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大自然之驕子,已有數百萬年的曆史。人類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受自然、社會、文化和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不斷地發生遷移,世界人口的分布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當然,人口的發展對世界的自然、社會、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開始轉向以知識經濟為主,人口不再僅僅作為簡單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而存在,而是作為知識的載體開始成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因此,人力資源的開發也成為世界各國人口研究的重點。

5.1.1 世界人口的增長

世界人口發展曆程,總的趨勢是人口一直在不斷增長。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人口增長十分緩慢,在公元前8000年全球隻有約1000萬人口;經過近10000年的時間,到1830年左右,世界人口增加到10億;而後,經過100年,即1930年世界人口增加到20億;20世紀50年代以來,世界人口呈爆炸式增長,1960年世界人口達到30億;14年後,即1974年,世界人口達到40億;1982年,世界人口達到50億;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突破60億大關,聯合國也因此把10月12日定為世界人口日。據統計,目前世界人口為70億(2012年8月19日),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增加到91億。絕大多數的人口增長將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預計發展中國家人口將由目前的53億驟增至2050年的78億;與之相對應,發達國家的人口將基本維持在當前12億左右的水平上。

在漫長的人口增長過程中,世界人口一直處於不斷的變動中,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不同的增長特征。總的來說,從時間上看,世界人口的增長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1.緩慢增長階段

在人類社會初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人口的增長也非常緩慢。到公元前8000年時,世界人口僅有約1000萬人,人口密度極低,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4人左右。隨著農業的出現,農牧業逐步取代采集和狩獵成為人類主要的生產方式,為人口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在農業革命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世界人口增長也非常緩慢,直到1770年,全世界僅有8億左右的人口。從長期來看,前工業革命時期,人口出生率同死亡率大體上是相等的,因此,前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在數量上比較穩定,增長也非常緩慢。

2.加速增長階段

18世紀後期產業革命在歐洲興起以後,歐洲各國以及美國相繼確立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世界生產力得以高速向前躍進。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和衛生醫療條件得到改善,醫療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發現了一些致死性傳染病的發病原因和治療方法,並能夠有效地控製其擴散,人口死亡率開始快速下降。此外,公共服務的日益完善也有助於降低人口的死亡率。然而,人們出於保障嬰兒存活或將來年老時有人贍養的考慮,以及兒童作為勞動力可以增加家庭收入等原因,使得人口出生率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上。因此,在這一階段,人口增長開始加速,從1770年到1950年,世界人口由約為8億增長到25.2億,增長了3倍多。

3.迅猛增長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長,人口年平均增長率接近2%,其中1963年2.2%的增長率創下了整個人類曆史上的最高紀錄,有人將這一時期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稱為“人**炸”。嚴格地說,“人**炸”並非全球性的,它基本上隻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雖然發達國家的人口也出現了一段時期的快速增長,但是很快,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自然增長率即跌至戰前的水平以下。而發展中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獨立,民族經濟也獲得較快的發展,給人口的增長提供了很好的環境;發展中國家多子女的傳統觀念和政府對多生育的不幹涉甚至鼓勵更是加劇了人口出生率的持續攀高;戰後,士兵從軍隊複員,重新建立家庭關係,同時經濟恢複,社會穩定,也使得出生率得到提高,發達國家戰後人口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也歸因於此。此外,醫療衛生的進步使得死亡率在很短的時間裏降低了一半。這一切都導致了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長,從1950年到1980年,世界人口從25.2億迅速增加到44.5億。而在世界新增人口中,1960年發展中國家新增的人口占69%。

4.減速增長階段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際社會越來越意識到人口的過度增長對經濟、社會和環境造成的沉重壓力。很多發展中國家開始采取節製生育政策來控製人口增長。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素質尤其是婦女文化水平和就業機會的提高以及撫養孩子費用的增加,使人們的價值觀和生育觀發生了改變,開始趨向少生甚至不願生育。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開始下降,1987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3%,1997年降為1.36%,2004年為1.3%,但由於基數龐大,目前世界人口仍以每年78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

