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見一些油腔滑調的人,他們懂得“到什麽山上唱什麽歌”,人們對於這類人,既是羨慕又有些反感。羨慕的是他們的口才,能夠在各種人麵前遊刃有餘,反感的則是他們的油滑。那麽,要如何來看待具有這種性格的人呢?在現實生活中,倘若我們遇到一些左右為難的事情,是不是也應該讓自己變得油滑一些,以適應社會呢?

對此,早在二百多年前,清朝大才子紀曉嵐,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很好的詮釋。紀大學士認為,做人要“處事圓滑、內心中正、不同流合汙而為人謙和。”他的意思是說,為人處世,應依據具體情況,適度掌握尺寸,該方則方,該圓則圓,但內心一定要誠實忠厚。這樣,不但不會被別人反感,反而會得到他們的尊重。

事實確實如此,紀曉嵐身處清朝盛衰交替的過渡時期,憑借著天資聰慧,在黑暗、複雜的封建官場中遊刃有餘。因為他懂得隨機應變,深諳方圓相之道,所以上得君寵,下得民心,生前死後,殊榮不減。

他的成功,就在於能夠將“方圓”巧妙地結合起來,從而使其生活與事業、為學與為官等看似對立的事物形成了有機的統一。

【史事風雲】

清中期著名才子紀曉嵐很善於駕馭言語,他留下了許多巧妙詼諧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乾隆皇帝和紀曉嵐泛舟湖上賞風景,突然想開個玩笑以考驗紀曉嵐的辯才,便問紀曉嵐:“紀愛卿,‘忠孝’二字當作何解釋?”

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

乾隆笑眯眯地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

紀曉嵐愣了一下,隻好說:“臣領旨。”

乾隆看著他迷茫的樣子,更高興了,說:“那你打算怎麽個死法?”

紀曉嵐想了想,說:“跳河。”

“好吧!”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真的去自殺,於是靜觀其變。隻見紀曉嵐走到船頭,作勢欲跳,忽然又停了下來,向湖中拜了幾拜,然後又像是在和什麽人講話的樣子,神情漸漸氣憤,又過了一會兒就走回到乾隆身邊。

乾隆笑問道:“紀愛卿何以未死?”

紀曉嵐坦然道:“臣剛才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

“哦?”乾隆來了興致,“此話怎講?”

“我站在船頭正準備往下跳的時候,忽然看到屈原從水中出現,他站在水麵上對我說:‘曉嵐,你此舉大錯矣!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麽要死呢?你應該回去先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他若真是與當年的楚王一樣昏庸,你再死也不遲啊。’我非常生氣,當即回複他說:‘我主當然不是昏君,所以我今天也不會跳下去陪你。’”

乾隆聽後,放聲大笑,連連稱讚道:“好一個如簧之舌,真不愧為當今的雄辯之才也。”

還有一次,乾隆宴請大臣。大臣們吃得很開心,飲得也很暢快。乾隆又詩興大發,他出了一個上聯:“玉帝行兵,風刀雨箭雲旗雷鼓天為陣。”

乾隆皇帝要求百官對下聯,竟然沒人能對得上。乾隆皇帝這下更來興致了,他想顯示他本人的才華,便點名要紀曉嵐答對,想出一下這位大才子的醜。不料,紀曉嵐卻把下聯對上來了:“龍王設宴,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當盤。”話音剛落,群臣讚歎。

乾隆皇帝聽後,卻不高興了。他麵有怒色,半日沉吟不語。紀曉嵐明白是自己得罪了皇上,便接著說:“聖上為天子,所以風、雨、雲、雷都歸您調遣,威震天下;小臣酒囊飯袋,所以希望連日、月、山、海都能在酒席之中。可見,聖上是好大神威,而小臣我隻不過是好大肚皮而已。”乾隆一聽,立即笑逐顏開,連忙表揚紀曉嵐,說:“飯量雖好,但若無胸藏萬卷之書,又哪有這麽大的肚皮。”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對前代留下的一些遺留問題進行了解決,還準備破格提拔幾位曾為父王做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的官員。但這破格提拔的事在清朝曆代尚無先例,群臣反應不一。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老臣承蒙先帝器重,做官已數十年了。從政,從未有人敢以重金賄賂我;為了撰文著述,我也不收厚禮,這是什麽原因呢?這是因為我不謀私、不貪財。但是有一樣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時,對於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一席話後感到莫名其妙,進而想一想,才點頭稱許,於是下決心破格提拔這批官員。

【人物探究】

對於生活中遇到的難題,如果不能正麵反擊,那麽不防采用迂回婉轉的策略,避開對手的優勢,盡量維持自己的原則,攻其不備,巧妙獲勝。

第一件事中,乾隆以紀曉嵐解釋的“忠孝”之道為難他,命他去死,紀曉嵐進也不是退也不是,隻有迂回出擊,才主動創造了契機,改變不利的局麵。

第二件事中,乾隆出的上聯是為了顯示一代帝王的豪邁氣概,不料紀曉嵐下聯一出,十分工整,顯不出乾隆的才氣。乾隆自然不快。幸好,紀曉嵐及時發現並為自己開脫,有意抬高乾隆,貶低自己。自然,君臣一唱一和,大家都高興。

第三件事,紀曉嵐則是用的模糊之法,提出自己讚成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的建議。紀昀的這番話聽起來言不及義,但細究起來裏麵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何以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的禮金概不拒絕呢?為祖宗推恩無所顧忌之故也。您嘉慶皇帝破格提拔曾為先帝做過突出貢獻的官員,本來也是為祖宗推恩,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麽顧忌的呢?這不正和我紀昀為別人點主、作銘不推卻饋贈,好讓死者的後人為死者盡孝的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聰慧,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紀昀為何如此含含糊糊呢?他主要是出於兩種考慮:

1.雖然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沒明說,此意見倘若被采納,是成是敗,名義上自己都沒有介入,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

2.嘉慶皇帝秉性聰明,而且有好自做主張的特性。不說吧,自己的意見皇上不清楚,而且皇上會不高興;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不自量力的忌諱,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好自做主張的秉性。紀昀此舉,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顯然,正是由於紀曉嵐的巧舌如簧,巧妙迂回,才使自己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禍事”,並一生無憂,名垂青史。

【談古論今】

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是離不開上司的栽培和提攜的。要想與上司相處得融洽,首要一點就是不能碰觸上司的忌諱,並適合時宜地維護上司的權威。紀曉嵐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好,他深知乾隆“愛顯擺”、好大喜功的個性,所以言行總是謹慎小心,不去觸乾隆的黴頭,盡量捧著乾隆去說,是故雖在喜怒無常的乾隆手下多年,倒也一直相安無事。我們不妨學學紀大才子,平時多去揣摩上司內心深處的需求。須知,隻有體察到上司的行事意圖,我們才能成為其得力助手,而不會因不慎的言辭使自己的事業橫生枝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