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代聖君,李世民留給世人最大的詬病,恐怕就是發動玄武門兵變,誅殺弟兄一事吧。但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倘若李世民不先發製人,誅建成、元吉於玄武門,那麽他日引頸受戮的必然是自己。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頻受太子、齊王迫害,手無兵權。若發動兵變,其實質是以秦王府區區一千餘人對抗東宮數萬人,力量非常懸殊。倘若李世民不是被逼得走投無路,是斷不會冒此大險的。
再者,李世民是十分顧及道德評論的,否則,他就不必在後來編撰史書時,想方設法在道德上美化“玄武門”兵變一事。隻不過,麵對“敵不亡我亡”、生死存亡取決於一念之間的高危處境,他已無暇顧及後世的評論。因為一旦在這場政治鬥爭中落敗,李世民喪失的將不僅僅是權柄,還有性命,那是秦王府上下近千人的性命,這他不能不顧及。
更何況,顧及道德無外乎是為身後留下美名,但在當時的環境下,成者王侯敗者賊,他若失敗,一切惡名都會被冠在頭上,而李世民留在曆史上的記錄必將是一個野心勃勃、內心陰暗的失敗者麵目。對於這一點,相信李世民也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李世民深知,若不流血,就無法徹底擊敗李建成,若不先發製人,就無法保住自己以及秦王府諸人的性命。是故,他出手了,而且一出手便是殺招。也正是由於他的這份果斷與謀略,才保全了全家人的性命,同時也將大唐王朝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史事風雲】
唐王朝之所以能夠建立,秦王李世民功不可沒,因此李淵在稱帝以後,特冊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其地位還要在諸王公之上。李世民又招賢納士,使得大批名重一時的文臣武將聚集在自己麾下,諸如尉遲敬德、程咬金、秦叔寶、侯君集、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等。李世民擁有如此聲勢,自然會招惹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恐慌與忌恨,尤其是太子李建成,深感受到李世民的威脅,日夜擔心太子之位不保。
於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這兩兄弟勾結起來,聯合後宮一些嬪妃,在李淵麵前大進讒言。再者,李世民確實有功高蓋主之嫌,雖為李淵親子,但帝王之家不同一般,高祖難免有些猜忌李世民,這令李世民一時如履薄冰。
一次,太子建成邀李世民赴宴,暗在酒中下毒。李世民飲酒後,突感心痛如絞,隨後口吐鮮血。他自知遭遇暗算,急忙回到秦王府,幸好解救及時,才不致毒發身亡。
公元626年,朝廷突然盛傳突厥將要入侵,太子李建成力薦齊王元吉領兵出征。李元吉趁機請求讓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段誌玄隨行,並挑選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實軍隊,想借機奪去李世民屬下的兵將。李建成和李元吉還密謀,等到餞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設宴,乘機刺殺李世民。不料太子宮中的率更丞王晊將這一計劃泄漏給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緊急,立即入朝將太子的陰謀告訴了高祖:“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之,今欲殺臣,似為世充、建德報仇。臣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高祖一時愕然,難以相信,隻說:“明當鞠問,汝宜早參。”即令通知太子、齊王明天早朝,由諸大臣公斷曲直。然而,此時的李世民已經下定了決心要殺掉李建成、李元吉。
玄武門即長安宮城北門,地位重要,是唐朝中央禁衛部隊屯守之所。負責門衛的將領是常何,此人是李建成的舊屬,後被李世民所收買,這就為李世民的舉事提供了極大便利。此外,守衛玄武門的其他一些將領如敬君弘、呂世衡等,也被李世民收買。應當說,在京師處於劣勢的李世民,在玄武門將領處打主意,是很有遠見的一招。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長孫無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門附近。玄武門是皇宮大門,是入宮必經之路,守衛玄武門的禁衛軍統領常何,原來是李建成的心腹,此時已為李世民所收買,正欲幫助李世民展開行動。然而就在此時,後宮張婕妤探得了李世民的動機,立刻向李建成報告。李建成找李元吉商量,李元吉認為應暫避一下風頭,托病不去上朝,觀察一下形勢再作打算。李建成認為隻要布置好兵力,玄武門的守將又是自己人,還有嬪妃做內應,怕他何來?不妨進宮看看動靜再說。
