說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很難,而要在適當的時候糊塗則更加難。因此,裝傻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是真正的聰明。

曹操焚燒他的下屬私通袁紹書信的故事,在中國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一個“糊塗事”。公元200年,袁紹在官渡決戰曹操,袁紹被打得大敗。曹操在收繳袁紹往來書信中,得到自己軍中有些將領寫給袁紹的信。在別人看來,這正是一個查明內部有什麽人是不穩定因素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查出了這一點,對曹操的事業來說則沒有任何的好處。袁紹被擊敗了,那些不穩定的因素已不存在,但此時的曹操正處於開始階段,很是需要人手。

如果要查的話,肯定會引起這些人的驚慌和恐懼,內部會更加不穩定。

所以,曹操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得非常“糊塗”,他把收繳來的信全部付之一炬,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況眾人乎!”對不穩定的人,表示理解。事實證明,不知道不需要知道的事,下屬會因此而受到信任,原本搖擺不定的人很可能因受到信任而忠心耿耿,一心一意為事業服務。

在現實生活中,裝傻也是需要的,並不是說你要對所有的事情都視而不見,而是那些你難以預料後果的事情如果沒有能力解決,該糊塗的時候還是要糊塗的。裝糊塗甚至是一種需要,不光你需要裝糊塗,就是別人也希望你裝糊塗,在一些與你幹係不大的事情上住嘴。這樣你自己平安無事,別人也開心,因為畢竟沒有幾個人願意別人幹涉自己的事情。當然,裝糊塗也是有個界限的,在大是大非上,我們當然要站穩立場,所謂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才是糊塗的境界。

裝傻是一種人生境界,並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當你具備了相當的品性,有了一定的修養,才能達到那種境界。裝傻不等於真傻,有很多外表看上去聰明得很、做事也很精明的人實際上是真傻,因為他已把自己的優劣長短暴露得一覽無餘。裝傻的人實際上很多是極聰明的,盡管他們也許比那些公認的聰明者不知要高明多少,但他們深知不必要的鋒芒畢露有害無益,因此才裝起糊塗來。

【編者小語】

適當“裝傻”不僅能麻痹對手,還可以增加自己的人氣和實力。由於在幕後的策劃常常不為人所知,在前台揚揚自得的對手也就無法知道你的真實意圖和具體打算。從暗處攻擊明處的目標,可以說,幾乎是百發百中,屢試不爽。

深藏不露是一種大智慧

深藏不露是一種高層次的謀略,也是成功者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更是厚黑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法則。

在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那些口若懸河好出風頭,心中藏不住半點秘密能人一定是非常淺薄的。時間長了,會令人反感乃至厭惡。相反,那些看來木訥鬈拙或者總是隱藏自己才幹的人,卻往往成竹在胸,計謀過人,更容易成功。

有一位留學美國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結果好多家公司都不錄用他。他有這樣高的學曆,這樣最“吃香”的專業,竟然找不到一個職位,連他自己都感到奇怪。無可奈何之中,他想出了一個在旁人看來簡直是最愚蠢的辦法: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當然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但他幹得一絲不苟。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不是一般的程序輸入員所能比的。這時他才亮出了學士證,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171的專業。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大學生要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向他詢問,這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此時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比較全麵的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這位博士成功的秘訣是:“忍智藏鋒,以退為進。”公司是私人的,老板不會懼其“鎮主”,但底下的人未必和老板同一心情,所以當他過早地亮出博士證時,連工作都找不到。那麽,找到工作後又為何不馬上亮出來呢?因為這時他已經學乖了,一是難保同事對他不會嫉妒,二是老板沒有發現他的才幹,如何用他仍在兩說,直到老板對他完全信任,他才亮出證來,這時無論別人對他怎樣都已不能動搖老板對他的信任了。

