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提起晚清重臣李鴻章,大家多會將其與“賣國賊”聯係在一起,但若靜心、客觀地想一想,處於蒼夷滿目、大廈將傾的尷尬境地,李鴻章縱有三頭六臂,又豈能獨力回天?

從某種意義上說,李鴻章就是一個介於傳統和現代之間的矛盾體,甚至是一個在夾縫中求生的人。他對大清朝可謂滿腔忠貞,因而積極推行洋務運動,以求國之富強。但他的後台,晚清政府的實力實在太差了,不足以平內患,更不可能抵禦外侮,是故為了最大限度地維護清政府,他隻能“以和為貴”,而這便直接導致了他被後世很多人所唾罵。

然而,對於李鴻章,罵者有之,讚者亦不在少數。戊戌變法倡導者之一的梁啟超就曾高度評價李鴻章:“吾……敬李之才,惜李之識,而悲李之遇也”,並稱其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甚至美國人都認為:“若以軍人而論,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作了有價值的貢獻;若以從政而論,他為中國人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

當然,時至今日,李鴻章的成敗功過依然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曆史舞台上,作為實力最強的洋務派淮係集團的首領、清政府重要的決策者和執行者之一,李鴻章絕對是叱吒風雲的第一人物,有人很形象地用八個字對其概括——“權傾一時,謗滿天下。”

那麽,李鴻章何以能夠在混亂複雜、腐敗黑暗的晚清政治舞台上權傾一時呢?這顯然與他的為人有很大關係。

【史事風雲】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春,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率太平軍擊潰清軍江南大營。四月初,湘軍主要領袖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元度、李鴻章及其兄李瀚章等集會於宿鬆,每日商談時局和應付方針。

左宗棠和胡林翼先後走了以後,又傳來蘇州失守的消息。曾國藩就估計朝廷可能派他去赴援蘇州。四月二十八日(1860年6月17日),他接到十九日(6月4日)朝廷發表他署理兩江總督,並率部赴援蘇州的諭令。就與李鴻章商議陸路分三路進兵,水路還要興練三支水師。

在運籌中,曾國藩往往舉棋不定。五月初十日(6月28日),他上午與李續宜反複討論湘軍對安慶和桐城的圍困應不應該撤,怎麽也拿不定主意。午飯以後,李鴻章來了,幾句話就剖析明白了,於是他給胡林翼寫了信,確定對於安慶和桐城的圍困,要死死地盯住,無論其他戰場如何緊張,這兩處也不能放鬆。曾國藩對李鴻章早就很賞識,自從李鴻章入幕以來,朝夕獻策,更深感他是一個思維敏捷,說理透徹,不可多得的人才。

六月二十四日(8月10日),清政府實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節製蘇皖浙贛四省軍務,成為進攻太平軍的主帥。

七月初三日(8月19日),曾國藩上奏保舉李鴻章,說他“勁氣內斂,才大心細”,可以任兩淮鹽務使實缺。但並不是派他去辦理鹽務,而是讓他去淮陽辦理水師,並擇地開辦船廠,以便用這個水師保護鹽場,免得利源落入太平軍手中。但後來由於祁門大營危機,曾國藩又奏留李鴻章留營辦事。

八月十四日(9月28日),曾國藩派李元度去徽州接辦防務。行前,曾國藩對他講,此去關係重大,務要守住該城,對他提出五戒:戒浮、戒濫、戒私、戒過謙、戒反複。沒想到剛剛十天,即二十五日(10月9日),李元度就把徽州丟掉,跑到浙江去了。九月六日(10月19日),曾國藩接到李元度的來信,還是設詞為自己開脫的。曾國藩氣壞了,認為他辜負了自己的期望,“此人不足與為善矣。”要求李鴻章再給他擬一道參劾李元度的奏折。

