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利用“寄魂分身”治理朝政,並借助太祖“洪武皇帝”之威,參考了“永樂盛世”整合資源。

說起那通過“靖難之役”篡逆而起的“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為被後世頗多指責,登基之後倒行逆施,和大肆屠殺“建文帝”舊臣的行為招致抨擊之外,曆史學家對其在位22年的評價還是挺高的。

明朝“永樂年間”的整個國家財政年收入平均起來約為3000萬兩白銀!在“鄭和下西洋”期間大搞“外貿壟斷”,狂賺西洋人的錢,也不過才將財政年收入提高到3700萬兩銀子而已,因為“靖難”之後,中原已糜爛。

但是,在朱棣登基後,參照“南京”城防來營建北京城,並先後五次北征蒙古,四次南征交趾,征服遼東,穩定西南,疏通並新開運河,派遣鄭和下西洋,修建“武當山”的“道教祖庭”,同時還要修“永樂大典”。

上麵說提到的每一件事,都是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但卻少有人敢稱永樂朝橫征暴斂,百姓民不聊生,因這其中不得比提一個人被海內外諸多明史學家讚為“永樂盛世大賬房”的名臣——夏元吉。

其實,以上種種原因都可歸根於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有錢能使鬼推磨,無錢能使磨推鬼”。在這個集列朝所有“宏圖偉業”於一身的時代,列列偉績歸根結底都離不開一個“錢”字,更何況明朝商品經濟發達。

夏元吉升官為“左侍郎”數月後,於永樂元年(西元1403年)四月,收到了他任上後的第一個重要差事:赴江南治水。彼時的江南,是大明朝物產最為豐富之地,也是稅收的主要來源,乃朱元璋定都南京的原因。

可自洪武三十一年以來,連年暴雨成災,導致糧食減產,使國家賦稅大損。因此,朱棣很重視此事,早在入主南京之初,就先後派遣工部侍郎吳中、兵部侍郎方賓於建文四年八月、十二月兩次下江南治理。

可是,這兩位跟從朱棣而來的“老班底”不通南方水情,以至徒耗民力,勞而無功。因而,夏元吉受命此行,讓朱棣甚為重視,以至於行前,明成祖朱棣還專門派督禦史俞士吉送水利書籍給夏元吉治水之用。

兩個月後,朱棣又派戶部右侍郎李文鬱前往協助。夏元吉到任後,先反複考察水情,然後力排眾議,更改傳統治水方法,提議從吳淞河至太湖之間開鑿運河,並在沿途設置水閘,控製流量,以求保證“澇則分洪,旱則灌溉”之效。此舉動用民工10萬人,而夏元吉則以身作則,經常布衣麻服吃住在工地,親自督工。

旁人勸“夏大人”注意休息,他卻答道:“民工都在辛苦,我怎能獨享安逸?”眾人聞之感動,於是工程大進。次年,他又督造了連通白秋河至太湖的工程,把江南兩大河流貫通起來,至永樂二年九月全線竣工。

從此以後,“蘇淞農田大利”,真正做到了“蘇湖熟,天下足”。值得一提的是,西方采用相同的治水方法,還要等到200年後的美國田納西水利工程啟動了。這說明,東方古國的水利工程技術遠超同期西方!

對於夏元吉的江南治水功績,就連朱棣的第一謀士“妖僧”兼“國師”姚廣孝也為此大為稱讚,並認為夏元吉乃“古之遺愛也。”初建奇功的夏元吉自此得到明成祖朱棣的榮寵,並且在榮歸南京後也愈加器重他了。

不久後,夏元吉被升為“戶部尚書”,正式擔當起了大明朝廷的“大賬房”。於是,夏元吉借此勸諫朱棣廢除“文字獄”,並為朱元璋時代因“寫文章”而招禍的文人們“平反昭雪”。這其實在勸誡朱棣要避免“文字獄”。

經過一番開導後,朱棣終於下達了“大明朝不因文殺人”的訓誡,使得一批之前蒙冤幾十年的文人、學子和諸多被封殺的詩文著作等,從此得以重見天日。這使得明朝文化空前繁榮,百家爭鳴,更從此開始。 夏元吉在“永樂時代”最重要的作用,其實是和“永樂時代”的一係列“大功業”緊密相連的,比如造寶船下西洋;修建武當山“道教祖庭”;征服東北與西南;編修《永樂大典》;4次南征安南(越南)且每次動兵30萬;5次發兵北征蒙古,平均每次動兵50萬;經濟花費都是天文數字,沒有雄厚的財力,根本就玩不轉!

