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一般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是一種自然存在物或能夠給人類帶來財富的資源,其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雨水、冰雪、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自然資源一般是指一切物質資源和自然過程,通常是指在一定技術經濟環境條件下對人類有益的資源。從自然資源的再生性角度可將其劃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①再生資源,即在人類參與下可以重新產生的資源,如農田,如果耕作得當,可以使地力常新,不斷為人類提供新的農產品。再生資源有兩類:一類是可以循環利用的資源,如太陽能、空氣、雨水、風和水能、潮汐能等;另一類是生物資源。②非再生資源(或耗竭性資源),這類資源的儲量、體積可以測算出來,其質量也可以通過化學成分的百分比來反映,如礦產資源。

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的區分是相對的,如石油、煤炭是非再生資源,但它們卻是古生物(古代動、植物)遺骸在地層中物理、化學的長期作用變化的結果,這又說明二者之間可以轉化,是物質不滅及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的表現。

經濟學領域研究的資源是不同於地理資源(非經濟資源)的經濟資源,它具有使用價值,可以為人類開發和利用,如土地資源、水資源、森林資源、能源資源等。

5.2.1 土地資源

土地資源指目前或可預見到的將來,可供農、林、牧業或其他各業利用的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生產活動的物質載體。土地資源是最重要的無法替代的自然資源,它既是環境的組成部分,又是其他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載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作為一種資源,它有兩個主要屬性:麵積和質量。

土地資源是在目前的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可以被人類利用的土地,是一個由地形、氣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組成的自然綜合體,也是人類過去和現在生產勞動的產物。因此,土地資源既具有自然屬性,也具有社會屬性,是“財富之母”。土地資源有如下幾個特征:自然的產物;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動;區位存在差異性;總量是有限的;利用具有可持續性;經濟供給具有稀缺性;利用方向變更具有困難性。

1.土地資源的基本概況

2010年,全球土地麵積為1.49億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東半球和北半球,其中亞洲最大,非洲次之。國土麵積最大的是俄國,為1700萬平方公裏,其次是中國、加拿大、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麵積都在700萬平方公裏以上。

耕地多分布在溫帶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地區;亞歐、北美大陸的北部和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是林地主要分布區,包括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熱帶和溫帶半幹旱地區分布著大麵積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世界現有耕地麵積約占地球陸地總麵積的10.6%,多年生作物土地占1.0%,其他土地占88.4%;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印度和中國等國的耕地麵積較大。但由於社會和自然的原因,世界土地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正在不斷下降,主要表現在:

①土壤肥力下降。就全世界而言,產量高的耕地麵積大大小於產量低的耕地麵積,投資也越來越大。

②土壤嚴重退化。主要是土壤鹽堿化、沙化、沼澤化和受農藥化肥汙染的情況日益嚴重。

③土壤遭受侵蝕。世界每年因森林砍伐而引起侵蝕的土地麵積達數億畝。

④農田被侵占。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約有數千萬畝農地被工業、交通運輸業等侵占。

2.土地資源的主要問題

世界大部分地區適合耕種的土地已經被利用。在亞洲,83%的可耕種土地被利用,在歐洲這個比例是88%,俄國的比例是60%,北美洲也有一半以上的可耕種土地已經被開發。世界可利用的土地資源銳減,土地資源麵臨巨大的挑戰,例如:①耕地減少。耕地侵占導致可耕種土地減少,全世界有約2億公頃的肥沃土地變成非農業用地。尚未開墾的土地已無太大的開發潛力,迫使人們向草原、森林要地。②森林砍伐、草原破壞和沼澤灘塗的圍墾。近年來由於人口增長對耕地的壓力,人們盲目地毀林開荒,使森林、草地、沼澤和灘塗等類型的土地麵積不斷減少。

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汙染是土地資源的三大最主要問題。另外,地力衰退、土壤鹽堿化和水資源枯竭也是世界土地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①地力衰退。主要表現在養分的虧缺上。據統計,世界土壤養分不足的麵積約占總麵積的23%,熱帶地區表現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億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占90%,缺K的70%,缺Zn的60%。

②水土流失。據統計,全世界水土流失麵積達2500萬平方公裏,占總麵積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占2.1%。有史以來,人類耕地總損失量為目前總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僅使上遊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態破壞,而且造成下遊河道和水庫的淤積、嚴重影響沿河生產發展和人類生命財產安全。據世界觀察學專家估計,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蝕量約為250億噸,遠遠大於土壤的形成數量。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估計,僅水土流失一項,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萬~7萬平方公裏。

