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發達國家,尤其是“七國集團”的市場經濟,一般都有一個長期發展的曆史,形成了不同的特色。透過紛繁複雜的表麵現象,可以發現各國的經濟具有以下共同的基本特征。
6.1.1 成熟的市場經濟和完善的市場體係
經過數百年的探索、發展和完善,高度發達的“七國集團”市場經濟都已經發展成熟。市場通過價格機製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因而使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並達到最高水平。“七國集團”已建立起成熟而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機製,由國家對市場運行實行導向和監控,彌補市場經濟本身的弱點和缺陷,還建立了完備的經濟法規體係,保證經濟運行的法製化。迄今為止,“七國集團”都是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這促使世界其他國家掀起市場經濟化的浪潮。
發達的市場體係是市場經濟順利運行的前提,完善的市場體係是發達市場經濟的最主要環節。這一體係借助於市場交換關係,依靠供求、競爭、價格等市場機製,組織社會經濟運行,調節社會資源配置。在“七國集團”國家,資源配置的基本問題,即生產什麽,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是通過市場機製來解決的。“七國集團”不僅有高度發達的消費品和勞務市場,而且有高度發達的生產要素市場,包括勞動力市場、生產資料市場、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等)、貨幣市場、外匯市場、技術市場等。價格機製正是通過這一完善、有效的市場體係來發揮作用的。
6.1.2 國家通過宏觀調控來幹預經濟
“七國集團”力求在市場體係充分發育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完善的宏觀調控體係。
從其宏觀調控的目標來看,追求“公平和效率”是各國政府宏觀調控的出發點。其具體目標則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社會平等、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麵。當然,不同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的重點會有所不同。從其宏觀調控的手段來看,“七國集團”在實現宏觀經濟管理目標時,一般都慎用直接性的行政幹預,而是在尊重企業自主權和發揮市場機製的基礎上,利用各種宏觀調控手段,因勢利導地促進經濟協調發展。
常用的調控段有以下五種。
1.財政政策
作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核心,利用財政手段進行宏觀經濟調節,主要是以稅收和財政收支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促進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動態平衡。當總需求水平非常低,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通過削減稅收、增加支出來刺激總需求,這稱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當總需求非常高,即出現通貨膨脹和經濟過熱時,政府應增加稅收或削減開支來抑製總需求,這稱為緊縮性財政政策。
2.金融政策
常與財政政策配套實施的是金融政策,即政府通過中央銀行限製貨幣供應量,提高或降低利率,調整法定存款準備金比例和貼現率,控製信貸規模等來達到協調經濟發展的目的。政府使用金融政策調控經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是緊縮銀根政策,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應和信用,以達到限製投資、抑製消費的目的。二是放鬆銀根政策,降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量和膨脹信用,以刺激經濟增長。
3.產業政策
廣泛運用和推行產業政策,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七國集團”宏觀調控的一個重要特點。其基本內容由產業結構政策、產業組織政策和產業地域政策所組成。產業政策的根本任務就是對產業發展施加影響,實行指導和調節。它所強調的是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及部門內部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改善供給能力,把追求宏觀經濟的協調與平衡,實現經濟的高效增長作為主要目標,從而使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幹預與調節導入更深層次,即觸及對部門、地區內部等微觀領域經濟行為的誘導,成為國家與市場的結合點。日本是實行產業政策最成功的國家。
4.利用計劃指導和調節
“七國集團”的經濟實踐表明,市場經濟並不排斥政府的宏觀計劃指導和調節,相反,後者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引導市場經濟發展的作用。這方麵較為典型的是法國、日本等國家。但這種計劃絕不是計劃經濟國家所實行的指令性行政命令為主的計劃,因而在其編製和運行上有鮮明的特點。
①計劃在協商的基礎上形成,內容基本上是預示性的。
②計劃的執行形式比較靈活,組織上非官僚化。
③計劃與市場有機地結合,偏重於引導與協調。
5.利用經濟立法進行調控
市場經濟並非無秩序的混亂經濟,市場經濟越發達的國家,越需要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秩序和環境。而要實現這一點,就要靠大量嚴密的經濟立法。“七國集團”的經驗證明,法律作為非經濟調節手段能補充經濟調節的不足,為經濟的有效運行提供法律保證機製。“七國集團”的經濟立法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總體經濟發展的立法;針對某行業或某事的立法;調節經濟關係的立法;規範企業行為的立法。如法國的主要經濟法有《反壟斷限製法》、《經濟穩定和增長法》、《信貸法》、《外貿法》等,這些法規都有效地規範了法國經濟運行的秩序。