人口減速增長出現的原因是:經濟發達所引起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的改變和婦女地位的提高而導致了人口低出生率。此外,俄國和東歐國家的人口負增長還與其社會和政局的動**、經濟的衰退有關。其中,俄國的人口負增長最為引人注目。

5.1.2 世界人口增長的地區差異

從空間上來看,世界人口增長在洲際之間表現出明顯的差異。自然增長率最高的為非洲,其次是拉丁美洲、亞洲,再次為大洋洲、北美洲,歐洲最慢。從1800年到2000年,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從10%增加到19%,而歐洲則從20%下降到12.1%。

首先,歐洲、北美洲、大洋洲以發達國家為主,近年來一直保持較低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甚至出現了人口的負增長。如2005年整個歐洲平均自然增長率為-1%,根據美國人口谘詢局預測,2001-2050年整個歐洲人口將減少6543萬人,總人口從2001年的7.27億降到6.61億,減少的人口數超過歐洲第三人口大國英國的人口。

其次,拉丁美洲和亞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其人口增長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①人口持續高增長。如印度,由於宗教、文化和習俗的影響,這些國家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多育傳統,導致人口增長在相當程度上是失控的。如沙特阿拉伯等中東石油國家信仰伊斯蘭教,反對節製生育,多數人讚成多育。據美國人口谘詢局統計,2005年,阿曼人口增長率為1.8%,伊拉克為1.2%,沙特為2.1%,也門為3.3%,印度為1.7%。

②人口的低增長率、高增長量。如中國,實行了強有力的節製生育政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平穩下降,但由於人口基數龐大,中國人口仍以每年8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

最後,非洲是世界上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從1920年到2005年,非洲人口增加了6.24倍。據美國人口谘詢局統計,2005年整個非洲大陸人口增長率,中非最高,為2.8%;西非和東非均為2.5%;經濟條件較好的北非和南非相對較低,約為2%。

非洲人口高自然增長率的主要原因在於以下兩個方麵:

①文化落後。大多數非洲國家由許多帶有濃厚的原始社會色彩的部族組成,如喀麥隆由200多個部族組成,布基納法索由60多個部族組成,都沒有文字,這給普及教育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使得這些原始部族無法接受先進的思想和文明的熏陶。

②宗教習俗障礙。非洲絕大多數人信仰基督教或伊斯蘭教,而這兩種宗教都反對節製生育,再加上傳統的多育習俗,人們根本沒有節育意識。同時,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也使得非洲國家的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

5.1.3 世界人口增長的模式

人口增長模式,即人口轉變模式,反映了不同國家和地區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隨社會經濟條件變化而變化的規律。根據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個人口增長要素的綜合,可將人口增長模式劃分為四種類型。

1.原始型——“三極型”

人類社會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類抵禦疾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加上部落之間的戰爭頻繁,人口的死亡率極高,盡管出生率也極高,但自然增長率極低,導致人口增長非常緩慢,甚至長期停滯不前,遇到天災或疾病流行,還會有所減少。這一時期的人口增長模式表現為以極高出生率、極高死亡率和極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三極”的“原始型”。在當今世界僅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個別地區,特別是一些孤立的民族中仍保留著這種模式,如非洲的布須曼人。

2.傳統型——“高高低型”

農業革命使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糧食供應和人們的生存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死亡率比原始社會有所下降,但仍然很高,且波動較大,出生率也較高,導致人口增長速度仍然較低。表現為以高出生率、較高死亡率和較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高高低”的“傳統型”人口增長模式。目前這一類型僅見於少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津巴布韋、多米尼加等國家。

3.過渡型——“高低高型”

產業革命帶來了人類曆史上生產力的大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特別是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進步,人口死亡率開始以較快的速度下降,人口增長迅速,人口增長模式表現為以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高低高”的“過渡型”。這一類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許多發展中國家表現尤為明顯。

4.現代型——“三低型”

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口增長模式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表現為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三低型”。這一時期,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進一步延長,人口年齡結構呈老齡型。據聯合國預測,從2000年到2050年,世界14歲以下的人口將呈持續減少趨勢,平均年增長率為-0.4%,而80歲以上人口是各年齡組增長最快的,平均年增長率為3.39%。當今發達國家的人口自然增長屬於此種類型,如瑞典、比利時、奧地利等國家。

