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手下的大將王翦是一個戰功赫赫的人才,始皇十一年,王翦帶兵攻打趙國的閼與,不僅攻陷,還一口氣拿下了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王翦領兵攻打趙國,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攻戰了趙國,逼迫趙王投降,趙國變成了秦國的一個郡。第二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始皇,暴怒的始皇派王翦攻打燕國,王翦順利地平定了燕國都城薊勝利而回,燕王喜被迫逃往遼東。
王翦一生征戰,因殺戮過重,在現代的一些玄幻小說中,甚至將其喻為鬼王。他始終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一生都功名顯赫。不知情者或許要問,秦始皇疑心、殺心那麽重,王翦這樣手握重兵的大將何以安然無恙呢?這當然有他的獨到之處。
【史事風雲】
史料記載,一次,王翦率領60萬大軍去攻打楚國,秦始皇親自到灞上相送,他斟了滿滿一杯酒給王翦,說:“老將軍請滿飲此杯,祝早日平定楚國,到時朕親自給將軍接風洗塵。”
王翦謝過始皇,將酒一飲而盡,說:“陛下,戰場之上,刀劍無情,老臣臨行前有一個請求,不知當說不當說?”
秦始皇說:“老將軍但說無妨。”
王翦就向秦始皇請求賞賜良田宅園,始皇笑道:“老將軍是怕窮啊?寡人做君王,還擔心沒有你的榮華富貴?”
王翦說:“做大王的將軍,能人太多了,有功最終也得不到封侯,所以大王今天特別賞賜我臨別酒飯,我也要趁此機會請求大王的恩賜,這樣我的後代子孫就不愁沒有家業了。”
秦始皇聽了哈哈大笑。
王翦到了潼關,又派使者回朝請求良田賞賜,一連五次。秦始皇身邊的人都擔心他會發怒,但是秦始皇神色未變,反而看上去有些喜色。
王翦的心腹對他說:“將軍這樣做會不會太過分了?哪有這樣朝君主要田要地的?難道不怕皇帝怪罪嗎?”
王翦說:“不,皇上為人狡詐,不輕信別人。現在他把全國的軍隊都交到了我手上,心裏一定有所顧忌。我多請求田產作為子孫的基業,讓他以為我是個貪圖錢財的人,而不是貪圖王位權勢,那他就不會對我有所猜忌了。”
王翦識人精到,而做人的策略更是圓融柔婉,能在猜忌心很重的秦始皇手下得到重用數十年,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史事今說】
始皇好殺伐,心思多猜忌,治世用重典。能在他手下善始善終的人可謂乏陳可數,但王翦做到了,毫無疑問,而他所采用的正是韜晦之法,用的是柔忍的做人策略,從而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這是明哲保身之道,也是柔忍處世之法。
1.深知人心。在秦始皇這樣的人手下做事,如果不對他的心思揣摩的十之八九,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身首異處。王翦對於秦始皇的為人、脾氣秉性算是足夠了解的了——“皇上為人狡詐,不輕信別人。現在他把全國的軍隊都交到了我手上,心裏一定有所顧忌。我多請求田產作為子孫的基業,讓他以為我是個貪圖錢財的人,而不是貪圖王位權勢,那他就不會對我有所猜忌了。”
試想,倘若福禍的初始可以被覺察到,那麽我們就可以提前預防,並在危險沒有形成的時候就避開它。但這絕對是需要大智慧的。通常人們都是在危險萌芽的時候茫然不知,而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束手無措。若是能像王建一樣掌握柔與忍的做人哲學,在平時就能夠謹慎處事,小心做人,敏感地覺察到事物的變化,那就可以把災禍化於無形了。
2.自毀形象。自古以來,為人臣子的對於君王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了是殺敵防身的利器,用得不好了就是奪權篡位的逆賊。所以當君主的對於戰功、軍權過大的臣子都免不了猜忌,有時候也難免要殺死有功之臣以防他謀位篡權。
是故,那些名聲大、功勳高的重臣大多如履薄冰,一不留心便會惹來殺身之禍。王翦雖為武將,但亦深知此理,所以故意展示給嬴政他“貪圖錢財”的一麵,借以消除皇帝對於自己的戒心,求得後半生的平安。王翦此舉不可不謂之高明之至。
【談古論今】
伴君如伴虎,從古至今大抵如此。對於現代職場人而言,如何把握上司的心思,如何讓上司安心的重用你,這是不得不學的功課。當然,或許我們沒有必要像王翦一樣自毀形象,但慎獨慎微、鋒芒內斂還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