李元度,字次青,是曾國藩的友人。為了表示大公無私,曾國藩準備寫折子參劾他。

李鴻章認為,李元度帶去的是三千名新兵,去對付太平軍主力李侍賢一萬人的大軍,失敗是意中之事,理有可恕;過去與曾國藩又患難相共,情有可原。他勸曾國藩高抬貴手,不要入奏。曾國藩認定要秉公處理,對李鴻章的話也聽不進去了。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日內因徽州之敗,深惡次青,而又見同人多不明大義,不達事理,抑鬱不平,遂不能做一事。”在“同人”之前,原來寫的是“少荃”兩字,說明他原是要寫少荃“不明大義”的。可見對李鴻章的不滿。但這一改動又說明,不同意奏劾李元度的不止是李鴻章一個人,還有多人。

李鴻章作為洋務重臣,既明白人生大方向,也明白人生曲折,所以在獲得了成功之後,有一種稀裏糊塗的樣子,左閃右讓,退讓三分,渾身的勁兒都收起來。對李元度處理意見的分歧導致曾李之間的不睦。李鴻章離開祁門大營,去到南昌他長兄李瀚章那裏閑住。

李鴻章對曾國藩的意見不隻這一件,還有湘軍大營設於祁門的問題。祁門在群山之中,外高內低,是所謂“釜底”,為兵家所忌之地。李鴻章屢次勸說移營,曾國藩遲遲不做決定。

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二月,太平軍李秀成部進入江西撫州、建昌,省城南昌震動。三十日(1861年4月9日),太平軍李侍賢部又攻陷景德鎮,祁門處於四麵包圍。曾國藩對外聯絡不通,專函李鴻章,速催湘軍悍將鮑超進兵景德鎮。

李鴻章趁機勸曾國藩放棄祁門,另移他處,但他不是直接勸說,而是迂回。他專函胡林翼請其代勸。胡於三月十二日(4月21日)致函曾,說道:李鴻章“之議頗識時務”,左宗棠建議移駐九江也是把握了形勢,但您未必采納,如果能在湖口或東流設立大營,聯絡南北兩岸則功效必大。

後來又經曾國藩的親弟曾國荃來信相勸,曾國藩這才於三月二十六日(5月5日)離開祁門,四月初一日(5月10日),曾到達位於長江邊的東流。這裏可西溯武漢,東下安慶,聯絡諸軍十分方便。

曾國藩在北京時,就患了皮膚病,身生瘡癬。現在駐紮於東流,雖是江邊,仍然燥熱難當,痛癢不止,手不停的撓,幾乎無以存活。更兼身邊沒有李鴻章這樣的得力助手,居然感到難以做事了。清夜深思,他雖然仍不能同意李鴻章的意見,但覺得李鴻章能以個人進退來堅持自己的立場,確屬性格剛毅,難能可貴。五月十八日(6月25日),他專函李鴻章,劈頭寫道:“閣下久不來營,頗不可解。”接著剖析說,以公事論,鴻章仍是淮陽水師的長官,以私事論,鴻章離開祁門時並沒有說不再回來;最後說到自己的身體情況,“鄙人遍身熱毒,內外交病,諸事廢擱,不奏事者已五十日矣”!情詞懇切地請李鴻章速來相助。

麵對這樣真摯的邀請,又是老師困難時期,李鴻章再也無法推辭了。

六月六日(7月13日),李鴻章來到東流大營,重入曾幕。下午,他們談了很多;晚飯後,曾國藩將手上的藥洗了洗,又與李鴻章談了起來,直談到二更末。這一夜曾國藩因與李鴻章之間消除嫌隙、無話不談而興奮得不能成眠。

他們連日長談,大有“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之感。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超出一般的師生情感,可以說是無話不說的諍友。二十八日(8月4日),李鴻章來到曾國藩的後院,一邊乘涼,一邊長談,至二更三點才散。他甚至說到了曾國藩的缺點是“懦緩”,辦事總是多謀少斷,不能大刀闊斧。