促成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社會經濟的發展。首先,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和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使死亡率不斷降低。其次,社會經濟的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受教育程度也隨之提高,促使人們的生育觀念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此外,婦女地位的提升,就業機會的增多,對生育水平降低也起到了推動作用。二是政府的態度及相關的人口政策。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基本上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發演變的。發展中國家政府則通過大力推行節製生育,並采取相應的方法來減少人口的增長。如泰國是推行家庭生育計劃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1970年泰國開始實施國家人口政策,同時,泰國節製生育協會、以社區為基礎的節製生育服務項目和世界著名的醫院開展的避孕針劑項目均對泰國節製生育工作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在強有力的政策控製下,泰國平均人口出生率已從1991-1996年的1.89%降至2000-2003年的1.63%,死亡率維持在0.5%~0.6%。目前泰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基本穩定在1.10%左右,泰國的城市人口已基本實現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為特征的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轉變,農村人口正處於這一轉變過程中。

5.1.4 世界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都會受到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因此人口的分布在地理環境的作用下也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性。人口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還逐漸表現出一些特定的遺傳特征和社會文化特征,並且形成了不同的種族和民族,同樣,這些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也表現出明顯的空間差異。

世界人口分布深受自然條件的製約,同時還受到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一直很不平衡,雖然由於人口的增長和遷移,特別是近兩三個世紀中通過對美洲和大洋洲的大規模的移民,人類在地球上的居住範圍不斷擴大,但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並沒有得到緩解,而且,世界人口的數量分布在不同空間尺度上的差異都十分明顯。

1.世界人口的區域分布

從全球範圍來看,世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僅占陸地總麵積10%的土地上,陸地上大部分地區則無人居住。人口在兩半球的分布也不均衡,其中90%的人口居住在北半球,南半球僅占10%。世界人口分布在空間上表現出明顯的中低緯度指向、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1)中低緯度指向

從緯度上看,首先,北緯20°~40°地區集中了世界人口的近一半,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其次,北緯40°~60°地區居住30%的世界人口。也就是說,世界近80%的人口集中在北緯20°~60°之間的中低緯度地區(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從全球範圍看,世界上的大河多分布在該區,平原廣布,土壤肥沃,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加之人類對該區豐富的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使得該區生存環境更加優越,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城市也逐漸增加。目前世界幾大城市帶都位於該區,進一步促進了人口在該區的集中。而高緯度地區由於氣候嚴寒,不適於人類居住,如北極和南極幾乎無人居住,是世界人口最稀疏的地區;熱帶雨林地區盡管水資源豐富,但濕熱環境下細菌繁衍迅速,疾病容易流行,同樣不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2)近海岸指向

沿海岸200公裏的地區麵積雖然僅占整個陸地麵積的3%左右,卻集中了世界總人口的一半。從大洲來看,距海岸200公裏內大洋洲人口比重最大,高達94%;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近海岸地區人口也都占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地球上水域麵積占71%,距海洋越遠,降水越少,導致人口傾向分布於濕潤且利於開展生產活動的沿海地區。距海岸近的地區主要為平原和低地,有不少還是河流的入海口,適宜經濟的發展。此外,距海岸近的地區交通運輸便利,有利於經濟貿易的發展。隨著世界經濟進入海洋經濟時代,人口分布的近海岸指向還在加強。當前,世界上的許多大城市都屬於港口城市,如紐約、倫敦、香港、上海等。

(3)平原指向

一般來說,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適合人類居住,因此人口稠密。地球上90%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地區,其中,海拔在200米以下的低平地區擁有世界人口的56%,而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地區的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0.5%。

