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小龍”是在基本相似的社會經濟製度和經濟發展戰略條件下實現經濟起飛的。盡管它們起步時間不一,外部和內部發展環境存在著差異,經濟發展戰略的具體政策也不盡相同,但“四小龍”同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存在著與其相區別的共同經濟特征。
7.1.1 經濟長期高速增長
20世紀60年代起,“四小龍”的經濟先後步入起飛期,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20年間,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左右,大大超過發達國家60年代5%和70年代3%的平均經濟增長率。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達國家相繼陷入經濟危機,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深受影響,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然而,“四小龍”麵對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衝擊,仍顯示出相當強的活力,1980-1988年的年均經濟增長率繼續保持在6%~9%。進入90年代後,盡管它們麵臨的內外部經濟發展環境不如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有利,經濟發展的總體速度低於中國大陸等周邊一些發展中國家,但還是明顯高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1990-1997年,香港年均經濟增長率為8%,台灣為6.4%,韓國為7.5%,新加坡為8.3%。
7.1.2 出口迅速擴大
20世紀60年代後,“四小龍”大多由內向型經濟轉向外向型經濟,並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出口導向經濟發展戰略,其對外貿易對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在不同區域、不同國家(地區)和不同時期的表現不同。首先,“四小龍”外貿對其經濟的牽引作用尤為突出。在“四小龍”的進出口貿易中,相對於進口而言,出口貿易得到了更為迅速的發展。1965-1973年,香港和新加坡的出口貿易年均增長率在11%以上,台灣為33%,韓國為32%。盡管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它們的出口貿易增長速度有所下降,但1973-1983年香港增長率仍達10%、新加坡為17%、台灣為18%、韓國為14%,繼續高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1983年以後,除個別年份外,出口貿易的強勁增長態勢持續不減。隨著出口貿易的增長,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與日俱增,以至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種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明顯表現在出口擴張和經濟增長的同向性上。而且,一般來說,出口增長幅度要大於經濟增長幅度,致使經濟增長依賴出口的增長。目前,它們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一般達到100%。
7.1.3 經濟結構改變
20世紀60年代至今,“四小龍”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大體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次產業結構調整是從1960年至70年代初,基本上是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如香港主要發展紡織、服裝、鞋帽、玩具等產品,台灣和韓國以電子組裝、鞋類和體育用品等為主,新加坡著重發展電器和煉油等工業。這一時期,隨著國際市場的變化,產品檔次不斷提高,以加工製造業為出口主導產業的格局基本形成。第二次產業結構的全麵調整是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期。這一時期產業結構開始由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此韓國提出“科技立國”的口號,將電子、機械、生物工程、信息產業和原子能利用五個部列為“國策戰略產業”,大力推動這些產業的發展。新加坡提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台灣提出“工業升級”,香港提出“經濟多元化”,發展新興產業,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80年代末至90年代進入第三次產業結構調整。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大力發展高科技,使工業由中等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方向發展,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扶植第三產業,尤其是國際金融及商業服務業。1965-1985年韓國第三產業的比重由37%升至52%,香港由58%升至68%,超過美、日、德等西方國家。1989年香港和新加坡的第三產業占國內(區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達到70%和63%。進入90年代後這一特點更加突出。第三產業已代替製造業成為香港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新加坡明確提出第三產業將是90年代的主要發展目標,其在亞太地區金融和貿易中心的地位也隨之得到加強。正是由於“四小龍”順應國際、國內(區內)形勢需要,及時使產業結構轉型,因此當西方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衰退、國際市場動**不定時,它們卻能從容克服重重困難,很快渡過難關,使其經濟增長速度仍處在較高的水平,表現出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四小龍”以其具有競爭力的製成品生產為基礎,正在逐步由被動變主動地參與國際分工。它們通過進出口貿易、資金的國際融通等經濟活動,同世界各國發展越來越廣泛的聯係。“四小龍”都屬於隻有陽光夠照射、空氣夠呼吸,連水都不夠吃的資源貧乏、市場狹小的國家(地區)。因此,自實行經濟對外開放以來,它們重視同世界各國的經貿往來,其國民收入的50%以上都是通過對外貿易來實現的。它們的貿易對象國主要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尤其是“四小龍”的經濟主要是依賴美、日國家的資本、技術和市場迅速發展起來的。
但隨著經濟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它們不僅需要解決原料供應,還要設法擴大出口市場,因而單靠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的市場,已不能滿足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加之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西方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西方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四小龍”的產品大都已不易打入美國市場,特別是1989年1月1日起美國取消“四小龍”的關稅優惠待遇後,它們不得不提出貿易多元化的方針,重視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貿關係,以改變長期嚴重依賴於西方國家的局麵,並且取得了日益明顯的效果,美國市場已不像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樣再在“四小龍”的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了。70年代以來,亞非拉及中東地區廣大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民族經濟,工業產品需求不足,更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而隨著“四小龍”的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它們的技術和經濟都比較適合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因此,近年來它們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貿易、經濟合作方麵不僅有明顯的互補性,而且發展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