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1 經濟地位日益重要
過去,發展中國家多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在世界經濟中處於完全依附和從屬地位。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獨立及其經濟的發展,它們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首先,發展中國家獨立後在經濟上擁有自己的主權,從根本上改變了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經濟中的新生力量,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
其次,從幾項主要經濟指標的變化中可看出,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發展中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20世紀60年代初為14.5%,70年代初為15.9%,80年代初為21.5%,1994年已達30%左右,1955年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中,工業製成品僅占5%,1993年已占60%。在世界全部工業品出口中,發展中國家1970年不過5%,1993年已躍居22%。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也超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1965-1980年以及1980-1986年,發展中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分別為6.1%和3.8%,高於發達國家同期的3.6%和2.5%。
最後,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也有很大的依賴性。在能源方麵,西方發達國家消費的石油的3/4依靠從發展中國家進口。在農、礦原料方麵,日本、西歐國家許多礦產原料的90%依靠進口,其中大部分來自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仍是發達國家重要的商品銷售市場。美、日出口產品的1/3以上,德、法、英、意出口產品的1/5以上,是銷往發展中國家的。這表明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經濟的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9.3.2 經濟的依附地位
由於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加上發展中國家自身在發展民族經濟過程中產生的失誤、偏差和問題,目前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實力仍相差懸殊。尤其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上,差距更為懸殊。由於發展中國家人口劇增,20世紀50-80年代,這一差距一直在拉大,直到90年代,這一差距才開始縮小。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實力、工業化水平、勞動生產率、技術水平、生活水平、教育文化衛生水平等各方麵都遠遠趕不上發達國家。
在現存的國際分工中,發展中國家實際上仍然處在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最有利的投資場所的地位。發達國家通過多邊或雙邊的援助、官方或私人機構的貸款、跨國公司的宣接投資、國際貿易、技術控製和技術轉讓等渠道,剝削和控製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為了改變舊的、不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進行了長期的鬥爭,但收效並不大。現行的國際經濟秩序仍以發達國家為中心,當今的各個國際經濟組織,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聯合國有關機構,都操縱在發達國家手中,發展中國家幾乎沒有多少發言權。
9.3.3 經濟展望
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持續增長的新階段。1991-1994年的增長速度,不僅超過了自己80年代後四年的增長速度,而且大大超過發達國家90年代頭四年的經濟增長率。
20世紀90年代發展中國家經濟進入新的持續增長期,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8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調整與改革,加強了自身的經濟活力,為促進對外合作奠定了基礎。其次,90年代國際資金流向變動為發展中國家大量引進外資提供了有利機遇。再次,區域經濟合作日趨加強,區內貿易和投資迅速增長,帶動了經濟增長。最後,內需旺盛。90年代發展中國家建築業的發展及電站、公路、機場、海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十分興旺,加上人均收入增長後日益繁榮的消費品市場所提供的巨大需求,都刺激了經濟發展。
西方一些經濟學家預測,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是廣闊的,發展速度將在較長時期內高於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將會逐步縮小。同時,他們認為,到21世紀20年代,東亞、拉美一些發展迅速的發展中國家將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當然,發展中國家在未來還會遇到資金、能源、技術、人才等諸多困難,發展的道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