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朱由檢與兄長朱由校看了“新兵”訓練射擊後 ,覺得應該立刻改良“火器”來裝備軍隊。

“徐愛卿,朕決定把以前射程太近且殺傷力小的‘火器’全部淘汰,把剩下的經費與資源統統挪出來給你鑽研‘新式火器’,讓你放開手腳使勁兒幹!你要盡快把整個‘神機營’全副武裝起來!放心,錢不是問題!”

“老臣叩謝皇恩!”徐光啟匍匐在地哽咽道:“若皇上肯給老臣百萬兩銀子周轉,定能在一年之內將整個‘神機營’的‘火器’重新改頭換麵!若能再追加百萬兩銀子,微臣保證皇上兩年內讓‘九邊重鎮’固若金湯!”

“哈哈,那朕若給你300萬兩銀子,多久能滅後金與北元?”————“呃……三年!三年足矣!嘿嘿。”

“老頭兒?你倒是越來越能折騰了?注意保重身體啊!錢會一文不少!”————“老臣叩謝天恩啊!”

明朝初年的火銃由“前膛”、“藥室”和“尾銎”三部分組成,通常分為單兵使用的“手銃”、“戰船”和關隘守備用的“碗口銃”、“盞口銃”及“多管銃”等。這些火銃的威力並不大,且射程也不遠,隻是比弓弩稍強而已。

其中“手銃”輕巧靈便,銃身細長,前膛呈圓筒形,內放彈丸,“藥室”呈球形隆起,室壁有“火門”,可安放“火線”點火,尾部中空,可安裝木柄,便於發射者手持。注意,明朝軍隊“打手銃”並不是後世的“擼管”。

“碗口銃”因銃口形狀而得名,基本構造與“手銃”類似,形體短粗,可容較多的彈丸,故又稱“百珠銃”。“碗口銃”的“尾銎”(尾部)較寬大,發射時可將銃身固定於木架上,通過調整下墊的木塊來改變射擊角度。

“火銃”在發射時,先把火藥從銃口裝進藥室,再塞入用木頭做成的“馬子”,用來封閉氣體,然後將石彈、鐵彈等實心彈丸裝入“前膛”,用“火繩”通過“火門”點火,點燃“藥室”裏的“黑火藥”,待“火藥”猛烈燃燒時生成大量高溫氣體,使其體積迅速膨脹而產生巨大推力,就可以將“馬子”連同“前膛”的彈丸推射出膛了。

根據種類不同,“火銃”的射程在數十步至數百步不等,相比較冷兵器而言,其殺傷力巨大。當然了,“火銃”也存在裝填費時、射擊精度低等明顯缺陷。不過,對於守城部隊來說,用“火銃”拒敵還是很有效的。

到了明成祖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明軍在遠征“交趾”即越南北部時,明成祖還在“京軍”中組建了專門的槍炮部隊——“神機營”。這支部隊完全裝配以上各種“火器”,並在征服安南的過程中也發揮了巨大作用。

作為繼往開來者,繼承了朱元璋事業的明成祖朱棣,不管他的皇位是怎樣得來的,“清君側”也好,“篡位”也罷,作為朱元璋眾多子女中排位第四的兒子,朱棣沒有讓父親失望,因為他一生之中文治武功赫赫。

朱棣遷都北京,兌現了明朝的“硬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崇禎帝被李自成逼得寧願吊死在眉山歪脖子樹上也絕不投降。黃沙百戰穿金甲,五次親征漠北;博通天地,他還下詔編纂《永樂大典》。

與此同時,朱棣積極促成“鄭和下西洋”,促使萬國來朝,創造了航海記錄,成就了永樂朝盛世圖景。

作為一名盛世帝王兼軍事家,朱棣留給後世最寶貴的遺產就是對戰法、戰術的革新,誠如智者所言:“朱棣不愧為軍事史上從古典時代向近現代轉變的‘一代戰神’。”其中,首屈一指的當屬“神機營”的創建了。

“神機營”是明軍最早的獨立“火器部隊”。據《明史》記載:“至明成祖平交趾,得神機槍炮法,特置神機營肄習。”關於神機營設立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多數人認為會早於永樂八年朱棣第一次遠征蒙古之役。