2.各大洲的人口分布

在世界各大洲中,亞洲人口最多,占世界人口的60.59%,歐洲占11.39%。亞、歐兩洲在占全球陸地總麵積36%的土地上,聚集了世界上71%的人口;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約占世界陸地麵積的一半以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總人口的25%;大洋洲更是人口稀少,2005年人口約為3330萬人;麵積廣大的南極大陸迄今尚無固定的居民。各大洲人口密度的分布也具有明顯的地區不平衡性。亞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裏約有124人;歐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次之,每平方公裏分別為31.6人、29.7人和27人;北美洲僅為16.6人;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裏隻有3.9人。

除了各大洲間的人口差異外,各大洲內部人口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異。亞洲人口主要集中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和南部沿海(北起日本、朝鮮、中國東部,南到東南亞和南亞),這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帶,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裏200人以上,有的地方達500~1000人;歐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歐洲的西部、中部和南部,是世界第二個人口密集地帶,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50~200人,其中,利物浦-漢堡-巴塞爾-巴黎這一四邊形的地區人口密度在每平方公裏1000人以上;北美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區,形成世界第三個人口密集地;非洲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下遊、幾內亞灣沿岸和南部的沿海地區;大洋洲的人口多集中於澳大利亞的東南沿海一帶。

3.國家的人口分布

從各國人口密度來看,摩納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裏達16988人,新加坡為每平方公裏6928人,巴林、孟加拉國每平方公裏都在1000人以上。這些國家除孟加拉國麵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裏外,多為島國或“袖珍國家”,國土麵積較小。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有蒙古(每平方公裏1.5人)、納米比亞(每平方公裏2人)、利比亞(每平方公裏3人)、毛裏塔尼亞(每平方公裏3人)、冰島(每平方公裏3人)等。

4.世界人口的種族和民族分布

人類的種族,也稱人種,是指在體質形態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如膚色、眼色、發色、發型、身長、麵型、鼻型等)的人群。這些共同的遺傳特征是由於各自生活在差異較大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長期對地理環境適應的結果。根據這些特征,一般把世界人口劃分為三大種族,即蒙古利亞人種、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也有人主要根據膚色特征,將這三大種族依次稱為黃種人、黑種人和白種人。蒙古利亞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東南亞、西伯利亞和中亞,另外,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即愛斯基摩人)也屬於黃種人。由於蒙古利亞人主要分布在亞洲和美洲,因此又被稱為亞美人種。尼格羅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中南部,美洲的黑人是奴隸貿易時期從非洲販運去的黑奴的後裔;生長在澳大利亞、太平洋島嶼和亞洲東南部邊緣地帶的黑人,同非洲黑人在體質特征上有著一定的差異,如膚色較非洲黑人要淺等,因此也稱棕色人種或馬來-波利尼西亞人種。歐羅巴人種也稱高加索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和南亞,白種人移民的後裔也成為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此外,各大種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形成了許多混血人種。亞洲中西部和非洲東北部是三大人種的接合部,從古代起就產生了一係列過渡性人種類型。在近代,接受大批移民的美洲和大洋洲,人種混雜也很明顯,其中拉丁美洲的混血種人約占人口的一半以上。

民族是人口群體的社會共同體的特殊形態,它是由許多共同的特征綜合起來組成的人群。它有四個基本特征: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世界上大約有2000多個民族,各民族之間的人口數量差異非常大,既有人口超過1億的大民族,也有人口不足1000的小民族。目前,人口在1億以上的民族有7個,包括漢族、印度斯坦、美利堅、孟加拉、俄國、巴西、大和,合計超過世界總人口的1/3;人口不足10萬的少數民族有1400多個,在世界總人口中的比例不到0.19%。在各大洲之間,民族分布的差異也非常大。其中亞洲民族最多,約占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非洲、美洲和大洋洲分別擁有200~300個民族;歐洲大約有70多個民族。從國家內部的民族分布來看,有些國家是單一民族,如蒙古、朝鮮、日本等;有些國家則是兩大民族並列的國家,即兩個民族在國家內部的政治、經濟地位相當,如塞浦路斯的希臘族和土耳其族,加拿大的英裔加拿大人和法裔加拿大人;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如中國、印度等;當然也有同一民族分布在許多國家的情況,如阿拉伯民族。另外,還有不屬於任何國家的“遊離”民族,如吉普賽人。

