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孫臏乃兵聖孫武的後人,他在東方兵學史上的地位,僅次於孫武、吳起。其所著《孫臏兵法》,堪稱古代用兵之典範,如今部分已失傳。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漢墓中,考古學家挖掘出土了《孫臏兵法》部分殘簡,現珍藏於臨沂金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內,其書共計一萬一千餘字。

孫臏師從春秋戰國曠世奇才鬼穀子,據說,孫臏在下山前,鬼穀子曾為他預測前程與命運。他讓孫臏摘一朵花來,孫臏順手將花瓶中的黃菊拿來遞給師傅。鬼穀子於是說道:“此花已被人折斷,不為完好。但黃菊耐寒,不懼風霜,沒有大礙。你雖然會遭受一時的磨難,但大難不死,他日必然功成名就。”

事情果如鬼穀子所言,孫臏下山不久,龐涓因為嫉妒孫臏的才能勝於自己,便設計加害於他,但孫臏著過人的智慧,死裏求生,逃回齊國,最終令龐涓死於萬箭之下。

【史事風雲】

戰國時期,有個避世的高人,人稱鬼穀子,他門下弟子眾多包括孫臏、龐涓、蘇秦、張儀等等。孫臏與龐涓更是其中兩位佼佼者。這師兄弟才華橫溢,尤其是那孫臏堪稱絕世奇才,他二人平日關係最為要好,結為異性兄弟,相約他日得誌,彼此絕不相忘。但孫臏不知,此時的龐涓早已對他燃起妒火,也正因如此,這對兄弟在日後竟成了死對頭。

先說龐涓,因建功心切,在鬼穀子處隻學3年,便匆匆下山。當時正值戰國中前期,轄今山西、河南、河北地域的魏國實力頗為強大,君主魏惠王正在招賢納士,龐涓聞訊去投,果然得到重用,被任命為上將軍。這龐涓畢竟是鬼穀子的高徒,他治軍有方,善於謀斷,先後出兵擊敗宋、衛兩國,當時齊國常犯魏國邊境,龐涓領兵回擊,又將齊國打敗,令齊國人自此再不敢輕易犯境。

話說這魏王也是個求才若渴的人,他聽聞龐涓的同門孫臏非常有才,就命龐涓速速將孫臏請來。這下龐涓犯了難,他在心裏嘀咕:若請不來孫臏,魏王必然要責怪;可若是真請來了,自己的位置還能保住嗎?至此,心胸狹窄的龐涓妒火燃燒的更加旺盛了。最後,龐涓索性心一橫——不如先將孫臏請來,然後再想法致之於死地,以絕後患。

於是,龐涓派人將孫臏請到魏國。魏王與孫臏一聊,便有意封他為副將,但龐涓虛意表示,孫臏新到魏國,恐人心不服,應先以貴客之禮待他,等他日立了功,自己自會將上將之位讓於孫臏,魏王亦覺有理,便答應了。接下來,龐涓把孫臏請到自己家中留住,盛情款待。

有一天,一個自稱是同鄉的人來找孫臏,給他帶來一封家信,說是他失散多年的哥哥寫的,希望孫臏能回齊國團聚。孫臏得到兄長的消息很是高興,就寫了一封回信,表示自己初到魏國,寸功未立,等報答魏王以後再去與兄長團聚。孫臏哪裏知道,這個人是龐涓派人假扮的,龐涓拿到孫臏的信,模仿筆跡又寫了一封,表示急於回到齊國與兄長團聚。龐涓將偽造信拿給魏王,聲言孫臏想背叛魏國,魏王看後將信將疑。隨後,龐涓又勸說孫臏不妨回齊國去看看,老實的孫臏如何能想得到龐涓會害自己,還以為是關心呢,於是便向魏王請辭。魏王大怒,下令治孫臏的罪。

不久,龐涓來到獄中見孫臏,說他去向魏王求情,把死罪給免了,但按國法要被處以“臏刑”,也就是把膝蓋骨割掉。孫臏受刑後成了殘廢,全仗龐涓悉心照料,他對龐涓感激不已。不久,龐涓求孫臏把祖上的兵法(即《孫子兵法》)傳授給他,孫臏想這正是報答龐涓的好機會,於是,他開始書寫默記於心的兵法。

