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做任何事都要留餘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即使是造物主也不會嫉妒我,神鬼也不會傷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盡善盡美,一切功勞都希望登峰造極,即使不為此而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致外患。
商鞅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正式提出改革的人。與絕大多數改革家一樣,他改革的目的是好的,而且結果也不錯——秦國確實在他的治理下逐漸強大起來。但是,他過於心急,做法又未免有些刻薄,因而在大張旗鼓地運作一段時間以後,便引起了下至百姓、上至君臣的不滿,不但新法未能繼續推行,自己也走上了奈何橋。
【史事風雲】
商鞅是戰國時期的衛國人,姓公孫,所以也叫衛鞅或公孫鞅。他原本在魏國宰相公叔座手下任中庶子,幫助公叔座掌管公族事務。
公叔座很欣賞商鞅的才華,曾建議魏惠王用商鞅為相,但魏惠王瞧不起商鞅,便沒有答應;公叔座死前又向魏王建議,魏王仍沒有起用商鞅。
公叔座死後,失去了靠山的商鞅便投奔到了秦國。通過寵臣景監的薦舉,秦孝公多次同商鞅長談,發現商鞅是個難得的治國奇才,便“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秦孝公之所以看重商鞅,是因為當時新興地主階級認為封建生產關係已經登上政治舞台,社會正處於新興的封建製取代奴隸製的大變革時期,商鞅變法正好適應了社會變革的需要。同時秦孝公也是一位奮發有為的君主,商鞅提出的一整套富國強兵的辦法,也正好符合他的願望。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除井田製,從法律上確認封建土地所有製,“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商鞅特別重視農業生產,鼓勵墾荒以擴大耕地麵積;建立按農、按戰功授予官爵的新體製,以確立封建等級製度;廢除奴隸製的分封製,普遍實行法治,主張刑無等級。
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都是促使社會發展的進步措施,當然會受到許多守舊“巨室”的反對。變法之初,專程趕到國都來“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甚至太子還帶頭犯法。為了使變法順利實施,商鞅毫不留情,“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結果,新法實行十年,秦國便國富兵強,鄉邑大治。最後,秦孝公成為戰國霸主。
然而,正當商鞅在秦國功勳卓著的時候,他的心情卻反而感到孤寂和迷惘,為什麽會這樣呢?他自己也弄不懂。於是,商鞅便去請教一個名叫趙良的隱士。他對趙良說,秦國原本和戎狄相似,我通過移風易俗加以改除,讓人們父子有序,男女有別。這鹹陽都城,也由我一手建造,如今冀闕高聳,宮室成區。我的功勞能不能趕上從前的百裏奚呢?百裏奚是秦穆公時的名臣,現在商鞅和百裏奚比,當然頗有一點委屈的情緒。誰知趙良卻直率地說:“百裏奚一得到信任,就勸秦穆公請蹇叔出來做國相,自己甘當副手;你卻大權獨攬,從來沒有推薦過賢人。百裏奚在位六七年,三次平定了晉國的內亂,又幫他們立了新君,天下人無不折服,老百姓安居樂業;而你呢,國人犯了輕罪,反而要用重罰,簡直把人民當成了奴隸。百裏奚出門從不乘車,熱天連個傘蓋也不打,很隨便地和大家交談,根本不要大隊警衛保護;而你每次出外都是車馬幾十輛,衛兵一大群,前呼後擁,老百姓嚇得唯恐躲閃不及。你的身邊還得跟著無數的貼身保鏢,沒有這些,你敢挪動半步嗎?百裏奚死後,全國百姓無不落淚,就好像死了親生父親一樣,小孩子不再歌唱,舂米的也不再喊著號子幹活,這是人們自覺自願地敬重他;你卻一味殺罰,就連太子的老師都被你割了鼻子。一旦主公去世,我擔心有不少人要起來收拾你,你還指望做秦國的第二個百裏奚,豈非可笑?為你著想,不如及早交出商、於之地,退隱山野,說不定還能終老林泉。不然的話,你的敗亡將指日可待。”
果不其然,秦孝公死後,太子繼位,是為秦惠王,公子虔等人立即誣告“商君欲反”,並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走投無路,最後隻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秦發兵攻打,商鞅被殺於澠池。秦惠王連死後的商鞅也不放過,除了把商鞅五馬分屍外,還誅滅其整個家族。
【史事今說】
商鞅變法前期之所以能夠成功,主要是他能夠抑製上層保守派的反抗,例如刑及太子的老師。試想,太子犯法尚且不容寬恕,老百姓當然隻有遵照執行了。但這同時,也就給商鞅埋下了致命的敗因。“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恨者。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一旦有機可乘,上層保守派肯定會合而攻之。
商鞅本意也許是想從嚴治國,但做法未免太過苛刻了一些,我們且看看他頒布的幾條主要國政:
1.定都鹹陽,建縣開荒兵役賞罰等
2.連坐,一人犯罪,五家為保,十家連坐,也就是說一個人犯罪,其他九家都得檢舉,不檢舉的話,十家一同連坐,一同腰斬;告發者升爵一級。
3.除外住店等都要文書,否則不準收留。
事實上,這些國政除第一條外,其餘兩條均屬暴政範疇,雖不論官民一視同仁,但確實過分了一些。
對於這些新政,老百姓自然眾口不一,商鞅將議論新政者一一法辦。在他看來:說好的就是奉承,該殺;說壞的就是在擾事,更該殺。商鞅還經常親自查看囚犯,曾在一天之內連殺700餘人。於是,他成了全民公敵。商鞅被處以極刑時,滿朝文武無一為其求情,百姓爭食其肉。
毫無疑問,商鞅對於秦國的發展壯大,有著莫大功勞,然而,卻令全國上下對他恨之入骨,他的一生是不是該給我們一點警醒呢?
【談古論今】
事事留有餘地,從多方麵考慮事物發展的大勢,無論為文還是從政經商都有大益。俗話說,做日短,看日長。要考慮到將來的前程,設身處地地想,人生的福分就像銀行裏的存款,不能一下子就透支,應當好好珍惜,精打細算,方能細水長流。不因一時貪心毀壞將來的名聲,抱著平常心,乃是得樂的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