5.1.5 國際人口遷移

國際人口遷移是指人口跨越國界並改變住所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1年)的遷移活動。它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一種活動過程,包括人口居住地的空間位置的改變和人口活動(經濟、社會與文化等方麵)的空間位置的改變。人口遷移是影響社會變遷的最主要因素,地區之間由自然人口增長引起的變化,通常比人口遷移所引起的變化要小。遷移行為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人類的起源。可以說,自人類產生以來,遷移現象就從未停止過。最早的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距今約40000年。當時受冰川活動影響海平麵降低,淺海大陸架差不多全部露出在海麵以上,除南極洲外,其他各個大陸都有陸橋相連。此時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發展,也開始尋求新的生活領域。此次人口遷移主要有兩個方向:一是居住在亞洲的一部分人類經西伯利亞越過白令海峽陸橋到達阿拉斯加並不斷南下;二是從亞洲大陸最南端的馬來半島和爪哇島指向大洋洲。此次人口遷移使得人類基本上占據了六大洲大陸上的全部土地,但是此時及以後很長時間內的人口遷移都與我們今天所定義的人口遷移有著很大的區別,而且由於國家尚未產生,因此也無法稱之為國際人口遷移。真正對社會經濟有著重大意義的國際人口遷移是從地理大發現以後開始的,根據遷移的不同特點,可以劃分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即近代和當代國際人口遷移兩個階段。

1.近代國際人口遷移

近代國際人口遷移即從地理大發現以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的國際人口遷移。近代以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商業貿易的活躍以及交通運輸條件的進步,特別是15世紀末期和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開辟出從歐洲繞過非洲或南美洲到達亞洲的東西方航路,把世界聯成一個整體,有力地促進了世界範圍的人口遷移。這一時期,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主要有:歐洲向美洲、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移民,非洲向美洲的移民以及亞洲各國向外的移民等。

(1)歐洲向美洲的移民

歐洲各國在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過程中,不斷有大批破產農民和手工業者被排擠出來,加入失業大軍。他們在生計無靠的情況下,不得不漂洋過海,到新發現的美洲土地上去另謀生路。此外,還有相當數量的因受宗教和政治迫害而在歐洲無法立足的人也紛紛到美洲避難與求生。

美洲原居民主要為印第安人,現在的居民大都是歐洲人的後裔。僅18世紀的後50年,從歐洲遷往海外各大洲的人口有近100萬,而1815-1914年間,更是達到了4000萬人。最早向美洲移民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人,主要移居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來了封建的大莊園製度和天主教。英國和法國是向北美洲移民的主要國家。英格蘭人和愛爾蘭人以移住美國和加拿大為主,法國人主要移住加拿大的魁北克等地區。進入20世紀以來,西歐、北美其他國家以及南歐和東歐國家向美洲的移民也不斷增加。

(2)非洲向美洲的移民

非洲向美洲的移民主要是通過奴隸貿易實現的。歐洲殖民者為彌補美洲開發勞動力的不足,通過殘酷的奴隸貿易,將大批黑人從非洲運往美洲,並從中牟取暴利。奴隸貿易主要集中於非洲西海岸,從岡比亞河口地區到尼日爾河口三角洲一帶是著名的奴隸市場。到18世紀末,從非洲運往安德列斯群島和美國的奴隸每年約達80000人。從16世紀初至19世紀末,由非洲遷往美洲的黑人奴隸累計有1500萬~2000萬人,他們是開發美洲的主要勞動力。現在美洲的黑人和黑白混血種人等大多為非洲黑人奴隸的後裔。而另一方麵,整個非洲大陸因奴隸貿易而損失的人口約有1億,在被抓走的奴隸中,至少有4000萬人在販運途中因受到殘酷虐待、惡劣的飲食和傳染病而死亡,這個數目相當於1800年非洲人口的總和,使西非乃至整個非洲的生產遭受極為嚴重的破壞。