龐涓如此陷害孫臏,有一個仆人實在看不下去,便把一切偷偷告知孫臏,孫臏頓如醍醐灌頂。不久,孫臏心生一計,開始裝瘋賣傻,龐涓不信,叫人把孫臏弄到豬圈裏,孫臏一邊口出胡言,一邊將豬食豬糞土往嘴中塞。孫臏還常爬出龐涓家,或臥在豬圈、或蜷縮在街頭。如此這般,終於瞞過龐涓,使他放鬆了看管。一天,孫臏聽說齊國使臣訪魏,就偷偷把自己的遭遇告訴齊使,齊使決定把孫臏帶回國。第二天深夜,齊使讓一個隨從換上髒衣服、臉上塗泥、披頭散發,裝扮成孫臏臥於街邊,而將孫臏藏在車裏,帶出了魏國。

孫臏回國以後,馬上受到重用,成為大將軍田忌的軍師。

公元前354年,龐涓率8萬大軍攻打趙國,趙國打不過龐涓就向齊國求救。齊王命田忌為統帥、孫臏為軍師,出兵8萬救趙。田忌打算直接到趙國與龐涓決戰,可孫臏覺得龐涓攻趙,國內肯定空虛,不如直搗魏都。田忌對孫臏一向言聽計從,於是率軍直取魏都大梁。龐涓雖知齊國出兵救趙,也沒太在意。直到魏王見齊軍滾滾而來,大驚失色,馬上派人叫龐涓回救,這時龐涓才慌了神。當他率疲憊之師往回趕的時候,遭到早已埋伏在半路上的齊軍圍殺,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之戰,此戰魏軍大敗,僅龐涓逃脫性命。

13年後,即公元前340年,龐涓率10萬大軍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王命田忌、孫臏領兵救韓。這次,孫臏仍然采用上一次的策略,沒有直接去援助韓國,而是去攻打魏國。魏王接受了上次的教訓,發現齊軍的意圖後馬上讓龐涓領兵返回,同時盡起全國之兵派太子統帥,打算圍殲齊軍。

魏國軍隊以剽悍勇猛著稱,在數量上又占絕對優勢,如果硬碰,齊軍不是對手,必須智取。很快,齊軍進入魏國境內,第一天,孫臏讓造10萬個爐灶,第二天就減為5萬,第三天又減到3萬。魏軍素來看不起齊軍,認為齊國人膽小不善戰,龐涓回撤後見齊軍爐灶一天天減少,便認為齊國逃兵一天天增多,輕敵之心驟起,他命令少數精兵隨自己日夜兼程追擊齊軍,主力隨後跟進。孫臏計算著龐涓第四天傍晚將到地勢險要的馬陵,就在這裏設下埋伏,並讓人刮下路邊一棵大樹的樹皮,寫上“龐涓死於此樹下”,又命士兵“見火光就放箭”。黃昏時分,龐涓果然領兵到此,山路難行,軍隊放慢了腳步。龐涓依稀看見路旁一棵大樹露出一片白,上麵還有字,就讓士兵舉火把照亮,看到字,龐涓心知中計,可為時已晚。齊軍將士見有火光,萬箭齊發,龐涓中箭,他自知鬥不過孫臏,遂拔劍自殺。

【人物探究】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古往今來多少胸懷大誌者,就因不識時務而折戟沉沙。而孫臏絕對懂得審時度勢,順勢而變。

1.識時務。當年孫臏受龐涓迫害,陷於魏國,若是一般莽夫,必定去找龐涓拚命。但孫臏沒有與龐涓爭一時之長短,為自己雪恥。因為他知道,在魏國,龐涓勢大,自己的爭鬥、抵抗非但無濟於事,還會惹來殺身之禍,於是他決定忍了下來,忍人所不忍。

2.自辱裝瘋。裝瘋賣傻是很多智者所采用的生存手段,孫臏也不例外。他在即將交出兵法時,僥幸得知龐涓的詭計,於是索性裝瘋賣傻,自辱於龐涓麵前,使其放鬆戒備,掉以輕心,終得逃命之機。到了齊國後,才恢複本色大展才華,令蛇蠍心腸的龐涓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孫臏的隱忍之術著實令人歎服。

孫臏的故事很好地像我們詮釋了一個道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然,這並不是要我們對仇怨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所謂“君子”,必是道德高尚之人,又怎會抓住一點小小的仇隙,懷恨十年呢?這點事別說是君子,就是一般人也早就淡忘了。我們從孫臏的故事中應該學到的是:分清是非曲直,分清利弊關係,時不利我,便藏鋒守拙、韜光養晦,以求後報。待時機成熟之時,再以直報怨,給予那些惡人應有的懲罰。但,還是不要太過分為好。

【談古論今】

其實,這世間之事是複雜多變的,感情常常左右人們的理智,使人們對複雜多變的形勢做出錯誤的分析和判斷。因此,一個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所以在做選擇時,要理智分析。正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