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姬虞姬可奈何!——伴隨著一聲悲徹天地的呐喊,英雄一世的楚霸王項羽為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不完美的句號。
他豪氣蓋世,屢戰屢勝,卻在這一敗之下,魂斷烏江。
他勇冠三軍,無人可擋,最終卻敗在了自己手中。
他生前死後,褒貶不一,然而,縱有易安居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讚歎,又豈能掩蓋他的敗筆,彌補他難以瞑目的遺憾!
他身死之時,仍怨天尤人地呼喊著:天亡我也!可見,他依然未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那麽,他的凋落就是必然的!
【史事風雲】
秦朝末年,群雄逐鹿。 先入函穀關,想據守關中稱王,項羽破關而入,引兵西進鹹陽以後,殺秦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當時韓生勸諫項羽:“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而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遂烹殺諫者,放棄了建都關中形勝之地的良好決策。這已然為日後之敗埋下了伏筆。
隨後,項羽與劉邦在鴻門(今陝西省臨潼縣東)相會,揭開了曆史上著名的“ ”的序幕。在刀光劍影、殺氣騰騰的“ ”上,胸懷韜略的範增定下暗殺之計,要把項羽的敵手劉邦做掉,以絕後患。在舉杯祝酒聲中,範增多次向項羽遞眼色,並接連三次舉起他佩帶的玉佩,暗示項羽,要項羽下決心趁此機會殺掉劉邦。可是項羽講義氣,不忍心下毒手。此刻範增非常著急,連忙抽身離席把項羽的堂弟項莊找來,麵授機宜,要他到宴會上去敬酒,以舞劍助樂為名,趁機刺殺劉邦。由於項羽的叔父項伯和劉邦部下的猛將樊噲的阻攔、救護,劉邦才得以脫身逃走,保全性命。“鴻門宴”暗殺之計未能成功,範增勃然大怒,撥出所佩寶劍,劈碎劉邦贈給他的一雙玉鬥(玉製的酒器),明斥項莊、暗罵項羽:“ 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公元前204年初,楚軍數次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欲同意,範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於是項羽與範增急攻滎陽。劉邦手下謀士陳平施離間計,令項羽以為範增勾結漢軍,從而削其兵權,範增大怒而告老回鄉,項羽同意了。範增:“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未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就因背疽發作而死在路上。一命嗚呼。
範增死後兩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韓信、彭信的聯軍擊敗。項羽兵敗垓下,領800餘騎趁夜突圍南逃,至烏江邊僅剩28騎。烏江亭長勸項羽,可過江東,再圖大業。項羽卻執意不肯,說道:“且不說我當初帶著8000子弟兵起事渡江,今日無一生還。即便江東父老憐憫我,願意擁我為王,我又有何麵目見他們?縱然他們不說,難道我自己心裏就不愧疚嗎?”遂拔劍自刎。
【人物探究】
項羽與項梁一起擁兵反秦,睥睨天下諸侯,三年滅秦,稱霸五年,然而由於其剛愎自用、我行我素,有勇無謀,隻想以武力平天下,最終兵敗垓下。他作為滅秦主力軍的領袖,如此下場,未免讓人感到惋惜。
項羽的無謀之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政治方麵。項羽的政治能力著實令人不敢抬舉,他在政治上的失誤有很多。
其一,分封諸侯。巨鹿之戰後,項羽在各路諸侯中擁有絕對勢力和聲望,此時,他若將各路諸侯召集起來,統一編製,去其烏合之眾,選其精銳,組建一支中央政府軍,統領四方。給予各路義軍將領高官厚祿,免其兵權,挑選文官、人才治理國家,休養生息、發展生產,那麽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大漢王朝了。悲劇的是,項羽竟然走回了秦前的老路,使天下重歸諸侯割據的老局麵,這無疑為日後的戰亂埋下了導火索,也是天下百姓所不願看到的。
其二,放走劉邦。當時,劉邦可以說是項羽最大的威脅與對手。倘若他能借“鴻門宴”之機除掉劉邦,再將各路諸侯逐一收編、消滅,那麽即便麻煩一點,即便戰火重燃,項羽還是有很大勝券的。
其三,截殺義帝。項羽殺楚懷王之舉,令大多數義軍不恥,而劉邦卻假仁假義地為楚懷王發喪,因而得到了大多數諸侯的支持。於是,數十萬大軍趁項羽征戰之時,一舉奪下他的“根據地”彭城,雖然項羽回兵擊得各路諸侯潰不成軍,但不能不說,這一回合劉邦在政治方麵獲得了很大成功。
其四,屠殺戰俘。項羽嗜殺,將二十萬秦軍戰俘皆盡屠戮,這二十萬人有父母、有妻兒、有親戚、有朋友,他們將是何種心情?能不對項羽恨之入骨?倘若項羽能將其收編或是釋放,宣傳仁政,發展生產,瞬息之間便可數百萬人的支持,那又是怎樣一種局麵?
2.軍事方麵。項羽之勇,天下難以匹敵,腳跨烏騅、手持長戟,身先士卒,所到之處無人可擋——滅秦軍九戰九捷;率三萬之眾擊潰劉邦聯軍數十萬,殺死殺傷十餘萬人,一舉奪回彭城,屍磊如山,河水為之不流;滎陽成皋大兵圍城,險滅劉邦。然而,垓下一戰,雖主力盡失,卻尚有一線生機,讓若能聽烏江亭長之言,渡江而去,徐圖再起,或可再逐鹿中原。可項羽卻意氣用事,自刎於烏江邊,無怪後人曰:“百戰百勝,一敗失天下,隻知勇猛作戰,而不善用計,其手下將領,大多如出一轍,猛有餘,智不足,豈能不敗!”
3.用人方麵。範增是項羽帳下第一謀士,智不輸張良。獻計“鴻門宴”,項羽錯失良機,後屢次進言,項羽不納,剛愎自用。陳平離之,項羽輕信,致範增負氣而去,病死途中。西楚政權至此失去了智慧源泉,步步消沉。
韓信、陳平本為項羽帳下,屢屢獻計,項羽不納,亦不重用,後投劉邦,劉邦重用之,於是人才盡奔劉邦。?
由此可以看出,項羽之敗與天時地利無關,完全是他咎由自取,他重武輕文,有智者而不能用,一心隻想以武力統領天下,那麽等待他的隻能是失敗。
【談古論今】
所謂“聽人勸吃飽飯”,世人當以項羽為戒,切勿剛愎自用,應多納人言。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不妨忍一時之羞辱,以碌碌無為之假象,以屈求伸,在軍事鬥爭中,能起到一種迷惑敵人、緩兵待機、後發製人的作用。做將帥的,在戰機未成熟時,應沉著冷靜、不露鋒芒,絕不可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