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8年剛剛拉開序幕,就預示著這是非同尋常的一年。1月,國王病重,安徒生接到通知,帶上創作的小說和童話,給國王朗誦。國王似乎很受鼓舞,輕鬆活潑地和安徒生交談,分別時,國王對安徒生說:“我們很快就會見麵的。”然而,這成了他們的永別。國王的病一天比一天惡化,1月20日10點15分,國王去世,全國陷入悲痛之中。繼承人王太子斐德烈七世宣誓,將繼續執行“他親愛的父親”所提出的治國安民的方略,安徒生也被任命為“治安委員會成員之一”。然而,1848年的丹麥在歐洲大革命的風暴影響下,已經不那麽太平了,戰爭陰雲密布。

1月28日,新國王根據自由派的要求公布了新憲法。新憲法首要解決的是丹麥當時混亂不堪的民族問題。按照自由派的主張,霍爾施坦公國可以獲得某些獨立性,而在丹麥和德國居民雜居的什列斯維希地區,必須劃為丹麥的一個省。霍爾施坦公國和什列斯維希公國以埃德爾河為界,長久以來有著緊密聯係。因而,丹麥的自由派喊出了“丹麥以埃德爾河為界”的口號,但遭到兩個公國的一致反對,不僅反對把兩個曆史上有密切聯係的地區分割開來,而且希望能有各自的憲法。兩個公國派出代表,向丹麥上書,發表他們的主張。國王如果答應他們的要求,就意味著丹麥要永久地失去什列斯維希,這是根本行不通的。國王別無選擇,拒絕了兩個公國的要求。兩個公國的王公決定訴諸武力,組織了一支7000人的起義軍,於是戰爭爆發了。因為在丹麥人眼裏,兩個公國的起義無疑是暴亂,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平息”了。然而,對這兩個公國懷有野心的還有普魯士,就在起義軍大敗之時,普魯士國王派出一支救援軍隊,打敗了丹麥軍隊;這時,有歐洲憲兵之稱的沙皇俄國不答應了,尼古拉一世反對普魯士國王支持起義者去反對一個合法的君主,出兵支持丹麥,最終,普魯士和丹麥簽訂了和約。戰爭結束了,但霍爾施坦和什列斯維希地區的民族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

這場戰爭的爆發,把安徒生帶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麵,作為丹麥人,安徒生有他的愛國心,他當然希望丹麥能勝利;另一方麵,安徒生對德國有著美好的印象,他多次到德國旅行,在他最低沉的時候,是德國給他安慰,他在德國有很多朋友,他不願意因為戰爭而失去朋友。因此,安徒生對丹麥與德國間越來越明顯突出的矛盾,感到非常痛苦。他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我感到萬分難過的是,由於彼此隔膜,優秀的人物之間竟然互相仇視。”

有一位叫赫姆尼茨的德國詩人,將自己的一首詩送給安徒生作紀念,但詩人在這首詩中號召霍爾施坦和什列斯維希地區的人們“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安徒生接受著這個詩人的禮品,並不認為有什麽不妥,但卻受到很多人的指責,說安徒生不愛國,不關心國家大事。然而,安徒生就是想逃避現實,也不由他的意誌而轉移。一位政府官員找到安徒生,希望他能通過自己在國外的名氣與影響,在國外的報刊發表文章來宣傳丹麥的政策。安徒生也覺得自己有這個責任,於是就給英國《文學雜誌》的主編傑丹先生寫了一封信,如實報道丹麥國內的情況以及自己的主張。《文學雜誌》立即發表了這封信:

