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

世界經濟全球化過程早已開始,世界經濟正處於向成熟的經濟全球化邁進的關鍵階段。可以預期,完成的經濟全球化過程就是各國經濟政策基本一致的狀態:世界經濟在一個為各國普遍接受的規則下運行,資源在全世界配置的成本降到盡可能低的水平,並不比在一國國境內配置成本高。

經濟全球化的含義包括如下幾個方麵:

①經濟全球化是指生產力超越國界,生產要素跨越國家的範圍,在地區乃至全球範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全球生產力增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國內統一市場逐漸向全球統一市場過渡,進而形成規範全球經濟行為的統一規則,建立起全球經濟運行機製,保證行為主體之間的自由、公平競爭,從而促進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及全球產業結構的新一輪調整和生產力的快速增長。

②經濟全球化也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市場經濟通常是以實力為基礎、以資本多少來分配利益的。發達國家由於具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較大的科技優勢、在世界經濟中居支配地位,處於經濟全球化的中心,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發展中國家貧窮落後,在世界經濟中居於被支配地位,處於經濟全球化的外圍,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受益甚少;最不發達國家將是經濟全球化的犧牲品。也可以說,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超越國界、推動市場經濟的擴大和深化、促進生產力的增長和利益再分配的過程。

③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經濟互相依賴程度大大提高,導致世界經濟趨向於某種程度的一體化。世界經濟作為一個各國和各地區經濟聯係不斷擴大和融合不斷加深的過程,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經濟國際化、經濟全球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現在世界經濟正從經濟國際化階段過渡到經濟全球化階段。國際化的世界經濟主要是工業社會規模經濟國際擴張的結果,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則主要是信息社會網絡經濟興起的產物。

④經濟全球化是一個與時空相聯係的概念。“地球村”就是對經濟全球化最形象的概括和描寫。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的地緣擴展空間接近完成,貿易和投資範圍已擴大到全球,在更廣闊的空間配置資源;經濟運行的地域空間正在為流動空間所取代,經濟活動的地域正在為全球網絡覆蓋。各種利益主體,包括公司、國家、區域板塊的經濟交往和競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在時空壓縮的世界經濟中交叉滲透。由於各國經濟關聯度的提高和互動性的加強,世界經濟的發展日益呈現出立體性、整體性和全球性。

4.1.2 經濟的全球化、一體化和國際化

經濟全球化、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國際化既有聯係又有區別。它們共同之處,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國際市場為依托。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經濟國際化是以國家主權為基礎的國與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而經濟全球化將世界作為一個整體,通行的是全球統一規則,國家雖然還存在,但其部分主權開始過渡,全球化所表達的是世界經濟在空間範圍上的發展和擴大,揭示了世界上除了個別國家之外,幾乎都被納入世界經濟運行體係之中的客觀事實。因此,經濟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前奏,經濟全球化是經濟國際化的深化。而經濟一體化所表示的是各國經濟在內在機製上的統一,揭示了世界各國經濟關係的高度融合,表明各國經濟相互聯係中的障礙日益消除,一般由各國聯合組成統一的機構,製定統一的規則,並在這一規則下進行協調一致的經濟活動。經濟一體化既可以是區域性的,也可以是全球性的。在經濟一體化進程中,歐洲聯盟發行單一貨幣,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典型代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經濟全球化含義相似,但前者比後者的要求更高,全球化是一體化的外在形式,一體化是全球化的內在機製;全球化是一體化的前提條件,一體化是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國際機構,但顯然不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組織。

4.1.3 經濟全球化的成因

經濟全球化是曆史發展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曆史潮流。盡管存在著不利於經濟全球化發展的種種阻力,但推動全球化發展的有利因素始終起著主導作用。這些因素既包括經濟和科技方麵的,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麵的。當經濟全球化正朝著更高層次發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麵的。

1.世界各國經濟體製趨同

世界各國經濟體製的趨同,消除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體製障礙。在當今世界,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隻有選擇市場經濟體製,才能加快本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本國經濟的運轉效率和國際競爭力。封閉經濟由於缺少外部資源、信息與競爭,而呈現出經濟發展的靜止狀態。計劃經濟體製則由於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對稱和激勵不足問題,而導致資源配置與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傳統的封閉經濟,還是計劃經濟,都不約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國在經濟體製上的趨同,消除了商品、生產要素、資本以及技術在國家與國家之間進行流動的體製障礙,促成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2.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

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客觀上要求分工的深化和市場規模的擴張。這一要求推動著生產從國內區域間分工向國際分工發展,銷售從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張。而經濟全球化反過來又大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使得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社會生產力這種不斷放大的正反饋效應,是經濟全球化過程獲得持久動力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科學技術進步通過研究開發和技術轉讓把各國緊密聯係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微電子為中心的信息技術、航天技術和交通運輸技術的發展,使得交通運輸工具和通信手段日趨完善,各國和各地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大大縮短。而且,現代化的運輸和通信網絡的應用大大降低了商品和資本的交易成本,便利了商品和資本的國際流動,加快了信息的全球傳播,使生產要素得到優化配置。21世紀以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現代信息網絡的擴大,交通運輸和通信費用還將大幅度下降,各國經濟聯係更加緊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也將大大加快。

3.跨國公司的發展

跨國公司是經濟全球化的主要驅動者、組織者和載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跨國公司一直處於持續的擴張之中,其數量不斷增加,規模日益擴大。跨國公司以世界市場為舞台,以越過貿易障礙、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從而增加利潤,利用和重組世界各地的自然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組織全球性的生產和銷售,從而把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直接聯結起來,成為經濟全球化微觀層麵的直接組織者和主要驅動力。跨國公司的所有這些活動對加速生產要素在國際間的流動,密切國與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經濟關係起到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直接組織者和擔當者。

4.西方國家貿易、投資、金融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發達國家曾大行其道的凱恩斯國家幹預理論,由於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而逐漸失勢,取而代之的是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泛起。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裏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的推行為契機,在西方國家掀起了非管製化和市場化改革的浪潮,各國紛紛取消或放鬆政府管製,從而推動了貿易、投資和金融自由化的發展。在貿易自由化方麵,在1986-1993年的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中,成員國達成了從降低關稅和削減非關稅壁壘、從貨物貿易到服務貿易、從國際貿易到國際投資的規模空前的貿易自由化協議。

伴隨著國際產業分工與技術擴散,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變化,發展中國家不再僅僅輸出初級產品,逐漸成為世界市場上勞動密集型商品的重要供給者,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從資本淨輸入變為資本淨輸出。越來越多的國家實行自由化政策,為商品、服務與生產要素的跨國流動創造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為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有利的製度環境和製度保證。

5.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經濟一體化大大加快,各個區域經濟組織盡管發展層次不同,但在其內部都要求逐步取消貿易堡壘,推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政策。實際上它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區域範圍內更加深化的具體體現,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組織雖然對外具有排他性,但隨著其自身的經濟貿易的發展,區域內市場就會顯得狹小,不能滿足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的要求,必然要到區域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尋找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由此產生外溢效應,這種情況長期發展下去,各個區域集團的經濟和貿易利益就會逐步接近,以至將集團融為一體,從而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因此,各個區域經濟組織采取的全球化政策措施,以及其內部經濟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都可以說是邁向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步驟和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