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概括出共同之處是困難的,它們在自然條件、曆史文化、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等方麵都有不同的特點。但是,如果我們把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對比,仍可以找出它們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9.1.1 生產力水平、勞動生產率和生活水平低
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過去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遭受了長期的殖民掠奪,經濟基礎十分薄弱,生產力發展的起點很低。獲得民族獨立後,雖然經濟增長的速度較快,但由於經濟發展時間短,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受西方國家新殖民主義的剝削,以及發展戰略上的偏差和政策上的失誤,其生產力水平仍然很低。1994年,盡管發展中國家擁有世界人口的3/4(新興發達國家(地區)以外的發展中國家),土地總麵積的60%,卻隻擁有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30%。如果按人口平均,則更低,隻有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1/12。與發達國家的勞動生產率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勞動生產率極低。發展中國家的人均製造業產值,僅為發達國家人均產值的1/20。發展中國家每一農業勞動人口所生產的糧食,隻有發達國家相應產量的1/21。
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很低,表現為貧困比例大、衛生狀況差和教育水平低。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占人口總數10%的富有者一般占有國民收入的50%左右,而占人口總數40%的貧困者隻占有國民收入的10%左右。由於貧富兩極分化,發展中國家窮人的生活困苦不堪。據世界銀行的專家估計,發展中國家30%的人正在絕對貧困水平上掙紮。在許多人口密集的低收入國家,困苦人群的百分比更高。這些國家包括孟加拉國(60%)、印度(46%)、埃塞俄比亞(63%)、紮伊爾(49%)等。除了收入低外,發展中國家的許多人還經常與疾病和惡劣的衛生狀況進行鬥爭。世界最不發達國家預期壽命是49歲,發展中國家平均是57歲,而發達國家則高達72歲。嬰兒死亡率(即1000個分娩成活的嬰兒中不滿一歲的死亡數)在最不發達國家是124,其他發展中國家是86,發達國家則為18。在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地方,醫療工作是一項格外稀缺的社會服務。每10萬人中,最不發達國家隻有9.7個醫生,而發達國家則達到158個醫生。雖然多數發展中國家教育開支占政府預算的比例較大,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教育水平仍然低下。例如,在最不發達國家中,識字率隻占人口的37%,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分別是63%和97%。
9.1.2 多元的社會經濟形態
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在發展中國家同時並存。大體上,農村以自然經濟形態為主,采用舊的生產方式,分散從事農業生產;沿海、城市和工礦區以市場經濟形態為主,采用現代生產方式,集中從事工業生產。
發展中國家的廣大農村,主要有四種不同的自然經濟形態:①個體製。大量的個體農民經營小塊土地,技術落後,資金缺乏,抗災能力弱,大多數在饑餓線上掙紮,隻有極少數個體農民能富裕起來,向富農經濟轉化。②部落、氏族製。在有些非洲國家,還存在著部落土地所有製。土地歸部落或氏族公社所有,部落酋長或公社頭人對土地有支配權。這些國家的農業生產水平尤其低下。③封建地主所有製。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數地主手裏,他們把土地分散租給無地、少地的農民耕種,通過分成製收取地租。佃農要把收獲物的五成至七成交給地主,受到沉重的剝削。④大莊園製。大莊園主占有大量土地,辟為農場或種植園,雇用大批農業工人,工資極低。
發展中國家的市場經濟成分按所有製分,分為國有資本、本國私人資本和外國資本。許多發展中國家獨立後都重視發展民族經濟,限製外國資本,並對外國資本實行國有化方針——建立國有企業,掌握經濟主權。國有資本作為推動本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力量,為私人資本的發展提供基礎設施和服務項目,為它們的順利發展創造條件。但國有企業也存在效率不高、虧損嚴重的問題。發展中國家的民族資本,在國家獨立後,得到迅速發展的機會,經過資本積聚和集中過程,有的私人資本已形成帶有壟斷性的少數大財團,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大多數中小資本,經濟實力有限,發展比較緩慢。外國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獨立初期受到打擊和限製,但仍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來,外國資本在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和影響呈上升趨勢。
隨著經濟的發展,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日益取代自然經濟,在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
9.1.3 自然資源豐富、經濟結構單一