親愛的朋友,自從上次給你寫信以來隻過了幾個星期,然而在這段時間裏發生了一係列的事件,好像過了好多年似的。政治從來不是我的事,詩人有另一種使命,可是現在當動亂震撼著各國,從而幾乎不可能麻木不仁地站在地上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談論政治了。你知道丹麥的局勢是多麽嚴重,我們麵臨著戰爭啊!不過這是一場要由全體受鼓舞的丹麥人民進行下去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被正義的事業喚起的出身高貴的人和農民都誌願加入戰鬥隊伍;整個丹麥民族熱情洋溢,被愛國主義所激發。霍爾施坦—什列斯維希地區的地方領導者,多年來通過德國報紙把我們介紹給誠實的德國人民的那種虛偽觀點;諾埃爾親王所持的那種態度,說什麽丹麥國王不自由,他為王室利益而行事,因而占領了倫茨堡——這一切都刺激了丹麥人,人民已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奮起了,一切日常生活小事都讓位於偉大、高尚的事業。一切都在動,但秩序井然。各個階層的捐款不拘形式的源源而來,連窮工匠和女仆都捐上他們的一份……

在表達自己不得不卷入政治的同時,安徒生又生動描寫了丹麥人民為戰爭付出財物,甚至自己的生命,但這並不表明安徒生主張用戰爭來解決問題。他在給柯林的信中寫道:“我多麽希望戰爭盡快地結束,多麽想看到人們可以自由的生活,致力於統一、友誼啊!諺語說:‘戰爭開出的花朵是美麗的,但結出的果實卻是苦的。’而我卻認為,戰爭根本不會開出什麽花朵來。”在給H.C.奧爾斯特茲的信中,安徒生在讚揚士兵們勇敢殺敵的犧牲精神後,憂鬱地寫道:“但願這是最後一次交戰,可是我們不知道今後究竟怎樣,還有多少寶貴的生命可能犧牲。上帝啊!願真理還成為真理吧!願和平的光輝再次照耀我們的國土吧!”在給《北方電訊報》的《1848年瑞典人在菲英島》一文中,安徒生對瑞典軍隊與菲英島居民關係中出現的新景象歡欣鼓舞,興奮地寫道:

近來,特別是在大學城的年輕人中間建立起來的相互尊重、友誼和融洽的氣氛,如今由於瑞典人在菲英島的停留,把這氣氛帶給了幾千名他們自己的人。菲英島或瑞典的農民怎麽知道他們相互維持的這種近親關係呢?盡管敵對時代的記憶猶在,可現在那友好的諒解建立起來,這種諒解是和平的藥草,也是惟一帶來幸福的東西……願北方各民族相互理解、尊重和愛護,願這種團結、愛護的精神永遠翱翔在各國的上空吧!

為著回應對“安徒生不是一個真正的丹麥愛國詩人”的指責,安徒生寫了一首題為《丹麥,我的祖國!》的愛國詩,經作曲家席爾貝克為之譜曲,家喻戶曉,被譽為丹麥的第二國歌。

丹麥,我的祖國!

丹麥,我出生的地方,那裏是我的故鄉,

我在那兒生根,開始人生的旅程。

丹麥語啊!你是我母親的語言啊,

既溫柔又清麗,撫慰我的心胸。

潔淨的丹麥海岸邊,

古代貴族的墳墓,

長臥於蘋果園和啤酒花田之間。

我愛丹麥,你是我的祖國!

你是我出生的國家,我的故鄉。

我在這裏生根,開始我的人生。

丹麥的語言是母親的溫柔呼喚,

就像是甜美的音符溢滿我的胸懷。

潔淨的丹麥海岸邊,

野生的天鵠來此築巢,

心靈的故鄉安息著,

那綠色島嶼組成的國家。

我所愛的——丹麥,我的祖國。

安徒生的愛國心不僅通過他的**文字表達出來,還體現在他的日常行動中。丹麥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則“愛國謝友”的故事——安徒生和德國的奧古斯登堡是最要好的老朋友。1848年普魯士發動侵入丹麥的戰爭時,奧古斯登堡加入其中,這引起了安徒生的極大憤怒。四年後的1852年,安徒生再次到德國去旅行。許多德國朋友都湧到車站去迎接他。一位朋友對安徒生說:

“奧古斯登堡公爵夫婦在家裏等您,希望您去和他們會見。”

“我不願去見他們,奧古斯登堡參加了四年前普魯士侵略丹麥的戰爭,我怎麽能去看這樣的人呢?”安徒生憤怒地說著。

從此,兩位老朋友斷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