(3)歐洲向澳大利亞、新西蘭的移民

在歐洲殖民者入侵前,澳大利亞的原居民為澳大利亞人和塔斯馬尼亞人,有20萬~30萬人。1770年英國航海者庫克第一次駛抵澳大利亞,1788年起英國開始向澳大利亞移民。1851年,巴塞斯特和墨爾本附近金礦的發現引起了向澳大利亞移民的熱潮,估計1851-1861年的十年間,澳大利亞人口由43.8萬人驟增到116.8萬人,移民人數達到高峰。到1877年累計已有近500萬人移入澳大利亞,從事采礦、小麥種植和養羊等活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每年移入人口平均仍達60萬人,其中大多數為英國人。

新西蘭的原居民為毛利人,在歐洲殖民者入侵前,當地的毛利人約有25萬。1642年荷蘭航海者曾登陸,被毛利人趕走。1769-1777年間,英國航海者庫克先後五次到達新西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都是歐洲(主要是英國人)移民的國家。

(4)亞洲向外的移民

亞洲大規模的人口移出大致始於19世紀後半期,規模不如歐洲大,主要移出地區是東亞和南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幾十年間,中國東南沿海大批破產農民迫於生計,背井離鄉“下南洋”,到達東南亞地區以後又陸續移居世界各地謀生。估計目前世界各地的外籍華人和華僑有3000多萬人。南亞各國在英國統治時期主要是向英屬殖民地的馬來西亞、西非和西印度群島等地移民,一個多世紀向外移民約有700萬人。此外,日本、黎巴嫩等國向外也有一定數量的移民,前者主要移住南美和夏威夷群島,後者多移向西亞和非洲沿海地區。

2.當代國際人口遷移

當代國際人口遷移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一直延續至今,這一時期人口國際遷移表現出以下新特點。

(1)遷移規模縮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曾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這主要是戰爭期間外逃和後撤的居民回遷以及戰後的疆界變動而引起的。例如,近1200萬德國人從東歐和東南歐返回德國;近150萬被德國俘虜和被強迫服苦役的平民返回自己的祖國。在亞洲,1945-1947年從中國、朝鮮等地回國的日本人有600萬人以上;由於印巴分治,1947-1948年間,從印度遷往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徒有700多萬,而從巴基斯境內遷往印度的印度教徒人數更多。這之後,國際人口遷移不再表現出類似前一時期的大規模遷移。

(2)遷移形式多樣

隨著戰後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勞動力在國民經濟各部門間、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流動大大加強,人口遷移的形式更為多樣化,表現為永久性移民、客籍勞工和國際難民流三種,其中勞務輸出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外籍勞工流動的基本趨勢是:由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由貧窮國家流向較富裕的石油輸出國家,由人口稠密的國家流向人口稀疏的國家。外籍勞工輸出最多的為亞洲,西歐、北美和中東則是外籍勞工的主要輸入地區。西歐的德國、法國、瑞士、比利時、荷蘭以及北歐諸國目前共有外籍勞工1000多萬。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海灣產油國也吸納了大批外籍勞工,其中沙特和伊朗兩國每年平均需100萬人以上,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外籍勞工則占全國勞動力的96%,整個中東地區的外籍勞工達400萬人左右。中東的外籍勞工主要來自南亞和西亞的一些國家,巴基斯坦和阿拉伯也門外出的勞工都在50萬人以上。美國的外籍勞工主要來自墨西哥、巴西、波多黎各等國。2001年全世界外籍勞工在3000萬人左右,其中約有1000萬人以上在美國。

聯合國人口部門最新調查顯示,每分鍾至少有10人越過邊境,其中不包括遊客和出訪人員,僅美國和加拿大每年就要接收140萬外國移民。在最近的25年中,世界移民的數量翻了一番,目前有1.75億人生活在非出生國,其中一半在歐洲和美國定居。全世界每34個人中,就有1人是外國僑民,在工業化國家中比例更高,每10人中就有1人。到2050年,移民人數可能升至3億,“全球人口”的流動性已越來越高。

(3)遷移流向變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口主要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從貧窮國家流向富裕國家。

