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曆史上,範仲淹可以說是一位聖賢級別的人物,宋代很多大家均對他推崇備至:

歐陽修評範仲淹:“少有大節,於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誌於天下。”

蘇軾評範仲淹:“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蘇大學士自八歲起便將範仲淹視為學習的標杆,直至五十餘歲崇拜之情依然不減。他一生交友無數,卻將沒有結識範仲淹引為平生恨。

王安石評範仲淹:“嗚呼我公,一世之師,由初迄終,名節無疵……碩人今亡,邦國之憂。”

範仲淹一生中,曾任過地方長官和邊防將領,也曾受到過朝廷的重用任參知政事等職。他無論在中央還是在地方,都以天下為己任。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言壯語來鞭策自己,“出將則安邊卻敵,入相則尊主庇民”(見鄭元《文正書院記》),時刻關心國家大事和百姓疾苦。可以說,範仲淹無疑是為官者的楷模。

【史事風雲】

有一年,全國發生了嚴重的蝗蟲和幹旱災害,江南、淮南、京東等地的情況最嚴重。範仲淹對此非常著急,便上書請求皇帝派遣使臣到各地去巡視,皇帝沒有答複。於是他又單獨求見皇帝說:“如果皇宮中半天沒有東西吃,將會怎麽樣呢?”這句話引起了皇帝的重視,於是就任命範仲淹去安撫江南、淮南等地。範仲淹每到一地,就立即打開官倉救濟災民,還蠲免了廬、舒二州的折役茶(向國家繳納一定數量的茶葉)和江東路的丁口鹽錢(按丁口繳納的鹽稅錢),並歸納了能救治當時社會弊病的十項措施上呈皇帝。

明道三年(公元1033年),宋仁宗命範仲淹出任蘇州知州。範仲淹到蘇州後,正遇上蘇州漲大水,農田被淹,無法耕種,他立即領導疏通五河,準備將太湖水引出灌注入海。但是,當他招募許多民夫開始動工還未完工時,又被調任到明州。蘇州轉運使得知情況後,便奏請宋仁宗,請求留下範仲淹來完成這一工程,得到了宋仁宗的同意。完工後不久,範仲淹就被召回朝廷,提升他為吏部員外郎、權知開封府。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發兵入侵宋朝邊境。朝廷任命範仲淹為天章閣待製,擔任永興軍知軍,又改任陝西都轉運使。隨後又被提升為龍圖閣直學士,充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使夏竦的副手。當時,延州(今陝西延安)周圍有許多寨子被西夏軍攻破,範仲淹主動請求前往禦敵。於是宋仁宗任命他為戶部郎中兼延州知州。以前詔書上有分派邊兵的規定:邊境軍隊,總管統領1萬人,鈐轄統領5千人,都監統領3千人。每當遇到敵人來犯要進行抗禦時,就由官職卑微的首先出戰。範仲淹了解到這種情況說:“不選擇將領,而以官職高低來決定出戰先後,這是自取失敗的辦法!”於是他大規模檢閱延州軍隊,共得1萬8千人;他將這1萬8千人分為六部,每位將軍各領3千人,分部進行教習訓練。遇敵人來犯,則看敵方人數多少,派各部輪換出戰抵禦。經過範仲淹對軍隊的整頓,大大提高了戰鬥力,打了許多勝仗。

範仲淹治軍,號令嚴明,愛護士兵,常將朝廷賞賜給他的黃金全部分送給戍邊守關的將領。而且,對歸順的羌人推心置腹,誠意接納,發展邊境生產和貿易,因而博得邊民對他的愛戴,稱他為“龍圖老子”。西夏軍隊因吃了許多敗仗也不敢輕易侵犯他所管轄的邊境。直到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李元昊不得已與宋朝講和,宋仁宗才又召回範仲淹,任命他為參知政事。

範仲淹任參知政事時,向宋仁宗提出了厚農桑、減徭役、修武備、擇長官等十項改革方案,當時宋仁宗一心想治理出一個太平盛世,全部采納了範仲淹的意見。可惜這些意見因保守派的反對而未能得以貫徹實施,然而對以後的改革變法卻有一定影響。

範仲淹一生食無重肉,生活儉樸,以治理好國家大事為自己終身的職責,憂天下之憂,所以深受當時的百姓和後人的敬重。

【人物探究】

史料記載,範仲淹去世後,滿朝上下一片哀痛,甚至連西夏甘、涼等地的少數民族居民也自發地為其舉哀戒齋。但凡範仲淹曾為官之處,百姓紛紛為其建立祠堂,舉族哀悼。範仲淹的行動和思想,時至今日依然備受世人敬仰。

1.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之氣味。像範仲淹一樣的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受儒、道想想影響極大,故他們追求在權勢頭上保持幾分山林雅趣,這樣不但能夠緩和過分熱衷名利的緊張,體會到山林雅趣的真諦,又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感受到百姓生活的疾苦,時刻提醒自己秉持住為官者應有的高風亮節。

2.處林泉之下,須要懷廊廟之經綸。不過,無論你內心如何淡泊名利,但對於國家大事時不能不問的。範仲淹認為,一個人盡管可以過著閑雲野鶴般的自由生活,但絕不能將置國家於不顧。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範仲淹而言,心懷社稷就是一種責任,即便不在其位,亦應該心係朝堂,而不應該將自己封閉於社會之外。

其實,如今很多為官者正是因為缺乏範仲淹的這種氣度與修養,才自毀前程,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與警醒。

【談古論今】

先天下之憂而憂!範仲淹的憂患意識並不是杞人憂天,亦非悲觀絕望,而是一種居安思危,誌存高遠,積極進取的哲學智慧。倘若世人都能已天下為己任,那麽,又何愁國不強盛、民不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