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1.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發生的時代背景
19世紀期間,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重大理論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如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等成就,這三項重大成就被稱為該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形成了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的科學體係。
2.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的標誌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以電機的發明為起點,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主要標誌。
19世紀初,電磁學領域的一係列突破引發了新的科學技術革命。這次科學技術革命不僅推動了生產技術由一般的機械化到電氣化、自動化轉變,更主要的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3.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的主要成就
(1)電力應用中的重大發明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的發展,將電力的廣泛應用由可能變為現實,而在電力的應用中又產生了一係列對人類社會生活具有重大影響的技術發明。
1819年由丹麥科學家歐爾斯德在教室裏偶然發現放在電線下指南針不再指南,而與電線成垂直方向。經此之後,他便發現了電與磁之間的關係。次年法國人安培根據歐爾斯德的報告,對磁場與電流之間的關係作了整理與研究,並提出認為兩條電線平行放置時,電流流動方向相同時會互相排斥,而相反時會相互吸引。若將電線繞成線圈並進行通電後,則如自然磁石一樣。現在,安培的名字已家喻戶曉,成為電流強度單位的名稱。
1830年英國有一位學者名叫法拉第,發現當一塊磁鐵放入電線圈中時,會使電流流入線圈;拿出磁鐵時,電流則反方向流動。為使所發生的電流能連續流動,法拉第用一隻12英寸的銅盤裝在架子上,盤中央安置一曲柄,以手搖曲柄轉動銅盤,整個銅盤置於一馬蹄形磁鐵內。將電線一端接於銅盤軸上,另一端則以接觸器接出。當銅盤轉動時,電線會不斷切割磁力線,並產生連續性電流。
1838年摩斯發明電報接收機,利用電流交替地通電和切斷產生不同的信號,即點、線和空白,他以這三種不同訊號的組合造出表達26個字母和數位的電碼,這就是以後全球通用的莫爾斯電碼。
1876年美國青年貝爾發明了靠簧片振動傳聲的第一部電話,他利用聲音振動簧片,簧片附近的電磁鐵隨即把振動變成強弱變化的電流,電流經電線傳到受話器,再利用電磁鐵振動另一簧片,把電信號重新變成聲音,從此人類的聲音可借由電線傳到遠方。
大發明家愛迪生在1877年開始對電產生光進行研究,他發現電阻會發熱,發熱後會產生光,繼而發明了電燈泡。
1864年劍橋大學科學家馬克士威結合電和磁的知識,在理論上證明了無線電波的存在。1894年意大利人馬可尼製作了第一架電波發射機。他的設計可以淩空發送一連串無線電波的信號。由於發送和接收設備之間不需用導線相連,這項技術就變成著名的無線電通訊。
(2)內燃機的發明
在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中,除了電力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之外,另一項有代表性的技術成就是內燃機的發明。內燃機是燃料在汽缸內直接燃燒,由燃燒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推動活塞或轉子做功的動力機,廣泛應用於卡車、拖拉機、公共汽車、船舶及機車,成為運輸工具的主要動力機。
2.2.2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
①促使生產力迅速發展。
②生產關係進一步調整,壟斷與壟斷組織形成。
③列強加緊瓜分世界,資本主義世界體係最終形成;殖民侵略進入以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東西方差距進一步擴大。
④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世界力量格局發生改變,列強爭奪與衝突加劇。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促進了生產力又一次飛越發展,使資本主義經濟走向成熟。此前,世界市場上大多數是農業占主導地位的國家,它們共同圍繞著英國這個工業世界的中心旋轉,在此之後,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經濟形成了列強多中心的新格局。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分工協作有了新的發展。在企業內出現了流水作業的新的生產組織形式。這是由於電力傳動的靈便性提供了不同類型工作機配置在一起的可能性。在全社會內,電力、電器、石油、化工、汽車、飛機等一係列新興工業部門形成了,加工工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了采掘工業的發展速度,重工業取代輕工業成為工業中的主要部門。
在工廠製度時期,基本上還是中小型企業,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需要適應擴大企業規模的要求,於是壟斷組織出現了。壟斷組織既是一種旨在獨占生產與市場並且攫取高額利潤的經濟聯合體,又是生產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大型企業是壟斷組織形成的基礎,作為高度社會化的超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它的出現是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的。因為在競爭中獲得成功的必然是設備精良、經營管理有方的大企業,它們發展成壟斷組織後,使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實現規模經濟效益,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和利潤的增長。
美國工廠係統組織谘詢工程師和專家泰羅開始提倡“勞動科學組織”,發明了“泰羅製”的科學管理方法,使勞動生產率有了很大提高。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傳動裝置構成相當固定的體係,電動機使同活動的單個工作機連接在一起,將複雜的控製和監督職能分解為一個一個的簡單操作,從而促進了生產的進一步分工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第二次科學技術革命中,人類在電力、內燃機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資本主義製度在世界範圍內確立,資本積累和對殖民地的掠奪積累了大量資金,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市場的出現和資本主義世界體係的形成進一步擴大了對商品的需求。
隨著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完畢即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係最終形成,資本主義世界體係也最終形成了。對東西方的關係而言,帝國主義國家控製和奴役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所。對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地位而言,美國和德國工業發展速度和比重超過英法兩國,分別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英法兩國工業發展速度和比重下降到世界第三位和第四位;俄國和日本仍較遠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帝國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加劇,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