根據《大明會典》的記載,“神機營”下編“中軍”、“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個軍。而“中軍”下編四個司,其餘各編三個司。“神機營”的“營官提督”,“中軍”和左右掖、左右哨的“坐營官”,都由兵部奏請朝廷委派,在“公”、“侯”、“伯”、“都督”、“都指揮”內挑選,或由皇帝任命“內臣”即“太監”(宦官)兼任。

在“神機營”中,還專門編有管理槍炮的官員“監槍內臣”,管理神機營中的“神槍”、“快槍”、“單眼銃”、“手把銃”、“盞口炮”、“碗口炮”、“將軍炮”、“單飛神火箭”、“神機箭”等“神機火器”。“碗口炮”即“百珠銃”。

這種獨立的槍炮部隊建製,使火器的應用更趨專業化。到了明朝中期以後,在北方的守邊明軍日益處於守勢,麵對具有較強的野戰能力優勢的蒙古、後金遊牧民族,火器的使用使明軍作戰能力有所增強,並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明軍野戰能力的明顯不足,畢竟明朝軍隊對大多數都是各地的步兵,騎兵數量不多。

明代早期的“火炮”一般用銅鑄造,個別使用生鐵鑄造。萬曆朝時,大臣葉夢熊主持發明出“鍛造鐵炮”。鍛造火炮的炮筒呈直筒型,表麵有多道炮箍,藥室鼓起或者不鼓起者均有之,炮尾端平,部分炮有炮耳。

到了嘉靖年間,明朝又從來華的葡萄牙人那裏得到了佛郎機銃炮,並逐漸掌握了其製法,使明軍的火器裝備水平又有了提高。《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幹餘斤。小者百五十斤……以子銃五枚貯藥置腹中,發及百餘丈。”這說明,這時候的“弗朗機”火器的射程可達三百步,威力較強。

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藥,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弗朗機”火炮的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擁有較遠的射程,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比明朝本土火器更具有作戰威力。

明朝正德十二年(西元1517年),一支由四艘帆船組成的護航艦隊將葡萄牙派往明朝的首位使臣皮雷斯送達廣州。入港時,按歐洲慣例,葡萄牙艦隊指揮官費爾南下令升旗鳴炮,以致被誤認為是要開炮滋事。

經過一番煞費周折的解釋,明朝官員方才疑雲漸消,但引起驚擾的葡船火炮卻受到明朝方麵的格外關注。親曆其事的廣東官員顧應祥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正德間,予為廣東按察司僉事,時巡海副使汪鉉進表赴京,予帶管海道。驀有番船三隻至省城下,放銃三個,城中盡驚。”說的就是葡萄牙人的這件事。

這種令人震驚的歐洲火炮,因“葡萄牙”國名當時用廣東話念就是“佛郎機”。因此,葡萄牙艦船上的火炮也被當時的廣東百姓們叫作“佛郎機”,這就是流行於當時歐洲早期“後裝炮”,也是一種最常見的“滑膛炮”。

“ 佛朗機炮”與後來的“紅衣大炮”(“紅夷大炮”)結構不同,因為“佛朗機炮”是一種“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炮管”、敞開式“炮腹”和“子炮”。所謂“子炮”,其實就是後世批量產的“炮彈”。

五年之後,西元1522年8月,有5艘葡萄牙艦船在珠江口外進行挑釁,被明軍水師擊敗,有2艘艦船及20多門佛郎機炮被明軍繳獲。明朝官兵對“佛郎機”威猛火力印象深刻,由廣東地方當局立即上奏嘉靖皇帝,請求“頒其(佛郎機)式於各邊,製造禦虜”。朝廷準許。於是,明朝官府開始大量仿製“弗朗機”火炮。

之後,工部“軍器局”就製造出“佛郎機”銅銃32門,每門重約300斤並配有4個子銃。32門仿製的佛郎機銅銃,就發往明軍各邊試用,在佛郎機傳入明朝不久,明廷已將其視作禦敵利器,仿製的“佛郎機”遂以極快速度裝備北方明軍及沿海軍隊。在明朝抵禦遊牧民族入侵和日本海盜(倭寇)入侵時發揮了重大作用。

隨著先進的“佛朗機炮”、“紅夷大炮”,以及“火繩槍”的傳入,明軍傳統的“火銃”已經不再成為戰爭中的火器主角。而這次的徐光啟練新兵,則打算利用歐洲人的先進理念來製造大威力的先進火器以武裝明軍。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