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寧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小人。”古人對於小人則更是深惡痛絕——“寧可終歲不讀書,不可一日近小人!”那麽,這是為什麽呢?因為君子在被開罪以後,或許會一笑了之,或許也會傷心,但絕不會耿耿於懷,以各種手段加害於你;小人則不然,如果你開罪了小人,即便隻是無心之失,他也會須臾不忘,縱使你曾經有恩於他,也會被其忘得一幹二淨,想方設法地找機會報複你。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謫仙之稱,出口成文,鬥酒更是詩百篇,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奇才。然而,在崇尚詩文的盛唐,他的仕途卻並不如意。究其根由,可以說,是與他的性格存在著莫大的關係。
李白的詩瑰麗雄偉、豪邁奔放,而他的個性亦是如此,桀驁不馴、**不羈。這或許是才子文人通病,但桀驁如他者卻屈指可數。這種性格或許能夠激發他的創作靈感,但對於他的仕途則絕沒好處。
【史事風雲】
李白到長安考進士的時候,認識了詩人賀知章,並結成親密好友,李白就住在賀知章家裏。當時賀知章正任翰林學士,他對李白說:“這次考試的主考官是楊貴妃的哥哥,太師楊國忠,監試官是太尉高力士。他們都是貪財的人,而且在長安考生行賄主考官、監試官都是平常的事,你沒有金銀買通他,就是有衝天的學問,他們也不會錄取你的。好在我與他們都還熟識,等我寫一封信送去,也許他們看在我的麵子上,會關照一二。”楊國忠和高力士收到信後,商量說:“賀知章一定是受了李白的金銀,卻隻是寫了封信來我們這裏白討人情,真是不懂規矩。到考試那天見到李白的卷子,當時就批落。”
考試那天,李白才思敏捷,第一個交了卷。見是李白的卷子,楊國忠當場大筆一揮,將卷子塗抹了,說:“這樣的文章也敢來考試?隻配給我磨墨。”高力士接著罵道:“磨墨也不配,隻好與我脫靴。”
李白受了侮辱,氣極而回,對賀知章說一定要找機會把這個侮辱還回去。
後來,有一天,渤海國使臣帶著國書來到唐朝,玄宗便命賀知章陪同接待。當使臣遞上國書時,玄宗讓賀知章開讀,誰知道那國書上的文字賀知章一個也不認識,不由驚出一身冷汗,向玄宗奏明了情況。玄宗又讓楊國忠來讀,可是楊國忠也不認識,又叫滿朝文武都來辨認,結果沒有一個人認得。玄宗大怒,喝斥道:“堂堂天朝,濟濟文武,居然沒有一個人能替朕分憂!這國書都不認得,如何回答?回答不出,必會遭渤海國恥笑,他們會以為我大唐沒有能人,必定興兵來犯。九日之內,你們若找不到人來識得渤海國國書,一律問罪!”
賀知章回到家裏悶悶不樂,李白問是何事,他便將此事說了。李白微微一笑,說:“那渤海國文我倒識得,也沒什麽難懂的。”賀知章聽了又驚又喜,第二天便向玄宗奏道:“臣結識一位秀才,叫李白,他才氣過人,博學多能,要辨識渤海國書,非他不可。”玄宗當即派人帶著詔書去找李白,李白對使者說:“我是個普通百姓,無才無識。朝廷中有許多文武官員,辨認渤海國書,當然是這些大臣的職責。何必找我這個山野之人呢?我不敢奉詔,怕得罪了朝中權貴。”使者回報玄宗,玄宗便賜李白進士及第,穿紫袍金帶。
到了朝上,李白說:“臣才疏學淺,卷子被楊太師批落,高太尉又將臣推出門去,臣是一個不入選的秀才,不能稱試官的意,又怎能稱皇上的意。渤海國書,何不讓太師、太尉宣讀。”玄宗說:“我自了解先生,先生不必推辭了。”便命人把渤海國書拿給李白看,李白當即翻譯出來。
原來渤海國想讓唐朝割讓三十六城,若不然便要起兵相犯。玄宗和大臣們聽了都吃了一驚,李白說:“陛下無須憂慮,明日可宣渤海國使臣入朝,臣當麵寫封回書,也一樣用渤海文字。信中恩威並重,讓他們不敢興兵進犯就是了。”玄宗當日便加封李白為翰林學士,又設酒宴,結果李白大醉,玄宗便讓人把他扶到側殿**安寢。
第二天上朝的時候,玄宗見李白還有些醉眼蒙矓,便叫禦廚做了醒酒湯來。湯端上來的時候熱氣騰騰,玄宗怕太燙,就親手拿起一雙象牙筷,在碗中調了一會兒,然後賜給李白醒酒。滿朝文武見李白居然受此優寵,都是吃驚,有的心胸狹窄的便不由得暗暗嫉妒。
使者來後,李白用渤海國語高聲朗讀國書,使者聽他讀得音調鏗鏘,一字不差,便先吃了一驚。接著玄宗命人在自己的禦座旁設一張七寶床,又叫內侍取來白玉硯、兔毫筆、龍香墨、五色金花箋,讓李白坐在旁邊的錦墩上草寫詔書。
李白說:“臣的靴子不幹淨,恐踩髒了席子,望皇上開恩,允許臣脫掉靴子。”玄宗準奏,讓一個內侍去給他脫靴。李白說:“皇上恕罪,臣見楊太師和高太尉站在前邊,神氣不旺,請陛下命楊太師給臣磨墨捧硯,高太尉給臣脫靴係襪,臣這才能精神旺盛,提筆寫詔書。”玄宗正在用人之際,便下旨準奏。楊國忠和高力士隻得上前給李白磨墨脫靴,心中把李白恨得咬牙切齒。