兩人騎馬進入玄武門,叫親信侍衛在宮外等候。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發現情況異常,李元吉對李建成說:“殿下,今天氣氛怎麽這樣肅殺,連一個侍衛都不見,我們還是回去吧!”於是,兩人拔馬便往回走。
其實,李世民帶領親信將領早已進宮,這時見二人要溜走,便從隱蔽處走了出來,喊道:“殿下,別走!”李建成、李元吉料想不到李世民會在此時現身,而且全副武裝,知道事情不妙,走得更快了。不一會兒便來到玄武門前,大喊:“常何,快開門!”然而任憑他倆叫破嗓子,也無人搭理。李元吉大罵:“我們上當了,常何投靠了李世民。”說著,他彎弓搭箭射過城門,落在城外的草地上,在那裏等候的親隨接到警報,立即馳馬去東宮報信。
李建成也動起手來,他不問情由,一連向李世民連發三箭,因為心慌意亂,失去準頭,皆末射中。李世民卻早有準備,隻一箭就把李建成射中落馬,頓時氣絕身亡。
李元吉急忙從橫裏逃去,迎麵碰上尉遲敬德,他回轉馬頭逃跑,忽然一陣亂箭射來,他趁勢滾下馬鞍,想鑽進附近的樹林裏躲藏,誰知李世民此時已繞過來堵住了他的退路。兩人相見,立即扭在一起。李元吉拚著全身力氣,壓在世民身上,要用雙手去扼他的脖子。恰在這時尉遲敬德趕到,李元吉放開了李世民,撒腿就跑,被尉遲敬德一箭射死。
此時玄武門外已聚集了不少兵馬。東宮接到警報後,大將馮詡、馮立和齊王府的薛萬徹帶領2000多名衛士在攻打大門,常何急命人抵住大門,玄武門守將敬君弘、呂世衡出城作戰,不幸戰死。東宮、齊王府的人馬又分兵去攻打秦王府,一場更大的戰亂就要釀成。正在此時,尉遲敬德走上城樓,扔下兩顆帶血的人頭,大聲喊道:“太子和齊王聯合謀反,奉皇上之命討伐二賊,你們看,這就是他們的下場,你們要為誰賣命!”東宮和齊王府的人看見兩顆人頭果然是他們的主子,既然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已經被殺,除了作鳥獸散,他們還為誰賣命,於是局勢旋即平定下來。事後李世民對他們不予追究,並把他們爭取過來為秦王府效力。所以這次兄弟相殘之事並沒引起更大的戰事。
當三兄弟打得你死我活時,李淵正帶著大臣、妃嬪在太極宮中乘船遊玩,此時尉遲敬德卻一身豪氣地前來“逼宮”:“陛下,太子、齊王叛亂,已被秦王殺死,特派微臣前來為陛下保駕!”
李淵聽到這個消息十分難過,一時無話,隻趕緊吩咐船隻靠岸,便問在側的大臣裴寂:“此事該如何收場?”
裴寂是個佞臣,忙推托說:“這是陛下的家事。”蕭璃、陳叔達卻趁機進言說:“建成、元吉本不預義謀,又無功於天下,妒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上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周事,無複事矣!”
李淵見大勢已定,便順勢說:“善,此吾之夙心也。”此時,宿衛及秦王府兵與東宮、齊王府兵的戰鬥尚未全部結束,李淵便寫了“手敕”,命令所有的軍隊一律聽秦王的處置。
玄武門之變就這樣以李世民的成功而告結束。
李淵及時改立秦王為太子,並敕令軍國庶事,無論大小悉要其處決。8月,高祖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傳位於李世民,是為唐太宗。
【人物探究】
常言道:“忍無可忍,則無須再忍”。李世民不是沒有忍,麵對著太子建成和齊王元吉的一次次挑釁、排擠與迫害,他盡量退讓,力求不與兄弟內鬥。然而,心胸狹隘的太子及齊王依然得寸進尺,他們對勞苦功高的秦王忌諱甚深,不除之難心安。當李世民意識到自己以及秦王府上下上千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之時,他決定不忍了,這便有了曆史上著名的玄武門兵變。拋開李世民統兵征戰、治理天下的才能不說,單單重讀這段曆史,我們便可從中窺出他過人的謀略。
1.出其不意,果斷出手
李世民得知太子、齊王要加害於自己。他沒有絲毫的猶疑,便決定將計就計,反戈一擊。太子與齊王二人依仗自己在皇城內勢大,又得益於秦王做得滴水不漏,遂沒有絲毫防備。也正因如此,玄武門兵變並沒有掀起太大戰亂,秦王輕而易舉地誅滅二人。
2.深謀遠慮,絕不草率
李世民得知太子的陰謀以後,先去告知李淵,這就為他誅殺二人找到足夠的理由——是他們不仁在先,就休怪我不義了,所以李世民發動兵變以後,李淵未多加責怪,滿朝文武也多“無話可說”。
李世民選玄武門為埋伏點,乃建成、元吉二人入宮必經之路,又收買守將,調兵遣將,步步為營,集天時、地利、人和於一身,足見其心思是何等細密。
在這緊要關頭,他出其不意,反戈一擊。擊得穩妥,擊得有策略,才將勝利牢牢握在手中,否則一擊不成,很有可能便會打草驚蛇,反遭蛇噬。
【談古論今】
當然,我們並不提倡人與人之間“兵戎相見”,但倘若對方得寸進尺,一再威逼,甚至威脅到你的身家性命,那麽我們就不能再“以和為貴”,坐以待斃了。人的命運由自己主宰,倘若你太過軟弱,放縱別人來操縱你的命運,那麽你注定會失去很多,這其中可能包括你的財富、你的地位、你的妻子、甚至是你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