③土壤鹽漬化。世界幹旱半幹旱均有鹽堿土分布,其麵積占該地區麵積的39%,主要分布於亞歐大陸、北非、北美西部。曆史上曾多次出現因錯誤灌溉而失敗的農業係統,世界各地僅鹽堿化造成的荒廢土地就與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樣多。各國水稻產區的土地次生鹽漬化和沼澤化現象也較常見。

④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麵積約占全球麵積的1/3,據聯合國資料,每年有7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變成沙漠,許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擴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為每年30~50公裏,流沙長度約3500公裏。

⑤土壤汙染。隨著工業的速度發展,“三廢”的排放、化肥和農藥在農業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汙染問題日趨嚴重。土地汙染不僅使土地生產力降低,而且還會引起農產品和人類生存環境的汙染,威脅、危害人體的健康。汙染的環境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導致許多物種的滅絕。

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是人類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必然選擇。所以,在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過程中,首先,要加強對土地承載力的研究。其次,要大力加強土地管理,保護好每一寸土地資源。再次,要加強農業投入,改造中低產田。最後,要加強土地資源的宏觀建設,重視土壤汙染防治工作,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5.2.2 水資源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水按水質,可劃分為淡水和鹹水。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資源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由於氣候條件變化,各種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天然水資源量不等於可利用水量,往往采用修築水庫和地下水庫來調蓄水源,或采用回收和處理的辦法利用工業和生活汙水,擴大水資源的利用。與其他自然資源不同,水資源是可再生的資源,可以重複多次使用,並出現年內和年際量的變化,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規律,儲存形式和運動過程受自然地理因素和人類活動所影響。

1.水資源的儲量

地球表麵的72%被水覆蓋,儲存於地球的總儲水量約13.86億立方公裏,其中海水占96.5%在剩下的淡水中,絕大部分分布在南極洲等地,人類目前所能開發利用的淡水僅占地球總儲水量的1%左右。

2.人類需水量

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口不斷增長,城市日漸增多和擴張,各地用水量不斷增多。據聯合國估計,1900年,全球用水量隻有4000億立方米,1980年為30000億立方米,1985年為39000億立方米。2000年,用水量60000億立方米;其中以亞洲用水量最多,達32000億立方米;其次為北美洲、歐洲、南美洲等。2000年,中國全國需水量6814億立方米。其中最多為長江流域,達2166億立方米,其次為黃河流域和珠江流域。隨著生產的發展,不少地區和國家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

3.水資源的特征

(1)周期性、相似性及特殊性

水資源的基本規律是指水資源(包括大氣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某一時段內的狀況,它的形成具有其客觀原因,都是一定條件下的必然現象。但是,從人們的認識能力來講,和許多自然現象一樣,由於影響因素複雜,人們對水文與水資源發生多種變化的前因後果的認識並不十分清楚。故常把這些變化中能夠作出解釋或預測的部分稱之為必然性。例如,河流每年的洪水期和枯水期,年際間的豐水年和枯水年;地下水位的變化也具有類似的現象。由於這種必然性在時間上具有年的、月的甚至日的變化,故又稱之為周期性,相應地分別稱之為多年期間、月的或季節性周期等。而將那些還不能作出解釋或難以預測的部分,稱之為水文現象或水資源的偶然性的反映。任一河流不同年份的流量過程不會完全一致;地下水位在不同年份的變化也不盡相同,泉水流量的變化有一定差異。這種反映也可稱之為隨機性,其規律要由大量的統計資料或長係列觀測數據分析。

相似性,主要指氣候及地理條件相似的流域,其水文與水資源現象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濕潤地區河流徑流的年內分布較均勻,幹旱地區則差異較大;表現在水資源形成、分布特征也具有這種規律。

特殊性,是指不同條件下產生不同的水文和水資源的變化規律。如同一氣候區,山區河流與平原河流的洪水變化特點不同;同為半幹旱條件下河穀階地和黃土原區地下水賦存規律不同。