6.1.3 科學技術和生產力高度發達
第一次科技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都發生在“七國集團”國家。新的科技革命,也主要發生在“七國集團”國家,其科學技術代表著世界最先進的水平。從科學水平看,諾貝爾科學獎的90%以上被“七國集團”的科學家獲得。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絕大多數發生在“七國集團”。僅美國發表的科學論文就占世界科學文獻的44%。“七國集團”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高學曆者在人口中的比例都高於其他類型國家。世界排名前10位的大學幾乎全部分布在“七國集團”,其中6所在美國。從技術水平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應用的主要技術革新成果有40%是美國取得的。而日本則在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方麵居世界領先地位。
“七國集團”國家也是工業化的創始國,並早已完成工業化。從20世紀50年代中到70年代初,又經曆了一個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隨後的20年發展速度雖然不高,但由於基數很大,絕對量的增長仍很可觀。從國民生產總值或工業產量來看,這些國家的生產,都已達到很大規模。“七國集團”的國家數量、人口和國土麵積都隻占世界的少數,其國民生產總值卻占世界總量的70%以上。
其生產力的發展,也可從生產工具這一生產力發展主要標誌的變革中看出。近三四十年來,“七國集團”的生產工具急劇變革,其中最有意義的是電腦和網絡的發明和應用。它使人類由機器時代跨進自動化時代,用機器來操縱機器。它不僅代替人的體力勞動,更部分地代替了人的腦力勞動,使人從一部分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生產工具發生了質的飛躍。
6.1.4 產業結構先進
“七國集團”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其產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在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不斷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有所擴大,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後趨於平穩或下降,而第三產業所占有比重則不斷擴大。第一產業,即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日趨下降。1880年,美國從事農業的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一半,1980年農業勞動力不足500萬人。農業產值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也從20世紀初的15%下降到1950年的7%,1987年的2%,2000年再下降到1.4%。而第一產業占德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1988年隻有1.6%,同期法國占4%,英國占1.7%,日本占3%。農業產值和農業勞動力的比重日趨縮小,絕不意味著“七國集團”農業落後、退步,恰恰相反,“七國集團”的農業實現了全麵的機械化、化學化、電氣化,目前正在向生物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農業已成為高度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而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1975年,美國農業資本投資已達到平均每個農業工人98000美元,大大超過同期製造業資本投資平均每個工人55000美元的水平。高效率的現代農業不僅為“七國集團”提供了豐富的食品和工業原料,而且改變了它們進口農產品的曆史,美國、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等都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之一。
第二產業,一般包括工業、礦業和建築業,比重迅速上升。這是由於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使工業生產出現了巨大的飛越,其中最突出的是製造業。從20世紀40年代後期到60年代中期的20多年中,美國製造業一直保持27%~30%的比重;法國製造業的比重由32%上升到60年代中期的42%;德國60年代初期製造業比重達到55%。但60年代中期以後,“七國集團”製造業比重的上升趨勢開始變化。美國製造業的產值和就業人數所占比例不斷下降,到1987年,製造業比重已降到20%左右;法國製造業比重到1986年降至33%。
第三產業,即服務業,如商業、交通、運輸、電信、金融、保險等,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迅速增長。1950年,美國服務部門產值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為43%,加上政府部門,總共占53%。1985年,服務部門產值占國民收入的53.8%,政府部門占14.8%,合計占68%,這一比例還在不斷上升,2000年第三產業比重達75%。第三產業之所以迅速發展,一方麵是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為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存在和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麵,生產力的發展,客觀上也要求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存在和擴大。隨著新技術在物質生產部門的推廣,同時也創造了許多為企業服務的行業,如軟件設計、工程谘詢、電腦安裝與維護等。人們在獲得越來越豐富的物質產品之後,也越來越重視精神方麵的需求,如文化、教育、觀光、旅遊、保健、美容及娛樂等,這也推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