有時,曾國藩不便出麵處理的事情,就讓李鴻章去處理。例如鮑超從九江率軍前來,這麽重要的事情他避而不見,讓李鴻章去接見。因為他不滿意鮑超不分輕重緩急跑到這裏來。

八月初一日(9月5日),曾國藩得知安慶攻克。初五日(9月9日),他同李鴻章一起乘船去安慶犒師。此間正值鹹豐帝駕崩消息傳來,即在安慶大營設立靈殿,安排文武官員們祭奠。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更是每天長談,他們的思想是相通的,共同憂慮著時局的安危。

十五日(9月19日),李鴻章得到元配夫人周氏去世的消息,回到江西料理喪事。直到九月二十四日(10月27日)重回安慶。此後,他們繼續關注著朝局變化。當他們得知北京發生宮廷政變的消息,鹹豐帝臨終任命的讚襄政務王大臣肅順等八人被推翻,政權由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後和恭親王掌握。他們共同感到“皇太後英明果斷,為自古帝王所僅見”,因而“相與欽悚久之”。

前後數載,進進出出,李鴻章坐幕曾府,曆練品性,靜觀時局,時有用兵,不輕易拋頭露麵,終悟出藏身玄機,使其終生受用不盡。

【人物探究】

主靜藏身,不露聲色,意適神恬,寧靜致遠,這是“藏身”的根本所在。《莊子》中指出“窮亦樂,通亦樂”。所謂“窮”是指無路可走;“通”是指發達順遂。莊子認為,凡事順應境遇,不去強求,才能過著自由安樂的生活。這是一種順應命運,隨遇而安的生活方式。無論順境或是逆境,人都應該保持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貧窮時能藏寶貴之鋒知足常樂,安貧樂道。

《菜根譚》中指出:“人生減省一分,但超脫一分。”在人生旅程中,如果什麽事都減省一些,便能超越塵世的羈絆。一旦超脫塵世,精神會更空靈。簡言之,即一個人不要太貪心。另有人說:“比如,減少交際應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口舌,可以少受責難;減少判斷,可以減輕心理負擔;減少智慧,可以保全本真;不去減省而一味增加的人,可謂作繭自縛。”李鴻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1.三分糊塗七分醒。稀裏糊塗的人,一般是成不了什麽大事的,因此心中沒有什麽譜兒,總有朝三暮四、丟三撇四的感覺。表麵上,這些人挺瀟灑,不計利害,實則是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精打細算。但話又說回來,有些“稀裏糊塗”的人,也可以成大事,一如李鴻章,他知道什麽時候必須明白,什麽時候必須糊塗,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處,故有高明之處。李鴻章作為洋務重臣,既明白人生大方向,也明白人生曲折,所以在獲得了成功之後,有一種稀裏糊塗的樣子,左閃右讓,退讓三分,渾身的勁兒都收起來。這讓左右不可思議,更不明其緣由。這是李鴻章慣用的一種隱身法,在隱身過程中得到顯身,此為計策。藏身時機未到,就要善於藏身。

2.不輕易拋頭露麵。有些人在很多場合,過於拋頭露麵,會得到什麽結果呢?自然是一個“敗”字。因為曆史事實說明,有很多人總希望自己能立即出人頭地,所以到處拋頭露麵,結果卻適得其反。李鴻章的信條是:不到萬一,不輕易拋頭露麵,因為嫉恨也能毀人。所以他在時機未到時,善於藏身。李鴻章與人為善,不爭什麽,全在一“藏”字。管住自己的身心,有一“藏”字,隻有藏得遠,才能看得清。藏鋒之機,極為重要,尖鋒需鈍,鈍能出擊不易折。

【談古論今】

人們無論做什麽事,均有不得不的傾向。其實,隻要減省某些部分,大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倘若這裏也想插一手,那裏也要兼顧,就不得不動腦筋,過度地使用智慧,容易產生奸邪欺詐。所以,隻要凡事稍微減省些,便能回複本來的人性,即藏鋒而靜,返璞歸真。而且,要做到身處順境懂藏鋒,身處逆境也懂藏鋒,這才是聰明人所應采取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