(2)循環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不停地運動且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一係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水資源與其他固體資源的本質區別在於其具有流動性,它是在水循環中形成的一種動態資源,具有循環性。水循環係統是一個龐大的自然水資源係統,水資源在開采利用後,能夠得到大氣降水的補給,處在不斷地開采、補給和消耗、恢複的循環之中,可以不斷地供給人類利用和滿足生態平衡的需要。在不斷的消耗和補充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水資源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複性強。可實際上全球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總水量的2.5%,且淡水資源的大部分儲存在極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夠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總水量的0.796%。從水量動態平衡的觀點來看,某一期間的水量消耗量接近於該期間的水量補給量,否則將會破壞水平衡,造成一係列不良的環境問題。可見,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水資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並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全球約有1/3的陸地少雨幹旱,而另一些地區在多雨季節易發生洪澇災害。例如在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水資源占全國的82%以上,耕地占36%,水多地少。長江以北地區,耕地占64%,水資源不足18%,地多水少,其中糧食增產潛力最大的黃淮海流域的耕地占全國的41.8%,而水資源不到5.7%。總的來說,東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內陸少;山區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分布差異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4.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水和水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純淨的水是由H2O分子組成,而水體則含有多種物質,其中包括懸浮物、水生生物以及基底等。水體實際上是指地表被水覆蓋地段的自然綜合體,包括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冰川、地下水和海洋等。水資源與人類的關係非常密切,人類把水作為維持生活的源泉,人類在曆史發展中總是向有水的地方集聚,並開展經濟活動。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類對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

水資源開發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方麵,其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最初開發利用目標比較單一,以需定供。隨著工農業的不斷發展,逐漸變為多目的、綜合、以供定用、有計劃有控製地開發利用。當前各國都強調在開發利用水資源時,必須考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三個方麵。

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內容很廣,諸如農業灌溉、工業用水、生活用水、水能、航運、港口運輸、淡水養殖、城市建設、旅遊等。防洪、防澇等屬於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另一方麵的內容。此外,全球氣候變化和冰川進退對未來水資源的影響,人工降雨和海水淡化利用等,都是今後有待探索的一係列問題。它們對未來人類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具有深遠的意義。

5.水資源的保護和節約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又是公共性的社會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人類對環境的保護歸根結底是基於保護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資源,保護人類生存發展的最起碼條件——保護水資源排在首位。

①要樹立惜水意識,開展水資源警示教育。長期以來,地球上水資源並不是用之不盡的,地區分布也不均勻,而且年內變化莫測,年際差別很大,再加上汙染嚴重,造成水資源更加緊缺的狀況。所以,人們一定要建立起水資源危機意識,采取多種形式進行水資源警示教育。

②必須合理開發水資源,避免水資源被破壞。在開采地下水的時候,由於各含水層的水質差異較大,應當分層開采;對已受汙染的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對揭露和穿透水層的勘探工程,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嚴格做好分層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資源汙染,保證水體自身持續發展。

③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有效節水的關鍵在於利用“中水”,實現水資源重複利用。安裝有效的水計量裝置,實現以量計征,執行多用水多計費的原則,以培養公民節約用水的習慣,達到節約用水的目的。

④進行水資源汙染防治,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水體汙染包括地表水汙染和地下水汙染兩部分,它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極壞影響,因此應當對生產、生活汙水進行有效防治,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5.2.3 森林資源

狹義的森林資源主要指的是樹木資源,尤其是喬木資源。廣義的森林資源指林木、林地及其所在空間內的一切森林植物、動物、微生物以及這些生命體賴以生存並對其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環境條件的總稱。

1.森林資源的分類

森林資源按物質結構層次可分為林地資源、林木資源、林區野生動物資源、林區野生植物資源、林區微生物資源和森林環境資源六類。

2.森林資源的覆蓋率

2010年,全球森林覆蓋麵積約為40億公頃,占世界陸地麵積的30%左右,其中針葉林占總麵積的1/3,闊葉林占總麵積的2/3。世界森林資源蓄積推算約為4300億立方米,其中森林最多的洲是拉丁美洲,占世界森林麵積的24%,森林覆蓋率達到44%。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是南美的圭亞那,達到97%;森林覆蓋率最低的國家是非洲的埃及,僅十萬分之一;森林覆蓋率增長最快的國家是法國。另外,世界森林麵積的分布極不均衡,俄國的森林麵積最大,約占全球的1/5;其次為巴西、加拿大、美國和中國,這五個國家的森林總麵積占全球森林麵積的一半還多。

森林可以更新,屬於再生的自然資源,也是一種無形的環境資源和潛在的“綠色能源”。森林麵積和森林蓄積量是反映森林資源數量的重要指標。覆蓋在大地上的森林,是自然界擁有的一筆巨大而又最可貴的財富。森林資源數量的多寡,直接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林業生產的條件、森林擁有量情況及森林生產力等。

3.森林資源的現狀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稱,有史以來全球森林已減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人類活動。

南美洲共擁有全球21%的森林和45%的世界熱帶森林。僅巴西一國就占有世界熱帶森林的30%,該國每年喪失的森林高達230萬公頃。根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巴西僅2000年就生產了1.03億立方米的原木。

