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君子之才,玉韞珠藏”。有才固然是好事,但不要因為自己有才就到處招搖。求人知本不為過,但若過分執著於此則不可取。其實,讓別人太過了解自己,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此一來,你的性格、你的弱點都會暴露在別人麵前,倘若有人心存不良,“對症下藥”,你豈不是毫無還手之力?
隻可惜,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擔心自己的才華不為人知,悄無聲息地被埋沒了,甚至怨恨沒有慧眼識己的伯樂。其實,這些擔心不僅多餘,而且從根本上證明這種人實際上並不怎麽樣。真正要緊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知,而在於知人。如果我們不在知人上下功夫,而一味地追求人知,則會賢愚不辨,是非混淆;交友不能親賢遠佞,用人則不能取良避奸。而這往往會在關鍵時刻對一個人的生活和事業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尤其是當不了解自己上司的喜惡、所欲,而仍一味按自己的那一套去做事的時候,更是無異於冒險。三國時楊修的命運就說明了這一點。
楊修,少有才名,他“才思敏捷,聰穎過人,才華、學識莫不出眾”,曹操愛其有才,留於身邊做行軍主簿。但楊修這人極愛顯擺,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能耐,總是想法設法顯露一下自己的才華,最後成了曹操的刀下鬼。
【史事風雲】
一次,工匠建造相府裏的一座花園,才造好大門的構架,曹操便前來察看,他一句話不說,隻提筆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就走了,手下人都不解其意,楊修說:“‘門’內添‘活’字,乃‘闊’字也。丞相嫌園門闊耳。”於是再築圍牆,改造完畢又請曹操前往觀看。曹操大喜,問是誰解此意,左右回答是楊修,曹操嘴上雖讚美幾句,心裏卻很不舒服。
又有一次,塞北送來一盒酥,曹操在盒子上寫了“一盒酥”三字。正巧楊修進來,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說話自取來湯匙與眾人分而食之。曹操問是何故,楊修說:“盒上明書一人一口酥,豈敢違丞相之命乎?”曹操聽了,雖然麵帶笑容,可心裏十分厭惡。
楊修這個人,最大的毛病就是不看場合,不分析別人的好惡,隻管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當然,如果事情僅僅到此為止的話,也還不會有太大的問題,誰想楊修後來竟然漸漸地攪和到曹操的家事裏去,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
在封建時代,統治者為自己選擇接班人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每一個有希望接班的人,不管是兄弟還是叔侄,可說是個個都紅了眼,所以這種鬥爭往往是最凶殘、最激烈的。但是,楊修卻偏偏在如此重大的問題上不識時務,又犯了賣弄自己小聰明的老毛病。
曹操的長子曹丕、三子曹植,都是曹操準備選擇做繼承人的對象。曹植能詩賦,善應對,很得曹操歡心。曹操想立他為太子。曹丕知道後,就秘密地請歌長(官名)吳質到府中來商議對策,但害怕曹操知道,就把吳質藏在大竹片箱內抬進府來,對外隻說抬的是綢緞布匹。這事被楊修察覺,他不加思考,就直接去向曹操報告,於是曹操派人到曹丕府前進行盤查。曹丕聞知後十分驚慌,趕緊派人報告吳質,並請他快想辦法。吳質聽後很冷靜,讓來人轉告曹丕說:“沒關係,明天你隻要用大竹片箱裝上綢緞布匹抬進府裏去就行了。”結果可想而知,曹操因此懷疑楊修想幫助曹植來陷害曹丕,十分氣憤,就更加討厭楊修了。
還有,曹操經常要試探曹丕和曹植的才幹,每每拿軍國大事來征詢兩人的意見,楊修就替曹植寫了十多條答案,曹操一有問題,曹植就根據條文來回答,因為楊修是相府主簿,深知軍國內情,曹植按他寫的回答當然事事中的,曹操心中難免又產生懷疑。後來,曹丕買通曹植的親信隨從,把楊修寫的答案呈送給曹操,曹操當時氣得兩眼冒火,憤憤地說:“匹夫安敢欺我耶!”
