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少年時頗具俠義心腸,他為報滅韓之仇,敢請刺客刺殺虎踞天下的秦始皇,還敢藏匿殺了人的項伯。再後來,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與蕭何、韓信一起輔佐劉邦推翻秦朝,剪滅強楚,平定天下,可謂算無遺策,智謀絕世。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位傳奇人物在西漢建立以後,亦麵臨著與蕭何同樣的尷尬——如何與疑心重的劉邦相處?二人都選擇了明哲保身,不同的是,一個選擇了自汗避禍,另一個則選擇了退居二線。

司馬遷評價張良說: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嚐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鬆子遊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係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史事風雲】

公元前201年,劉邦徹底打敗諸侯勢力,平定天下,開始論功行賞。因為張良主要是謀臣,沒有戰功,劉邦讓他從齊國選3萬戶作為封邑。張良趕緊辭謝說:“當初我在下邳起事時,跟陛下在留城相遇,此為天意成全我,把我交給陛下。以後陛下信任我,我的計策有時還很管用,所以把留地封給我,我就心滿意足了,怎麽敢要3萬戶?”劉邦再三勸封,張良堅辭不受,最後,劉邦隻好接受了他的請求,封他為留侯。

當時,劉邦分封了20餘名大臣,其他人日夜爭名奪利,使劉邦左右為難,無法再封。張良則適得其反,不但不爭功,而且封了還辭謝。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裏,從複道望見將領們三三兩兩地坐在沙地上交頭接耳,竊竊私議,就問張良他們在議論什麽。張良故作驚訝地說:“難道陛下還不知道嗎?他們在謀反呢!”

劉邦大吃一驚,問道:“天下方定,他們為什麽又要反叛呢?”

張良回答說:“陛下出身平民,這些人跟隨陛下奪取天下,就是為了封官晉爵。今天陛下貴為天子,被封賞的人都是您的老朋友,而仇人皆獲罪。現在即使拿出整個天下也不夠他們每人分一份。他們既擔心得不到封賞,又害怕因為有什麽過失被您殺掉,所以他們就糾合在一起預謀反叛。”

劉邦非常擔憂地問:“以卿之見,該怎麽辦?”

張良問:“您平生最恨而又為大家所知道的人是誰呢?”

劉邦回答:“雍齒和我以前有仇,曾經背叛過我,使我很難堪。我本想殺他,念他功勞不小,所以又不忍心這樣做。”

張良說道:“那您就趕快先封雍齒,大家見雍齒這樣的人都被封了,也就都安心了。”

於是,劉邦召集群臣,大擺酒宴,當即將雍齒封為什方侯。果不出張良所料,宴畢,群臣議論說:“像雍齒這樣的人都能被封為侯,我們還用發愁嗎?”

漢朝建立後,由於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日益尖銳和激化,張良由於體弱多病,入關後身體越來越不好,所以他幹脆“等功名於物外,置榮利於不顧。”閉門謝客,深居簡出,深居在家頤養身體,修仙學道。他追隨劉邦多年,明了其為人:隻可與之共患難,而不可與之共榮華。他經常對人說:“我家世代相韓,韓國被滅掉後,我不惜花費萬金家財,為韓國報仇。刺殺秦始皇一事使天下震動。現在我以三寸不爛之舌輔佐皇帝,被封為萬戶侯,作為一個普通人,這已經是登峰造極了,我張良心滿意足。我情願屏棄人間之事,跟著仙人赤鬆子去遊曆天下。”

【人物探究】

張良的智謀,不僅表現在運籌帷幄上,更顯現於在政治漩渦中進退自如的瀟灑狀態。

1.拒封辭賞

猛將謀士追隨其主征戰沙場,角逐天下,多是希望在平定天下以後能夠“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獲得主子的封賞,切越多越能顯示出自己的地位。張良則不然,他知道,你獲得的封賞越多,威信越大,日後受到的猜疑就會越重。所以,他力辭劉邦的封賞,隻做個有名無權的留侯,此舉大大減輕了劉邦對他的顧慮。

2.托病“從赤鬆子遊”

他看透了帝業成功之後君臣之間的“難處”,故而以“虛詭”逃脫殘酷的現實,欲以退讓來避免不斷重複的曆史悲劇。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漢初三傑之中,韓信最終被誅,而蕭何亦曾被囚,唯有張良,始終身處能進能退、有榮無辱的瀟灑狀態中,這顯然與他自動退隱的選擇大有關係。

有人說,張良此舉是在逃避人生,其實不然。從他晚年為使漢朝免於宮廷內戰,為保持社會穩定而幫助太子劉盈請出“商山四皓”的事例中即可見其是以一種更超然的方式來參與朝中大事的。這位早年在下邳向黃石公學習《太公兵法》的隱者,深深明白“達士知處陰斂翼,而岩晦亦是坦途”的道理,亦懂得“謝事當謝於正盛之時”才是“天之道”。

【談古論今】

能功成名就者肯定都是聰明人,但能激流勇退者卻不僅僅是聰明人就能做到的。因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激流勇退,放棄的隻是一些名利等身外之物,於人於己皆無損,而得到的卻是超然人品,自然之心,於人於己皆有益,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