這個博士的辦法是聰明的。他先降下身份和架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變得高大。如果剛一開始就讓人覺得你多麽的了不起,對你寄予了種種厚望,可你隨後的表現讓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結果是被人越來越看不起。這種反差效應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對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發現你的失誤;相反,如果人家本來並不對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績總會容易被發現,甚至讓人吃驚。

很多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不懂得這種心理,往往希望從一開始就引人注目,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即使別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式之後,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錯或失誤,往往就被人瞧不起。試想,如果一個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樣的成績,人家會更看重誰?人家會說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學曆高,理應本領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樣,有什麽了不起的?心理定式是難以消除的。所以,剛走上崗位或轉到新單位的人,不應當過早地暴露自己。當你默默無聞的時候,你會因一點成績一鳴驚人,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處。如果交給你一項工作,你說“我保證能夠做好”幾乎和說“我不會”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你應當說:“讓我試試看。”結果你同樣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評價會大不相同。

某高校的一個係裏有兩位成果頗豐的青年教師,一個愛吹噓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說又發表了幾篇幾篇文章,學術成就多高多高;另一個人幾乎總是回避關於這個問題的提問,或者輕描淡寫地說不多不怎麽樣。其實兩個人在各自的學術領域裏都已嶄露頭角,而後邊的那個人的文章更經常成為學術界評議的對象,但他始終不吹噓炫耀自己。結果,兩個人都抱著一摞雜誌到係裏申報職稱,別人卻說:“你整天吹噓炫耀自己發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數目早就遠遠超過這些了,怎麽才這麽多。看看人家,平日一聲不響,誰能想到他會發表這麽多文

章呢?盡管兩人數量差不多,但後來還是第二個人先晉升了。

待人坦誠,心直口快並非不好,但事實證明那些心直口快的人往往容易暴露自己,得罪別人,既不能很好地把握自我,也不易取得事業的成功。這樣的人實在不太聰明。你無意中說了別人什麽,但別人常常會記一輩子,到適當的時候,就會不知不覺或有意識地進行報複。因此我們說“口無遮攔”,坦**如底,是一個人的長處,也是一個人的致命弱點。

深藏不露也是自我保護的重要手段,它會減少遭到別人暗算或報複的機會。如果別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麽或準備幹什麽,別人怎麽攻擊你呢?如果你不說讓人討厭的話,別人怎麽會報複你呢?古人說“三緘其口”,就是告誡人們不要妄言亂語。‘‘禍從口出”,也從反麵說明了這個道理。一個幹大事業的人怎麽會沒有秘密,怎麽能不守秘密,隨便相信人,授人以口實,受製於別人呢?很多情況下,不裝糊塗就辦不成事,更辦不成大事。實際上,越是大事,糊塗越要裝得徹底,須知你的對手絕非等閑之輩。

我們知道有些動物在不斷進化中,為了有效地保護自己,會發展成種種保護色。它們能在不同環境中使自己變換不同顏色,同周圍的色彩一致,從而達到避免危險、保護自己並攻擊弱者的目的。動物尚如此,人怎麽能在他^麵前完全暴露自己,成為“不設防城市”呢?

【編者小語】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才不可露盡,力不可使盡。即若有知識,也應適當保留,這樣,你會加倍地完善,永遠保存一些應變的能力。適時救助比全力以赴更值得珍貴。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亦可以相信這一辛辣的謬誤:一半多於全部,隱藏勝於盡顯。

把喜怒哀樂放在“口袋”裏

通常情況下,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改變臉色的人,特別是遇到不順心的事仍能鎮靜自若的人,往往是社交場中最受歡迎的人。不順心對你來說是天大的事,而對別人很可能無所謂,根本就不值得一提。既然沒有人會關心你的心情如何,那麽有誰願意看你拉得長長的臉呢?

