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中國曆史上的地位以及對於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顯然已無需多言。在此,我們且來談談他從政為官的思想。
孔子一生向往的都是做個“君子”,從內心裏鄙視小人,所以,他在從政為官方麵一向主張“仁治”,希望為官、當權者能夠內外兼修,提高自身的修養,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於是他說:“沒有修養好就讓人去做官,是‘賊夫人之子’”。所以他主張——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意思是說:作為大臣,必須要以正道來輔佐君主,如果行不通,那就別在做這個大臣了。而孔子的一段為官經曆,也正驗證了他自己的主張。
【史事風雲】
魯定公九年,魯國國君定公終於讓年已51歲的孔子任中都之宰。這是孔子有生以來第一次擔任公職。他在崗位上勤勤懇懇,認真履行職責,體察民情,以德施治又刑罰得當,到職一年就顯示出了他非凡的治政能力,成績的卓著,引得四方官吏都趕來學習仿效。就這樣,孔子以自己的才能和治績,不久便由中都宰升任司空。司空是管理工程建設的長官。後來又由司空升為主管司法工作的司寇。在這個崗位上,孔子比以前更盡心盡職。也是在這個崗位上,孔子開始名震各國,其間,在魯齊兩國的峽穀會盟過程中,孔子不辱使命,嚴正地維護了魯國的聲譽和利益,贏得了舉國上下的一致稱讚。
夾穀之會過後不久,孔子以司寇之職而攝行相事,即代替魯國執政之卿,管理魯國最高的行政事務。這是因魯定公在夾穀會盟之後對孔子更加信任,對其才華也更加賞識的緣故。
大權在握的孔子,躊躇滿誌,準備著手改變魯國國君虛位,三桓擅權,而三桓又受其家臣控製的政治格局,重建君臣有道的政治秩序。他向魯定公進言:“依照周禮,大臣不該擁有私人的軍隊,大夫不該擁有百雉之城。”這是針對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而言的,因為他們分別占據著城(今山東寧陽縣境)、城(今山東東平縣境)和費城,孔子的這番話,對魯定公很有利,他表示讚同。
於是,孔子派出學生中最有軍事才幹的子路到季孫氏家當總管,開始有步驟地實施史稱“墮三都”的大事。這一年是公元前498年。
雖然,由於各方麵的阻力,這個行動沒能完全實現預定的目標,可是,孔子畢竟在重建傳統的政治秩序方麵取得了一些勝利。麵對著外交和內政上的成績,孔子從不沾沾自喜,很注意自己的道德修養。平時在鄉裏人麵前,他仍保持著謙虛淳樸而不誇誇其談的一貫作風;在朝廷中議事時,則滔滔不絕,但又很慎重;對待上級,持公正不阿的態度;對待下級,則和悅近人。在孔子的理想一步一步地變成現實的情況下,內中隱伏的矛盾和危機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逼來。
在“墮三都”之後不久,季桓子就不信任子路了。子路原是孔子派往季孫氏家當總管的,是“墮三都”的主要指揮者之一。當時季桓子接受子路,是想利用孔子來翦除公山不狃這股異己勢力。因此,一旦公山不狃被擊潰,再經公斂處父的話的點醒,季桓子就不能不對子路深懷疑忌了。因此,孔子的一名學生公伯寮在季桓子麵前講了子路的很多壞話,季桓子都聽信了。有個叫子服景伯的人將這一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淡淡一笑,坦然地說:“我的理想如果能實現,那是命該如此;如果不能實現,那也是命該如此。公伯寮怎能改變命該如此的事情呢?”這說明,孔子從季桓子不信任子路這件事預感到自己的政治生涯可能要發生逆轉,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許是命中注定不能在魯國實現了。
失望的陰影越來越占據著孔子的心:魯定公和季桓子迷戀於聲色犬馬之間,怠於政事。這和齊國的陰謀有關。齊國統治者眼看孔子參與魯國政事後,魯國不斷走向清平、穩定和強大,更加擔心起來。這時,有人向齊景公金燕:“孔子主政,魯國必會強大到稱霸諸侯的地步。要是魯國稱霸了,我們與魯國相鄰,必然會最先受到吞並,不如先設法破壞他們的圖強措施,以阻止他們的發展。”於是齊景公在國內挑選了80個漂亮的能歌善舞的少女。讓她們穿上華麗的衣裳,並配上30輛華麗耀跟的馬車,每輛車由四匹披掛五彩繽紛的駿馬拉著,一起送給魯國。這些美女和馬車暫時停留在曲阜南門外,許多人都跑去圍觀,轟動一時。季桓子喬裝前去偷看了三回,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愛看。在季桓子的慫恿下,魯定公借巡視為名,也整天泡在南門外,沉醉在那些歌舞裏,從此也不理朝政了,並對孔子疏遠,不再樂於接受孔子的勸諫了。
子路忍不住氣,說:“老師,我們可以離開了!”孔子說:“再看看吧,魯國不久就要春祭天地了,如果魯定公遵守禮法,能把典禮後祭肉分送給大夫,就表明仍有可為,那麽我們還可以暫時留下。”
可是,祭天過後,祭肉並沒有送給孔子和各大夫。終於,孔子眼看魯君已無道絕望了,他懷著沉重的心情辭去了職務,率領著一批弟子離開了魯國的國都,另覓實現其理想的國度。
【人物探究】
孔子這一段事君離君的經曆,清楚地告訴我們,應該如何按照“以道為政,不可則止”。
1.堅守原則。孔子的為臣之道,也是關於下級如何處理與上級之間的關係時的一個原則問題。正所謂“你有千條妙計,我有一定之規。”做下屬理應忠誠,但絕不能愚忠,如果不管對錯,凡事都聽命於上位者,那麽倘若他下的命令背離正道,又該如何處理?
毫無疑問,一個組織的力量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上下級之間和諧的關係。作為下屬,有責任、有義務來建立和維持這種和諧關係。但是為做到“死守善道”走向“活守善道”開辟了很大的可能性。在碰到一個冥頑不化、剛愎自用的上司的時候,無法依照自己的原則施展才幹,或者被威逼做一些違背道義的事情,那麽,必須堅守原則,絕不能委曲求全。
2.不可則止。“不可則止”不是一個缺乏毅力、缺乏自信者的逃跑借口。如果我們能客觀地、曆史地來總結古代思想,應該說“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一思想,既體現了孔子重道義、輕功利的做人謀事的有原則,同時也反映了孔子高瞻遠矚地把握時代特征、機動靈活地處事為臣的氣魄和能力。孔子的事君之道,與腐儒的“愚忠”和“有奶便是娘”的以利事君,真是大相徑庭。
不過,孔子的弟子在權勢壓力之下,就未必能將原則堅守得那樣好了,其結果是落下個“為虎作倀”的汙名。例如——季氏富於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冉求理應規勸季氏不要做大逆不道之事,倘若季氏一意孤行,就該辭官而去。但是,冉求反而被季氏的權勢所誤導,幫著他為禍於民。所以孔子不承認有這個徒弟,因為他忘記了“以道事君”的原則,那麽隨之而來的就是罪過和恥辱。
【談古論今】
如今,社會上一直提倡“忠於自己的公司”,這話固然沒錯,作為一名企業職員,對於公司的忠誠絕對應該放在不二之位。但是,“忠誠”也要以“值得”為前提,倘若你所在的公司隻是求利,不求發展,又或從事一些不法勾當,那麽你完全沒有必要死守愚忠,與其一起沉淪先去。莫不如另謀高就,尋求更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