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是指圍繞著某一主體事物並對其產生影響的客體事物。我們通常所稱的環境就是指人類的環境。

5.3.1 環境分類

環境分類一般以空間範圍的大小、環境要素的差異、環境的性質等為依據,人類環境習慣上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亦稱地理環境,是指環繞於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氣、水、土壤、生物和各種礦物資源等。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自然地理學上,通常把這些構成自然環境總體的因素,劃分為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五個自然圈。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劃、有目的地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人工環境,如城市、農村、工礦區等。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製約,其質量是人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標誌之一。

5.3.2 環境汙染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麵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環境汙染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淨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從而使環境的質量降低,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係統和財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現象。由於大氣、水、土壤等的擴散、稀釋、氧化還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汙染物質的濃度和毒性會自然降低,這種現象叫做環境自淨。如果排放的物質超過了環境自淨的能力,環境質量就會發生不良變化,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存,這就發生了環境汙染。

環境汙染具體包括水汙染、大氣汙染、噪聲汙染、放射性汙染等。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汙染也在增加,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環境汙染問題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個國家的共同課題之一。

①陸地汙染。垃圾的清理成了各大城市的重要問題,每天千萬噸的垃圾中,很多是不能焚化或腐化的,如水泥建築物廢料、塑料、橡膠、玻璃等人類的第一號敵人。

②海洋汙染。主要是指從油船與油井漏出來的原油,農田用的殺蟲劑和化肥,工廠排出的汙水,礦場流出的酸性溶液,它們使得大部分的海洋湖泊受到汙染。

③空氣汙染。這是最為直接與嚴重的汙染,主要來自工廠、汽車、發電廠等,它們放出一氧化碳和硫化氫等,每天都有人因接觸了這些汙濁空氣而染上呼吸器官或視覺器官的疾病。

④水體汙染。水體因某種物質的介入,而導致其化學、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汙染等方麵特性的改變,從而影響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水質惡化的現象。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加速推進了文明發展的進程。與此同時,人類對環境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斷加強,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水、土地、生物乃至外層空間不斷受到破壞。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汙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由聯合國列出的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十大環境問題包括: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的耗損與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汙染,水汙染,海洋汙染,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及處置,以下進行簡要介紹。

1.氣候變暖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也在逐年增加。溫室氣體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氣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從全球看,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和人類對高標準生活的追求,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急劇增加,從而造成溫室效應的加劇和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的直接後果之一是海平麵不斷上升,從而使沿海城市受到被淹沒的威脅。由於全球變暖,1880-1980年觀察到的平均海平麵上升了14厘米。

氣候變暖,海平麵上升,將對全球的生態環境係統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嚴重的影響:幹旱區更為幹旱,多雨區更多洪澇;海平麵上升,海水鹽度變小,島國難以生存,地勢低窪的沿海區域將被淹沒;淡水鹹化,地下水汙染加劇;全球幹旱頻率增大,中緯度地區更為幹旱、酷熱,森林失火,湖泊幹涸,水資源更為緊張;土壤鹽漬化和沙漠化加劇。

2008年,全球極端旱澇災害交替發生,世界許多地方均發生了極端氣候事件,包括破壞性洪澇、持續性嚴重幹旱、雪暴、熱浪和寒潮,給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和損失。到21世紀末,極端天氣事件將更頻繁,物種將大量減少,大多數生態係統已經超載並將不斷變化,許多物種難逃滅絕的厄運,島嶼國家則麵臨被整體淹沒的威脅。

2.酸雨蔓延

酸雨是以化石燃料為能源的工業化的產物,是空氣汙染物積累性作用的結果,控製酸雨是人類走向可持續發展所必須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

酸雨給地球生態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生活帶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酸雨對土壤、水體、森林、建築等均帶來嚴重危害,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更危及人類生存和發展。首先,酸雨造成土壤酸化。半個多世紀以前,北歐、中歐、北美等地都明顯出現過土壤酸化。其次,酸雨還造成水體酸化,汙染河流、湖泊和地下水,危害人體健康。最後,酸雨還是汙染海洋、造成海洋赤潮的重要原因。

從當前全球酸化物排放量增加和酸雨區擴展的速度來看,酸雨會發展成普遍存在、影響廣泛的全球性環境問題。酸雨是由大氣汙染造成的,而大氣汙染是跨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所以,酸雨是涉及世界各國的災害,需要世界各國齊心協力,共同治理。

3.危險性廢物越境轉移及處置

目前,全球最關注的是有毒有害廢物,即危險性廢物的安全處理和防止擴散問題,並將其列為全球環境問題之一。伴隨著資源的開采、加工和使用,世界廢物的產生量也與日俱增。全世界每年新增廢物大部分產生於發達國家。據綠色和平組織報道,發達國家所產生的廢物,至少1/10是越境轉移處理的,其中一些國家或其企業還將廢物非法傾倒在發展中國家的土地上或水域中。

廢物之所以發生越境轉移,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存在轉嫁汙染的動機和發展中國家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首先,環境意識水平的不同會帶來對有害廢物貿易的經濟價值評價觀的差異。對發達國家而言,越境轉移危險性廢物不僅可以轉移環境汙染的風險,且在環境治理上能節省大量資金,還會帶來國際貿易利益;而對資金短缺的發展中國家而言,進口危險廢物不僅會立即帶來大量金錢,且會增加就業機會,刺激經濟增長。其次,不同的環境標準、法律規定及民眾環境意識,也會帶來處置費用的差別。

4.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地區內基因、物種和生態係統多樣性的總和,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新陳代謝的動態世界的重要保證,也是生態平衡的重要保證。但人**炸、環境惡化等人類的諸多活動,卻從多方麵破壞了地球的生態係統,使越來越多的生物物種瀕臨滅絕。

《201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富裕國家不可持續的消費大部分建立在對低收入國家自然資源的消耗上,通常從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獲取。所以,低收入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下降非常驚人,在不到40年中下降了近60%。世界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已經為世界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鍾。

5.3.3 環境汙染的治理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維護人類自身和子孫後代的健康,必須積極防治環境汙染。防治環境汙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淨化來消除環境汙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1.生物淨化

生物淨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汙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淨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1)綠色植物的淨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淨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範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汙染物。例如,1公頃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噸;又如,在有放射性汙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汙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汙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麵淨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的淨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2)微生物的淨化作用

汙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汙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淨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汙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汙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汙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藥等;有些有機汙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等。

2.發展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係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準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汙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準;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汙染,食品要密封。

3.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要想確保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支撐2050年全球人口達到93億的預期需求,就必須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嚴峻的現實已告訴我們,人類如果繼續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使環境單純地滿足我們目前的需求,其結果將是災難性的。從1972年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會議開始,國際社會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解決人類目前麵臨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唯一的選擇是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我們隻有珍惜和保護生物多樣性並且持續地利用它,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個盡可能豐富的世界,人類本身才能得以長久地生存和發展,社會經濟才能發展。

總體來看,全球性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不僅未得到明顯改善,有的問題還在進一步惡化。這些全球性問題是曆史發展長期積澱的結果,它是由工業化的發展和西方殖民活動的擴展而產生,又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而深化。國際社會已認識到這些問題的危害性和危險性,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所接受,並在世界範圍內開始了一係列協調行動。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世界經濟可持續發展已成為關係到全人類根本利益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