又有一次,曹操讓曹丕、曹植出鄴城的城門,卻又暗地裏告訴門官不要放他們出去。曹丕第一個碰了釘子,隻好乖乖回去,曹植聞知後,又向他的智囊楊修問計,楊修很幹脆地告訴他:“你是奉魏王之命出城的,誰敢攔阻,殺掉就行了。”曹植領計而去,果然殺了門官,走出城去,曹操知道以後,先是驚奇,後來得知事情真相,愈加氣惱。
曹操性格多疑,深怕有人暗中謀害自己,謊稱自己在夢中好殺人,告誡侍從在他睡著時切勿靠近他,並因此而故意殺死了一個替他拾被子的侍從。可是當埋葬這個侍者時,楊修喟然歎道:“丞相非在夢中,君乃在夢中耳!”曹操聽了之後,心裏愈加厭惡楊修,於是開始找岔子要除掉這個不知趣的家夥了。
不久,機會終於來了!建安24年(公元219年),劉備進軍定軍山,老將黃忠斬殺了曹操的親信大將夏侯淵,曹操自率大軍迎戰劉備於漢中。誰知戰事進展很不順利,雙方在漢水一帶形成對峙狀態,使曹操進退兩難,要前進害怕劉備,要撤退又怕遭人恥笑。一天晚上,心情煩悶的曹操正在大帳內想心事,此時恰逢廚子端來一碗雞湯,曹操見碗中有根雞肋,心中感慨萬千。這時夏侯入帳內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於是人們便把這句話當作號令傳了出去。行軍主簿楊修即叫隨軍收拾行裝,準備歸程。夏侯見了便驚恐萬分,把楊修叫到帳內詢問詳情。楊修解釋道:“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何益?來日魏王必班師矣。”夏侯聽了非常佩服他說的話,營中各位將士便都打點起行裝。曹操得知這種情況,差點氣壞心肝肺,大怒道:“匹夫怎敢造謠亂我軍心!”於是,喝令刀斧手,將楊修推出斬首,並把首級掛在轅門之外,以為不聽軍令者戒。
【人物探究】
楊修怎麽看都是個聰明人,但事實上,往往就是一些聰明人愛辦糊塗事。
1.愛出風頭。在北方的田野中,穀物成熟以後總是垂頭而立;相反,狗尾草與穀相似,但因為它總是直昂著頭,往往成為人們第一個拔除的對象。楊修飽讀詩書,卻不明此理,屢次在曹操麵前顯擺自己的小聰明。曹操的“雞肋”、“一盒酥”及門中的“活”字等都是一種普通的智力測驗,是一種文字遊戲。他的出發點並不是真為了給大家出題測試,而是為了賣弄自己的超人才智,因此,他主觀上並不希望有誰能夠點破,隻想等人來請教。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你猜著了,也隻能含而不露,甚至還要以某種意義上的“愚笨”去襯托上司的“才智”。但是,楊修不知其意,毫不隱諱地屢屢點破了曹操的迷局,以顯示自己的智慧不在曹操之下,曹操雖然有愛才之名,但對於這樣一個隻能耍小聰明,又每每搶自己風頭的“酸秀才”,怎能不深惡之。
2.參合別人家事。古往今來,曆代王者諸侯,無不反感大臣與子嗣交厚,各成勢力,爭奪儲位,進而引發內亂。再者說,即便是普通人家,誰又希望一個外人參與自己的家事呢?可歎楊修偏偏不知深淺。曹操何許人也?——亂世之奸雄,他豈能容別人在自己眼裏揉沙子?或許,曹操此時已有心殺楊修了,隻是礙於沒有找到好的借口。
3.口無遮攔。楊修此時若能懂得一點進退,不再處處顯擺,三緘其口,或許他還不至於那麽短命。可偏偏他自己非往槍口上撞。曹操作戰失利,左右為難,正自懊惱,你楊修即便看透形勢,也不該把事情說破,更不該為顯擺自己的小聰明在軍中大肆宣揚。如此一來,置曹操的顏麵於何地?這一次,曹操終於找到了正當理由——擾亂軍心,楊修想不死都難了!
世人多罵曹操嫉才,說楊修死得冤枉。其實,楊修死的一點也不冤,他得到這樣的下場,完全是自作自受,本是一個聰明人,為什麽連這麽簡單的人情世故都看不透呢?說到底還是虛榮心在作祟。
【談古論今】
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別人比讓別人了解自己更重要,往小了說,關乎個人的安危榮辱,往大處說,關乎國家的亂治興亡。這是一種智者的見識,也是一種智者的活法。做人,還是低調一點好,切不要鋒芒畢露。要知道,鋒芒在彰顯你個人才華的同時,很容易刺傷身邊的人,燃起他們的嫉妒心理,這豈不是自找苦吃?會為人者,應懂得鋒芒內斂,韜光養晦,以免成為別人的眼中刺、肉中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