人畢竟是感情動物,真正能做到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往往是厚黑術極高之人,也是很可怕的人。當然,要真正做到深藏不露,喜怒不形於色,絕非易事,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說,更是極難做到。但隻要你想做,並不是不可能做到。你每天起床後,或睡覺之前,對自己說一句“我絕不表現出不耐煩的臉色”,以此警惕自己。或者是在Et記上,仔細地寫出來,要每天持續不斷地做。或許我們每天都會碰上令人生氣或不愉快的事,但如每天都動怒,則對精神生活並不太好。

現在不是許多人患上了“疲勞綜合征”嗎?我想這種人除了工作壓力大之外,很可能是在工作時常常變臉色的緣故。洛拉卡曾經說:“經營者是孤獨的。”按照厚黑學的觀點來看,豈止是經營者,本來人就是孤獨的,但卻離不開群體。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一定要深藏不露,好好地修養自己,喜怒不形於色,否則肯定會成為他人前進道路上的墊腳石,隻能是活得更痛苦、更孤獨。

這個世界上任何人都靠不住,唯一能夠依靠的人是你自己。因為,無論你如何愛你的父母、妻兒以及朋友等,他們頂多可以陪伴你、幫助你,卻無法成為你。你妄想別人無限量地幫助你,有這種想法就未免太天真了。除非自己做自己的事,別無他法。

所以,自己在心裏一定要這樣想:“今天一天,我都不露出不悅的臉色。”這是你自己本身的事,別人幫不上忙,努力不讓外界的事改變自己的心情,這也是隻有你自己才能做到的事。當然,令我們不悅的事很多,有時難免會發怒而形之於色。倘若你高興時就露出笑臉,心情不佳時就擺上臭臉,誰又願意與你相處呢?但是若有不愉快的事,即使自己受了委曲,仍不形之於色,別人做不到,而你做得到,人們就不得不佩服你了。

喜怒不形於色,變成一個無縫的“蛋”,是為了免受蒼蠅的叮咬。此種人並非卑躬屈膝,裝出笑臉,更不是為了奉承上級,強露笑齒,而始終保持自然的神態,喜怒不形於色。沒有一定的知識和閱曆的人,尤其是剛剛進入社會還不成熟的人是很難做到的。

把喜怒哀樂由情緒中抽離,你便可以理性、冷靜地看待它,思索它對你的意義,進而訓練自己對喜怒哀樂的控製,做到該喜則喜,不該喜則絕不喜的地步。

西漢時的竇嬰,是孝文帝皇後哥哥的兒子。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他被封為魏其侯,他喜歡蓄養賓客,天下的遊士都歸奔他。

當時,桃侯劉舍被免去宰相的職務,皇上準備任用竇嬰,太後多次向皇上提出:“魏其侯喜歡沾沾自喜,行為不定,很難擔當得起宰相的責任。”於是最終沒任他為相。

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628年),河南有個叫李好德的人有精神病,常亂講一些妖言,皇帝下令大理寺丞張蘊古去察訪此事。他察訪後上奏說李好德確實有病,而且有檢驗結果,不應當抓起來。後來有人上書彈劾張蘊古,說他是相州人,而李好德的哥哥李厚德是相州刺史,所以說是張蘊古討好順從他,考察之情也不會是實事求是。皇帝很生氣,下令把張蘊古殺了。後來才知道張蘊古是冤枉的,皇帝暗地裏很後悔。

由於自己一時的怒氣,不詳細核實,不做認真細致的調查,就草菅人命,唐太宗也太過於輕率了。這是不忍怒氣的後果。人一發怒,出於一時的激憤,做事就有可能過火,等到認識問題的嚴重性,為時已晚。就在同一年裏,又有一次,唐太宗因為瀛州刺史盧祖尚文武雙全,廉直公正,征召他進朝廷,告訴他:“交趾久久沒有得到適當的人去管理,現在需你去鎮撫。”

