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諸多直接處理政務的大臣不同,曆史上關於張廷玉的具體事跡並不多。作為三朝元老,張廷玉居官五十年之久,恩寵始終不衰,曾先後擔任過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吏部侍郎、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雍正臨終前,特遺命張廷玉與鄂爾泰並為顧命大臣。在乾隆朝,張廷玉仍以兩朝元老的身份受到重用,及至死後,仍配享太廟。縱觀整個大清曆史,以漢人身份配享太廟者,唯獨張廷玉一人。
張廷玉的一生無疑是非常成功的,這裏且不說他對清朝政治製度的貢獻,單憑他能夠受到雄才偉略的康熙的賞識以及備受鐵腕皇帝雍正的重用這兩點,就足以看出他高人一籌的智謀。
【史事風雲】
張廷玉,生於1672年,泯於1755,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雍正初晉大學士,後兼任軍機大臣,主要從事文字工作,既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張廷玉深知“伴君如伴虎”,且自己從事的工作又極為敏感,故他“周敏勤慎”、“謹言慎行”,不涉是非、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所以尤為皇帝所倚重。雍正五年,張廷玉偶然小疾,雍正皇帝竟對近侍說道:“朕連日來臂痛,你們知道嗎?”近侍們聞言大驚,忙問聖體如何不適,誰知雍正卻說道:“大學士張廷玉患病,非朕臂病而何?”
雍正八年,皇帝賞銀20000兩,張廷玉力辭,雍正說到:“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並不準他推辭。每每雍正皇帝感到不適時,隻要是吩咐密旨,必宣張廷玉承領,事後雍正皇帝說:“彼時在朝臣中隻此一人。”
雍正十一年,張廷玉回鄉祭祖,臨行的前一天,雍正皇帝特贈予張廷玉一件玉如意,並親自表示祝願“往來事事如意。另外,雍正皇帝還賜給張廷玉一副春聯——”天恩春灝**,文治日光華。此後,張家年年用這副春聯作門聯,以表示對皇恩浩**的感戴之情。
難得的是,張廷玉雖身居高官,卻從不為子女們謀求私利。他秉承其父張英的教誨,要求子女們以“知足為誡”,其代子謙讓一事就可以讓我們看到他低調做人的那一麵。
張廷玉的長子張若靄在經過鄉試、會試之後,於雍正十一年三月參加了殿試。諸大臣閱卷後,將密封的試卷進呈雍正帝親覽定奪。雍正帝在閱至其中的本時,立即被那端正遒勁的字體所吸引。再看策內論“公忠體國”一條,有“善則相勸,過則相規,無詐無虞,必誠必信,則同官一體也,內外亦一體也”數語,更使他備感良才難得,如獲至寶。雍正帝認為此論言辭懇切,“頗得古大臣之風”,遂將此考生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後來拆開卷子,方知此人即大學士張廷玉之子張若靄。雍正帝十分欣慰的說:“大臣子弟能知忠君愛國之心,異日必能為國家抒誠宣力。大學士張廷玉立朝數十年,清忠和厚,始終不渝。張廷玉朝夕在朕左右,勤勞翊讚,時時以堯舜期朕,朕亦以皋、夔期之。張若靄秉承家教,兼之世德所鍾,故能若此。”並指出,此事“非獨家瑞,亦國之慶也”。高興之餘,還未等放榜,雍正帝就派人告知了張廷玉。
自從科舉製度興起之後,金榜題名便成了讀書應試者的奮鬥目標。按照常理,得到兒子考中一甲的喜訊,作為父親沒有不為之高興的。然而,張廷玉卻不然。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兒子還年輕又是重臣之後,一舉成名並非好事,應該讓兒子繼續努力奮進。於是,他沒有將喜訊通知家人,而是做了另一種安排。要求麵見雍正帝。獲準進殿後,他懇切地向雍正帝表示,自己身為朝廷大臣,兒子又登一甲三名,實有不妥。沒容張廷玉多講,雍正帝即說:“朕實出至公,非以大臣之子而有意甄拔。”張廷玉聽罷,再三懇辭,他說:“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為鼎甲。臣蒙恩現居官府,而犬子張若靄登一甲三名,占寒士之先,於心實有不安,倘蒙皇恩,名列二甲,已為榮幸。”按照清代的科舉製度,殿試後按三甲取士,一甲隻三人,即狀元,榜眼、探花,稱進士及第;二甲若幹人,稱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稱同進士出身。凡選中一、二、三甲者,可統稱為進士,但是一、二、三甲的待遇是不同的。一甲三人可立即授官,成為翰林院的修撰或編修,這是將來高升的重要台階;而二、三甲則需選庶吉士,數年後方能授官。也有二、三甲立即授官者,但隻是做州縣等官。張廷玉是深知一、二甲的這一差別的,但是為了給兒子留個上進的機會,他還是提出了改為二甲的要求。雍正帝以為張廷玉隻是做態的謙讓,便對他說:“伊家忠盡積德,有此佳子弟,中一鼎甲,亦人所共服,何必遜讓?”張廷玉見雍正帝沒有接受自己的意見,於是跪在皇帝麵前,再次懇求:“皇上至公,以臣子一日之長,蒙拔鼎甲。但臣家已備沐恩榮,臣願讓與天下寒士,求皇上憐臣愚忠。若君恩祖德,估庇臣子,留其福分,以為將來上進之階,更為美事。”張廷玉“陳奏之時,情詞懇至”,雍正帝“不得不勉從其請”,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不久,在張榜的同時,雍正帝為此事特頒諭旨,表彰張廷玉代子謙讓的美德,並讓普天下之士子共知之。
張若靄十分理解父親的做法,而且不負父親的厚望,在學業上不斷進取,後來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時,盡職盡責,頗有乃父之風範。
【人物探究】
可以說,張廷玉一生,在鐵腕皇帝雍正期間“最承寵眷”,雍正更是曾誇獎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顯然這些都與張廷玉的身上謹小慎微、低調至謙的操守是分不開的。
1.萬言萬當,不如一默。這是張廷玉對黃山穀所說的話,並且也是他處身立世的主導思想及為官之道。張廷玉作為皇帝身邊的“機要秘書”,深諳言多必失的道理,所以他事事小心,默默做事,絕不張揚。事情做好了,他便將功勞歸於自己的領導,事情辦砸了,他首先便將責任攬到自己身上,顯然,對於現代的領導秘書而言,這都是很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所以雍正皇帝才會稱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
2.嚴於律己,低調致歉。作為一代名臣,張廷玉極能嚴於律己,又治家有方。他代子謙讓,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但更多的應該是讓其子孫承其優點,發揚家聲。或許,正是因為張廷玉的這一次謙讓,張若靄才沒有飄飄然起來,才有了後來的聲名與地位。
其實,中今中外,很多名人正是因為在生活上的低調在事業的高標要求才贏得了世人由衷的讚歎。
【談古論今】
做人,低調一點。不要讓自己的虛榮心占主導地位,與他人攀比享受,讓欲望充斥頭腦,在無謂的地方與人爭鋒,這樣隻會讓自己在世俗的燈紅酒綠中迷失方向。但做事卻不可放低要求,馬馬虎虎。凡事都應盡自己所能將自己負責的事做到盡善盡美。以高標準要求自己。這樣才可以稱之達到了高標生存境界。做人糊塗一點,做事精明一點,是每一位智者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