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能從一個農民做到闖王,進而推翻朱氏政權,逼得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建立顯赫一時的大順政權,若說他有勇無謀,未免有失偏頗。他在征戰中不止一次兵將盡失,卻每每都能翻過身來,他的能力可見一斑。

然而,當勝利就在眼前之時,他卻敗了,敗得狼狽不堪,敗得不免讓人扼腕。可是,這又能怪誰呢?隻能說,在不斷的勝利麵前,李自成沒有把握住自己。成為大順皇帝的他看上去就像一個暴發戶,他沒有了往日的謙遜、沒有了往日的進取心,他被勝利蒙蔽了雙眼,開始目空一切,自以為天下已盡在手中,沒有人再能威脅到自己。於是他懈怠了、他大意了、他放縱了自己,於是他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滿清鐵騎踏破自己的防線,隻能眼睜睜看著別人奪走本應屬於自己的東西。

【史事風雲】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開始變得狂妄而驕傲,剛愎自用。吳三桂引清軍入關與李自成處置失當有很大關係,李自成似乎根本就沒把吳三桂放在眼裏,也根本就沒站在吳三桂的角度去思考過他的處境。

吳三桂奉命率軍據守山海關,保衛明朝首都北京。山海關被稱為“明之咽喉”,一麵是波濤洶湧的大海,一麵是險峻的燕山,山海關鑲在其中,無疑是戰略要塞。當時,北邊的清軍尚未進入關中,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卻攻陷了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明朝走到了盡頭。此時鎮守山海關的吳三桂會怎樣想呢?北邊是虎視眈眈的清軍,南邊京城已經陷落,皇帝已經駕崩,他究竟是在替誰鎮守山海關呢?吳三桂不是史可法,更不是屈原,他要設身處地地替自己考慮,於是,他決定投降李自成。

一個投降的人最關心的就是自己投降以後的命運,吳三桂自然也十分關心這一點。他對李自成並不了解,還需要通過一些事實來判斷自己投降過去之後的處境。所以,他一方麵帶領自己的部隊去北京向李自成投降,一方麵又不斷地派人四處打探消息。這時,消息傳來了,父親吳襄被抓,家產被抄,最寵愛的歌姬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占。從這些消息裏,吳三桂已清楚地判斷出了自己投降李自成以後的命運,於是他立刻放棄了投降的打算,回守山海關。

李自成攻陷北京後,他和部下們都處在狂妄而驕傲的心態之中。這一心態使他們變得目空一切,妄自尊大,對客觀局勢喪失了判斷力,他一方麵抄了吳三桂的家產、抓了他的父親、搶了他的愛妾,一方麵還要讓吳三桂投降,這可能嗎?倘若李自成能夠靜下心來,從吳三桂的角度去思考一下,他就會發現,自己的行為根本不可能讓吳三桂歸順。

吳三桂不投降,李自成就率領大軍進攻山海關,逼迫其投降,否則就要徹底消滅他。他似乎忘記了山海關長城外麵的敵人,他也似乎把吳三桂當成了崇禎皇帝,無路可走之時會自縊而死。

總之,李自成心高氣傲、唯我獨尊的心態,導致他對吳三桂的感受和行為一無所知,隻按照自己的意願一個勁兒地猛攻山海關。

吳三桂本來就不是一個胸懷民族大義的人,在自己被逼走投無路之時,他自然會投降清軍,更何況多爾袞比李自成做得高明,他與吳三桂殺白馬盟誓,相約永不相負,並許以封王封地。就這樣,當八旗勁旅突然出現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麵前時,他們竟毫無準備,大驚失色,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想到吳三桂會引清軍入關。

李自成在西山上發現清兵已經進關,他想穩住陣腳,指揮抵抗,可已經來不及了,隻好傳令後撤。多爾袞和吳三桂的隊伍裏外夾擊,起義軍遭到慘重失敗。血腥的改朝換代就從山海關這裏開始了。

【人物探究】

毫無疑問,李自成是個英雄,但他在誌得意滿之時的所作所為,則更像一個草莽。

1.急於稱王。朱元璋得天下的主要策略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自成則與其背道而馳,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自任闖王,鋒芒畢露。在封建王朝,饑民鬧事,占山為盜者頗多,政府習以為常,不會引起太大震動。而一旦扯起“王”字旗,則意味著徹底“反”了,這“反”字對於勢力尚不絕對強大的李自成而言,至少有以下三重負麵影響:

其一,引來官兵的強力鎮壓;

其二,引起各路義軍的敵視,不利於團結;

其三,民心流失。在封建社會的正統觀念中,扯反旗的人多被視為大逆不道,沒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是很難令人接受的。倘若他此時能打出“除閹孽,清君側(高起潛、曹化淳)”的旗號,給民眾造成一種“愛國擁軍”的假象,那麽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2.責打前臣。但凡新政權建立以後,都會對前朝遺老舊臣撫恤有加,以使政治局麵迅速穩定下來,李自成又是“與眾不同”。他進京以後,明朝遺臣成國公朱純臣、大學士魏藻德等人率百官入賀,將李自成比作堯舜,大唱讚歌。李自成卻沒有給予善待,借機籠絡人心,反而將其拘役拷打,查抄家產,這豈是明君所為?新權建立,前朝舊臣人心惶惶,都在對新主的態度拭目以待,他不加以撫恤,反而用刑罰,簡直匪氣十足,毫無帝王氣度。如此一來,那些前明軍政大員將誰敢來投?

3.縱容下屬。李自成入北京以後,沒有勒令三軍秋毫不犯,反而縱容部將奪他人妻妾財產,這一奪一占算是徹底將吳三桂推到了清軍的陣營之中。敢問,有那一隻軍紀不嚴的隊伍,能長久保持強悍的戰鬥力呢?

4.傲吳三桂。李自成入京以後,能夠給予他最大威脅的就是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以及虎視眈眈的八旗鐵騎。倘若他此時沒有被暫時的勝利衝昏頭腦,理應派大將劉宗敏駐山海關一帶防守,可他卻將劉宗敏留在北京城中享樂。這軍事策略上的一大敗筆,直接導致李自成兵敗如山倒。

倘若李自成進京後能夠克服自己傲慢、浮躁的心態,虛懷若穀,禮賢下士,讓吳三桂能踏踏實實地歸順過來,曆史就大不一樣了。即使吳三桂不投降,也應抱著冷靜的心態從他的角度去分析一下他的感受和行為,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遺憾的是,李自成陶醉於暫時的勝利中,隻顧盡情地享受勝利的果實,他完全沉迷在自己的美夢之中。正因如此,當清軍入關時,他才完全沒有準備,驚慌失措,最後倉促逃離北京。

【談古論今】

《菜根譚》上說:能夠建立宏大功業的人,大多是處世謙虛圓融的人;容易失敗抓不住機會的人,一定是性情剛愎固執的人。一個人,倘若太自以為是,不去顧慮他人的感受,做什麽事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那麽人心必失。人心以失,就等於失去了成大事的基礎,則必敗。李自成之所以輝煌一時便黯然消失,與他缺乏戰略眼光固然有很大關係。但不可忽視的是,倘若他能抓住吳三桂的心,令其心悅誠服地歸順自己,那麽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