李白心中快意非常,揮筆疾書,很快就把詔書寫完了,用的果然是渤海國文字。詔書中先講了大唐兵威將勇,國力強盛,接著講了四鄰各國如何送禮納貢,臣服大唐,最後告誡渤海國王事要三思,不要冒險,自取滅亡。
使者私下裏問賀知章:“讀寫詔書的人是誰?竟然能讓太師磨墨,太尉脫靴?”賀知章說:“他是李白李學士,乃是天上謫仙,偶來人世走上一遭,太師、太尉隻是人間高官,又怎麽能比得上他呢?”使者回國後把所見所聞,及大唐有神仙相助的事說了一遍,國王又見詔書裏寫得唐朝國力強盛,也就不敢發兵侵擾,從此臣服。
李白立了大功,玄宗又是個愛才之人,便把他留在宮裏,常常詩酒相伴。
楊貴妃有羞花閉月之貌、沉魚落雁之容,深得皇帝的寵愛。在一次宮廷酒宴中,李白曾於酒酣耳熱之際,作《清平調》三首,歌頌楊玉環的美貌。詩歌是李白的強項,按說這對他是個難得的機會,可問題就出在李白眼裏隻有唐玄宗、楊貴妃這些大人物。他在作這三首詩時要楊國忠親自為他磨墨,還命皇帝寵信的太監高力士為他脫靴。太監的地位是卑賤的,但得寵的太監就不同了。高力士因此深以為恥,對李白懷恨在心。
李白的三首《清平調》寫得很美: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李白在詩中把楊玉環描寫得花容月貌,像仙女一樣。楊玉環十分喜歡,常常獨自吟誦。李白在詩中提到了趙飛燕。這在李白,絕不存在絲毫諷刺的意思,他隻是就趙飛燕的美麗與得寵同楊玉環相比較。然而比喻之物與被比喻之物不可能是全部特征的相合。這使懷恨在心的高力士看到了報複的契機。
一天,高力士又聽到楊玉環在吟誦《清平調》,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道:“我本來以為您會因為這幾首詩把李白恨入骨髓,沒想到您竟喜歡到如此地步。”楊貴妃聽後吃了一驚,不解地問道:“難道李翰林侮辱了我嗎?”高力士說:“難道您沒注意?他把您比做趙飛燕。趙飛燕是什麽樣的女人,怎麽能同娘娘您相提並論。他這是把您看得同趙飛燕一樣**賤啊!”
在當時,楊玉環已是“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她的哥哥、姐妹也都位居顯要,聲勢顯赫。她唯一擔心的便是自己的地位是否穩固。她絕不希望被人看作像趙飛燕那樣**賤,更害怕落到她那樣的下場。高力士摸透了楊玉環的心思,因此也就在她最軟弱處下了刀子。他輕而易舉地便把李白的詩同趙飛燕的下場嫁接起來,一下子使讚美的詩篇成了譏嘲的證據,激起了楊玉環的反感與憎恨。後來,唐玄宗曾三次想提拔李白,但都被楊玉環阻止了。高力士靠此手段,達到了報複脫靴之辱的目的。一次小報告,葬送了詩人的前程。
【人物探究】
李白縱然才高八鬥,文采斐然,又滿懷報國熱忱,且受到唐玄宗的欣賞,但始終未能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其原因就在於他得罪了皇帝身邊的關鍵人物。我們不妨試著分析一下,李白在這上麵都犯了那些錯誤。
1.不通人情。俗話說“寧落一群不落一人”,畢竟楊國忠、高力士才是此次科舉的主考官,你李白縱然有賀知章的舉薦,但不與主要負責人拉拉關係,是不是有些不懂事?這儼然是沒有把人家放在眼裏嘛!這時,倘若李白遇到的是兩位正人君子,那麽或許不會與之計較,偏偏他遇到的是兩個鼠肚雞腸的小人,於是他的仕途之路從此蒙上了一層陰影。
2.冤冤相報。倘若李白能釋然一些,不把這點屈辱放在心上,即便不屑交往卻也不得罪他們,或許他也不會輸得這樣慘。但李白終究太過傲氣,誌得意滿之時想得就是如何報這一箭之仇。或許在李白看來,像高力士、楊國忠這樣的小人根本不配與自己為伍,所以他不僅沒有適時說兩句“低聲下氣”、“套近乎”的低頭話,還巧借醉酒之機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了二人,沒給對方留下一絲麵子,這樣做雖可泄一時之憤,但後果卻非常嚴重。應該說,兩者相鬥,笑到最後的還是小人。
看過李白的遭遇,我們在為其遺憾的同時,是不是也該提醒一下自己——沒有必要,千萬不要去招惹鼠肚雞腸的小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小人。
【談古論今】
在生活中,我們可以保持些許清高,做個君子,但絕不要對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出言侮辱,尤其是那些有能力的小人,這無異於是沒事找事,惹火燒身。因為有能力的人一旦遇到機會便會脫穎而出甚至青雲直上,說不定昨天還背靠背地互相指責,今天就成了你的頂頭上司。這時候他的報複心一旦發作起來,你就隻有吃不了兜著走的份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