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通過本章學習,了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集團和世界貿易組織三大經濟組織建立的背景、宗旨和意義,熟悉其運作的過程和操作方法,學會運用其調節並保證國民經濟健康運行、金融秩序穩定和貿易自由化順利實施。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各國希望建立全球性的國際金融組織來提供貸款,穩定金融秩序,以期恢複經濟和發展生產。同時,由於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爭奪世界市場,各國對貿易自由化的呼聲越來越高。另一方麵,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新獨立的國家,急需大量資金發展民族經濟,平衡國際收支,希望通過國際經濟組織的貸款來獲得所需資金。此外,國際經濟組織的出現還有賴於世界經濟內在發展所提供的基礎,由於生產和資本國際化的不斷發展,需要各國共同幹預經濟活動,並進而產生了要求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和金融一體化的傾向,國際經濟組織即應運而生。

1944年7月,美國、英國、法國和中國等44國參加了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旨在穩定國際金融、改善國際貿易環境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此後,美國又提出《擴大世界貿易與就業方案》,建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以補充布雷頓森林會議,該建議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讚同,並於1947年最終形成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這樣,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與貿易總協定”(1995年發展為世界貿易組織),就發展成為戰後世界經濟體係的三大支柱和世界市場的三大國際協調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