盧祖尚行禮感謝後出來,不久就感到後悔,他托病推辭。皇上派杜如晦等人宣讀詔書,盧祖尚堅決推辭,皇上非常生氣地說:“我派人都派不出去還怎麽處理政務?”便下令把他殺了,但很快又感到後悔。魏徵對他說:文宣帝要任青州長史姚愷為光州刺史,姚愷不肯去。文宣帝氣憤地責備他,他回答說:‘我先任大州的官職,隻有功績並沒有犯罪,現在卻讓我擔任小州的官職,所以我不願意去。’文宣帝就饒了他的死罪。,,唐太宗說:“盧祖尚雖然有失臣子的禮義,我殺了他也太過分,由此看來,我還不如文宣帝呢。,,馬上命令追複盧祖尚蔭庇子孫任官的權力。

唐太宗認識到了自己因怒不忍,過於急躁,連殺兩位臣子的過錯,悔恨之意溢於言表。盡管他知錯能改,但畢竟有些事情是無法補救的。怒能造成嚴重的危害,古今中外許多人都下工夫去研究製怒的辦法。很多人發現製怒的唯一良方是忍。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應該抑製憤怒情緒的發作,以利自身健康,以利團結他人,以利相安和諧,以利國家社會安定,以利事業發展。縱觀天下成大事者均是喜怒不形於色之人,若一時氣怒,不僅傷身,還會為嶽怒形於色,不僅不利於人,更不利於己。

不管你心裏有多大波濤在起伏,你都不要表現出來,都要藏在心裏。這樣做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你心裏的事是你自己的,讓別人來一同承受是不公平的。其二,你都表現出來人家會覺得你這個人太淺薄,什麽事都藏不住。

在生活中,喜怒不形於色的人是能夠成大事的。

自古以來,凡是成功者很少有因外界的事物而亦喜亦憂的。當然,人萑時候會高興,有時候不免憂愁,但千萬不要被情緒所左右。有高興的事,顯現在臉上無妨,但悲哀的事就不要表現出來。因為將一切都表現在表麵上,更會促使情緒強烈化,而不能忍受悲哀。如把憤恨表現在臉上,恨也會加倍。因此,成功立業之人,對這方麵都盡量不形於色。

當你有不愉快的事,突然被上司看到,並因你不形於色感到奇怪,標應該高興。因為上司會覺得:這個人遇到這種情況仍臉色不變,究竟此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而無法透知你的底細。

當你被大家認定是不會隨便改變臉色的人,你的上司可能早已在心裏對你敬畏三分。無論上司如何罵你、嘲諷你、冷淡你,你都能默默忍受,連眉頭都不皺一下,這種修養需要有相當的自信才可做到。

當你失意或得意時,都能泰然自若,不表現出不悅之色或驕矜之色,在旁人看來,會覺得你很了不起。

與上司交涉時,要堂堂正正地由正麵接觸,談論的道理要有證據,如此上司便不敢不重視你。在與人爭辯時,你必須說一聲:“我不敢跟你強爭,否則會傷感情,但請你多多考慮。”

如此一來,上司會覺得你替他保留了一點麵子,抗拒心就會減少。如你逼他太甚,一定會激起他的怒火,他勢必不肯認輸,而跟你爭辯到底,一場爭鬥就免不了了。

所以,我們要為對方留下一條退路。當你的上司向你表示折服,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誠意:

“因為我有我的立場,因此不得不向你提出這些違背你的議案。事實上,我並不是要反駁,隻是為了整體的利益才這樣做,這點請多多包涵……幸虧能得到你的諒解,讓我鬆了一口氣,今後還請多多指教……”這樣以低姿態來跟他說出你的真意。正麵的爭論和充滿著誠意,這兩者都具備,則上司必然無法戰勝你,且你也會認輸,說:“這個人的頭腦真好,這人還真不錯,看樣子我誤解了他。”

不管是沉默還是有必要的爭論,都必須就事論事,不帶感情色彩,才會達到應有的效果。

【編者小語】

一個不能控製自己的人,往往情緒激動,而情緒激動則常常壞事,把本來可以辦成的事辦不成。因此,要懂得深藏不露、低調做人的道理,盡量做到喜怒哀樂不外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