美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國仍然吸引著大批移民,但遷入人口來源的結構已發生變化:歐洲移民減少;拉丁美洲成為移入人口主要來源地;20世紀70年代後,亞洲移民人數超過了歐洲。目前,在移民美國的人口中,有25%~30%的移民來自墨西哥;另外1/4來自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區,例如加勒比海、中美和南美地區;還有1/4來自亞洲,數量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國家;還有少量來自其他地區。

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較快的經濟發展和減輕了的人口壓力使人口遷出日益減少,尤其是西歐,經濟發展較快,該地區由人口遷出地區變為人口遷入地區。2008年,歐洲共有外來移民約2600萬人,其中英國、法國、德國和意大利四國外來移民約占各國人口的1/10。關於歐洲的移民來源,普通勞工主要來自三個區域:中國、越南、老撾、印度等東亞、東南亞國家,馬格裏布(北非沿海地區)和西非沿海地區,土耳其等西亞國家。高技術人才則來自亞歐大陸的北部地區。在所有的外來移民中,阿拉伯人人數最多,有1000萬~1500萬,他們主要來自埃及、突尼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等國家。

拉丁美洲由人口遷入地區變為遷出地區,大量人口流向美國、加拿大和西歐。美國移民研究中心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20世紀90年代,美國移民逐漸開始出現“單一化”,即湧向該國的移民幾乎被拉丁美洲的居民所壟斷,其中又以近鄰墨西哥的移民為最多。近年來,由於拉丁美洲經濟的變化和獲得美國簽證的條件更為嚴格,使得到歐洲的拉丁美洲移民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西班牙是拉美移民選擇最多的國家,其次是意大利和葡萄牙,英國則接受了更多的加勒比海地區移民。

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亞和北非石油輸出國也從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勞工。南非是非洲大陸經濟最發達、生活最富裕的國家,對非洲、亞洲和拉美國家的移民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亞洲已取代了歐洲,成為主要人口輸出國。目前,在外國居住的印度人有2000萬,海外的中國移民則有3000多萬。

(4)遷移原因多樣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殖民主義擴張和資本主義發展以及地理大發現和新航線開辟是國際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戰後,各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仍是國際人口遷移的主導因素,但遷移原因更多樣化。

①經濟發展不平衡仍是主導因素。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財富的不平衡性也就越突出,這種巨大的貧富差距所形成的吸引力成為拉動移民潮的巨大力量。隨著2004年5月歐盟進行曆史上第五次擴大,新成員國的廉價勞動力也將大規模地向歐洲西部移民。嚴重的經濟危機也會導致大規模人口遷移。2002年阿根廷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45個月的持續衰退迫使這個由歐洲移民組成的國家中數以萬計的人回流歐洲。

②政治性的國際遷移急劇增加。戰後歐洲重新劃定國家邊界,使東歐各國都因國界變動而有人口互相遷入遷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分治,導致了亞洲人口最大的二次國際遷移;在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來的殖民者被迫回國。由於地區性戰爭頻繁,國際政治難民問題也比較突出。

③高稅收引發歐美移民潮。在歐美國家,那些對政府福利和稅收政策不滿的公民,會選擇移民到更加有利的經濟環境中去,幾十萬法國人就為減稅而移居國外。受稅收影響最大的是高端移民,這些移民不但有技術,往往還有投資,同時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支撐,這部分人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影響很大。通過減免稅收來吸引移民中最成功的國家是摩納哥,100多年來其低稅的**力吸引來了許多富有的移民。

④環境惡化帶來新型難民。因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而背井離鄉的新型難民,稱為“環境難民”。環境難民多出現在發展中國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有的是土地沙化,全世界共有4500萬平方公裏土地出現不同程度的沙漠化,其中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方受害最深。有的是那些因人類活動而破壞自然造成的非自然災害,比如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濫伐城市周圍山丘上的樹木,導致泥石流頻繁發生,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活。有的是毒物與核汙染,世界上有機化學製品以每七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在生產這類產品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毒廢物,由於處理不當,使世界上許多地區受到了嚴重的汙染,人們不宜居留;另外,因全球變暖而造成的海平麵上升也在威脅著人類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