據世界糧農組織報告,俄國2000年時擁有8.5億公頃森林,占全球總量的22%,占全世界溫帶林的43%。俄國20世紀90年代的森林麵積保持穩定,幾乎沒有變化,2000年生產工業用原木1.05億立方米。

中部非洲共擁有全球森林的8%、全球熱帶森林的16%。1990年森林總麵積達3.3億公頃,2000年森林總麵積3.11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190萬公頃。東南亞擁有世界熱帶森林的10%。1990年森林麵積為2.35億公頃,2000年森林麵積為2.12億公頃,10年間年均減少麵積233萬公頃。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該地區的森林資源消失速度更快。

4.森林資源的功能

森林資源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生物多樣化的基礎,它不僅能夠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種寶貴的木材和原材料,能夠為人類經濟生活提供多種物品,更重要的是森林能夠調節氣候、保持水土、防止和減輕旱澇、風沙、冰雹等自然災害;還有淨化空氣、消除噪音等功能;同時森林還是天然的動植物園,哺育著各種飛禽走獸和生長著多種珍貴林木和藥材。

5.森林資源的保護

森林資源的保護大致分為森林資源消耗量控製、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景觀資源保護及森林災害防治等。

(1)森林資源消耗量控製

根據“林木采伐量小於生長量”的原則編製木材生產計劃,適量采伐森林,嚴格控製森林資源消耗量,以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森林生物多樣性保護

在森林中蘊含的豐富的物種資源和遺傳種質資源是自然界的寶貴財富。由於全球性的森林資源下降,棲息地破壞和萎縮,導致物種大量減少和滅絕,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為保護森林的生物多樣性,應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完善珍稀瀕危野生物種的原地和遷地保護網,以及強化執法的力度等。

(3)森林景觀資源保護

森林景觀的美學、文化、娛樂、觀賞等價值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森林旅遊休閑已成當今時尚。加強森林景觀資源的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發展森林旅遊和休閑活動,興辦森林公園,既可提高森林的綜合效益,又可促進林區建設,對於建立多功能的林業生產體係具有積極意義。

(4)森林災害防治

森林災害包括森林病蟲害、森林火災及森林氣象災害等。森林災害的防治應貫徹“防重於治”的方針,通過生物、化學和工程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對於影響範圍廣、突發性強的森林病蟲害應建立長期監測網,加強蟲情、病情的預測、預報工作,以便及時采取防治措施。對於破壞性嚴重的森林火災,除了加強護林防火規章執行力度以外,建立火警的預警係統和加強護林防火組織、工程措施建設也是非常必要的。

5.2.4 能量資源

能量資源是指在目前社會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為人類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質和自然過程,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風、河流、海流、潮汐、草木燃料及太陽輻射等。大自然賦予人類多種多樣的能源,一是來自太陽的能量,包括太陽輻射能和間接來自太陽能的煤炭、生物能等;二是來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地熱能和原子能;三是來自地球和其他天體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按利用情況,可分為在現有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已經大規模生產和廣泛使用的常規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等;目前正在推廣使用的新能源,如太陽能、海洋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大部分是天然和可再生的,是未來世界持久能源係統的基礎。

1.煤炭

全球煤炭資源非常豐富。目前,世界煤炭儲量約為8474億噸,按現在的煤炭消費水平計算,可供開采200多年。世界各地的煤炭資源分布並不平衡,煤炭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世界煤炭資源的70%分布在北半球北緯30°~70°之間。其中,以亞洲和北美洲最為豐富,分別占全球地質儲量的58%和30%;歐洲僅占8%;南極洲數量很少。

世界煤炭可采儲量的80%以上集中在排名前八位的國家,其中美國占28.6%、俄國占18.5%、中國占3.5%,前三位國家煤炭儲量達到世界的58.6%。前十位國家截至2009年具體煤炭儲量如表5-1所示。

表5-1 2009年世界煤炭探明儲量排行榜

從煤炭產量看,2006年世界煤炭產量增加到30.797億噸石油當量,年均增長達3.2%;發達國家煤炭產量增速減緩甚至下降,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煤炭產量年均增長率為-0.18%;而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煤炭產量增幅較大,中南美洲年均增長達6.94%,亞洲太平洋地區年均增長6.07%,其中中國年均增長6.46%。當然,世界煤炭產量的地區分布情況與煤炭資源儲量的分布情況相同,主要集中在亞洲太平洋、北美、歐洲和歐亞大陸地區。