亞非拉地區是世界許多重要工礦原料的生產和出口地區。這裏的石油儲量占世界儲量的3/5以上,銅、錫、鋁、錳、鋅、鎢、銻均占世界儲量的50%以上,其他各種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的礦藏也很豐富。此外,發展中國家也是一些重要農產品和經濟作物的生產國和出口國。天然橡膠、黃麻、咖啡、可可、椰子、棕櫚、茶葉、香蕉等產量一般占世界產量的60%~90%。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本國經濟和擴大出口提供了能源和原料。
然而,由於殖民主義者為滿足自己對廉價原料的需要,利用當地有利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礦產資源,大量推廣種植少數品種的經濟作物或掠奪性地采掘當地富有的礦藏,使發展中國家經濟成為畸形的單一經濟。表現為:生產結構片麵單一,大量生產某幾種或一兩種農、礦原料產品。產品主要供出口,在全國出口額中占很大比例,並成為國家收入的主要來源。發展中國家獨立後雖然要求改變畸形發展的單一經濟結構,但這種經濟結構的改變,不是短期內所能完成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仍未擺脫對單一經濟的依賴。據統計,在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85個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出口一種或數種農礦原料占出口總額40%的國家有47個。70年代中期以後,情況有所改變,但單一經濟仍很突出。例如,各石油輸出國對單一石油經濟依賴性很強,石油及其製品出口額占有這些國家出口額的60%~99%。孟加拉國的黃麻及其製品占本國出口額的60%;斯裏蘭卡以茶葉、橡膠、椰子及其製品為三大宗出口產品,每年都占出口總額的70%左右;摩洛哥是有名的磷酸鹽王國,磷酸鹽儲量居世界第一位,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55%,提供國家預算收入的40%;讚比亞號稱“銅礦之國”,銅礦區的工人占全國產業工人的20%,銅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90%以上。由於生產結構單一,這些國家常因國際市場貿易條件的惡化、農礦產品價格的下降而影響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9.1.4 人口、糧食和債務
爆炸性的人口增長是發展中國家麵臨的嚴重問題。1970-1980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年平均增長率為2.5%,發達國家為0.8%。1980-1992年分別為1.9%和0.7%。20世紀80年代後,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由於人口規模擴大,人口絕對增加數量卻較以前提高。近年來,每年世界人口增長9000多萬人,其中90%以上出生在發展中國家。1992年發展中國家人口為42.1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77.5%;而在1950年、1960年、1970年和1982年,這一比重分別為66%、68.78%、71.45%和74.7%。2011年,發展中國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重的82%,為57億人。今後幾十年內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規模還將迅速增長。過快膨脹的人口,對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帶來了不利影響,阻礙了經濟發展。首先是贍養負擔加重。這意味著消費膨脹——儲蓄和投資減少,從而抑製了經濟增長。其次是失業。1980-2000年,全世界勞動人員由18億增加為25億,增加的7億中的6.6億屬於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增加而資金、投資又不足,必然造成失業或半失業,這又會影響政局穩定。再次是人口增長抵消了經濟增長,使人均實際福利水平提高緩慢,貧困階層經濟情況改善很小,出現了“富人財富越來越多,窮人孩子越來越多”的情況。
人口增長的同時,出現了糧食嚴重不足的困難。20世紀60年代,發展中國家平均每年進口糧食2000萬噸,70年代初增加到5500萬噸,到80年代初,每年進口1億噸糧食。2010年,進口糧食1.5億噸以上。特別困難的是非洲地區,70年代非洲穀物平均每年增長0.9%,而人口增長2.9%,人均糧食占有量下降。199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仍有15個國家的糧食形勢緊張,2000萬人處於饑荒之中。糧食問題是發展中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之―。
發展中國家發展民族經濟需要大量資金,隻有一小部分資金來自國內的積累,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的官方援助和各種私人貸款。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發展中國家債務有了很大增長,1976年未償付債務總額為1500億美元,1983年增加到8000億美元以上,1989年累積的債務已高達13000億美元。2003年,債務為2400億美元。同時,世界市場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加上西方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使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外匯收入減少,債務償還困難。1982年墨西哥宣布推遲還債,而後30多個發展中國家紛紛仿效,爆發了震驚國際社會的債務危機。盡管從1985年的“貝克計劃”到1989年的“布雷迪計劃”各種措施、辦法紛紛出台,某種程度上緩和了債務危機,但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絕非易事。巨額債務正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沉重包袱,對經濟發展極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