2006年煤炭產量前七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占39.4%)、美國(占19.3%)、印度(占6.8%)、澳大利亞(占6.6%)、南非(占4.7%)、俄國(占4.69%)、印度尼西亞(占3.9%),前七位國家的煤炭生產量為26.294億噸石油當量,占世界煤炭生產總量的85.4%。從煤炭資源消費量看,世界煤炭主要用於發電和煉鋼,目前世界上64%的煤炭消費用於發電。

從消費地區看,亞洲太平洋地區煤炭消費量增長最快,北美洲次之,歐洲和歐亞大陸多數國家的煤炭消費量呈下降趨勢。南非是非洲主要的煤炭消費國,中美洲的煤炭消費十分有限,中東的煤炭消費量甚微。從煤炭消費量看,2006年煤炭消費量前七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占38.6%)、美國(占18.4%)、印度(占7.7%)、日本(占3.9%)、俄國(占3.6%)、南非(占3.0%)、德國(占2.7%),前七位國家的煤炭消費量為24.041億噸石油當量,占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77.8%。

2.石油

石油是發熱量最高的礦物能源,又是製造塑料、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合成洗滌劑、染料、醫藥、農藥、炸藥和化肥的重要原料。現代化的工業、農業、武器裝備等都需要石油及其產品提供燃料油、潤滑油和原料。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迎來了能源消費的“石油時代”,推動了世界範圍內的石油勘察活動,世界石油探明儲量因而迅速增長。美國《油氣雜誌》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

原油的分布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占1/4;從南北半球來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北緯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儲量;北緯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國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2008年世界石油儲量分布見表52。

表5-2 2008年世界石油儲量分布 單位:十億桶

(1)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原油的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儲量從先前的115.0億噸至143.1億噸,躍居全球第二;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2)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產油國。

(3)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國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中亞的哈薩克斯坦探明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探明儲量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產油國。

(4)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布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尼日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產油國。

(5)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生產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產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家。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

(6)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其中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家,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家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生產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布區。

2010年,世界石油消費總量為40.28億噸,比上年增長3.1%。美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費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僅相當於美國消費量的一半。

分區域來看,亞太地區是世界石油消費量最高的地區,年消費石油12.68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31.5%。北美地區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區,年消費石油10.40億噸,占世界總量的25.8%。歐洲和歐亞地區是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區,年消費石油9.23億噸,占世界總量的22.9%。接下來依次是中東地區和中南美地區,分別消費石油3.60億噸和2.82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8.9%和7.0%。非洲是石油消費量最少的地區,2010年僅消費石油1.56億噸,占世界消費總量的3.9%。

3.天然氣

據IEA《世界能源展望2009》稱,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接近180萬億立方米(TCM),相當於目前開采水平的60年產量。長期的可采資源基礎是850萬億立方米,非常規氣(煤層氣、頁岩氣和致密氣)約占全部的45%。天然氣資源也高度集中在少數國家和油氣田,世界天然氣總儲量超過一半僅僅存在於3個國家——俄國、伊朗和卡塔爾,而全球25個大氣田就占了全球總儲量的近一半,歐佩克國家也擁有全球將近一半的儲量。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算,包括探明儲量、儲量增長和未發現資源量在內的常規天然氣最終可采資源量為436萬億立方米,到2007年累計產量要占總原始資源量的13%。包括煤層氣、致密砂岩氣和頁岩氣在內的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要大得多,總量可能超過900萬億立方米,其中有25%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

(1)探明儲量分布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10》,截至2009年年底,世界天然氣探明儲量187.49萬億立方米。其中,中東地區探明儲量為76.18萬億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位;歐洲及獨聯體63.09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總體上看,中東儲量份額增長較快,非洲的份額也有一定增長,其餘地區儲量份額都處於下降。

(2)產量分布

據《BP世界能源統計2009》資料,2009年世界天然氣產量為29870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2.1%。出現了多年來首次下降。天然氣產量最高的地區是獨聯體和歐洲地區,占總產量的32.5%;其次是北美地區,占27.4%。

(3)天然氣消費

2009年,天然氣消費量29404億立方米,較上年減少2.1%。消費量最大的是歐洲和獨聯體地區,占總消費量的35.9%;其次是北美地區,占總消費量的27.8%。

世界各國天然氣消費主要用於城市、工業和發電。天然氣消費結構取決於各國的資源可得性、經濟結構以及與可替代能源的競爭水平等因素。美國天然氣消費結構較均衡且結構穩定,加拿大天然氣主要用於工業和城市用氣,英國以城市用氣為主,日本則以發電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