對比前朝、後世,號稱“豐庶”的隋朝煬帝時代、後人讚為“富宋”的北宋徽宗時代、累積“十全武功”的朝清乾隆時代,上述的“大動作”僅進行了一、兩樣,便足以招致國庫空虛和苛捐雜稅叢生,使得百姓負擔激增,以至於變亂四起,天下動**了。但永樂時代,雖說難免勞苦百姓,卻終能將這些“大動作”逐一完成。

再算上修建北方“邊牆”即“萬裏長城”,則更是一筆巨大開銷,個中奧妙,正在於夏元吉的“理財之能”。

清朝曆史學家趙翼曾讚歎說:“曆朝論理財能者,唯桑弘羊、夏元吉二人也!”居然將明朝“大賬房”夏元吉與西漢“大司農”桑弘羊相比,評價可謂甚高。

其實,夏元吉之所以能順利解決這些問題,在於他高人一等的經濟眼光。在朱棣的曆次“大動作”中,不斷有人提議用增加賦稅的辦法解決籌款問題,每次夏元吉都堅決反對,因為這是“涸澤而漁”。他的訣竅可以概括成一句話:“裁冗食,平賦役,嚴鹽法,錢鈔之禁,清倉場,廣屯種,以給邊庶民,且便商賈。” 這些方法中,“裁冗食”最難辦,其內容涉及到“機構精簡”,減少皇室開支用度,甚至限製朱棣本人日常花費等問題。但夏元吉知難而上,於永樂四年,借籌措下西洋經費為由,請旨裁減中央到地方閑散衙門200個,分流近千人。朱棣每年給諸諸多皇子、藩王的賞賜,也經其諫勸,從而每年儉省了近三分之一。

朝廷禁軍經其核算後,淘汰了大量老弱殘兵,卻建成了兵少而戰力精的“三大營”。這一件件事情都是“得罪人”的,曾有人向夏元吉賄賂以圖“方便”,但他將眾人賄賂之物盡數掛在家中屋簷下,以表清廉之意。

接著流言四起,不斷有人在朱棣麵前進讒言,誹謗夏元吉狐假虎威,沽名釣譽,誤國誤民等等。好在明成祖朱棣對夏元吉信任有加,並多次告誡群臣:“構陷夏元吉者,處重罪。” 這才使誣陷風伯逐漸平息。

其他幾條政策同時施行。比如,“平賦役”即增加對富戶階層的稅收,同時減免貧民階層稅收,其實就是動用行政手段縮小貧富差距,泯滅仇富心理。同時,夏元吉還允許鄉民在不得已時,也可出錢代勞役。

“清倉場”即清理各地倉庫和廢棄的官營手工作坊,嚴查貪汙腐敗,每遇貪墨要案時,他便親自核算,屢屢揭穿貪官伎倆後移交“三法司”,按照《大明律》法辦,該抄家的抄家,該發配的發配,甚至砍頭!

“廣屯種”即招募內地無地“流氓”去邊塞耕種落戶。這不是朱元璋時代的“強製遷移”,而是國家出台“優惠”政策,用免稅和經濟補助來吸引農民前去落戶,結果愣是讓“九邊重鎮”各地22年來“戶口增倍”,大大有利於“明長城”一線的國防安全建設,給朝廷減輕壓力。而最早從內地“闖關東”的人,也恰出現在這一時期。

其中最關鍵也最難辦的是兩樣——“嚴鹽法”和“錢鈔之禁”。所謂“嚴鹽法”是對“洪武朝”時楊思義倡導的“開中法”的再調整。“開中法”是明清政府實行的以鹽、茶為中介,召募商人輸納軍糧、馬匹等物資的方法。

自洪武年間實施以來,對鞏固國防,加強邊地防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永樂時期”,情形大變。

自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起,明成祖朱棣開始主動出擊,先後5次大規模對蒙古各部用兵,雖捷報頻傳,但每次出師都在30萬人以上,加“下西洋”、“開運河”、“通西域”等大動作同時進行,使財用捉襟見肘。

無奈之下,夏元吉開啟“跳躍性思維”,變“開中法”為“嚴鹽法”,即由每年的商人向“九邊重鎮”輸糧食、軍械、馬匹以換取“鹽引”,變為商人僅向北征蒙古的“出發地”集中輸送糧食、軍械、馬匹來換“鹽引”罷了。

這小小的調整,雖減少了“九邊”其他“邊鎮”的收入,卻保證國家可以短時間內集中大量錢糧,打好北征蒙古草原之戰。後來,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夏元吉故伎重演,頓時解決了大明王朝遷都的經濟難題。

雖說這是“權宜之計”,可畢竟解決了實際問題。其實,“錢鈔之禁”是朱元璋時代的“曆史遺留問題”。洪武時代,朱元璋發行紙幣,即“洪武寶鈔”,但當時明朝發行紙幣並無“準備金”,導致紙幣貶值,物價飛漲。

永樂時期雖出台禁令,嚴禁民間金銀交易,但老百姓依然對“寶鈔”采取抵製態度,具體方法是每到用紙幣交易時,就故意哄抬物價,每到用銅錢交易時,便恢複常價,雖時常重懲,卻屢禁不止,以至於曾一度出現“紙不如銅”的尷尬局麵。這也是元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元朝統治者濫發紙幣造成信用危機!

夏元吉反對用強,對症下藥,一方麵緊縮銀根,保障“寶鈔”信譽,另一麵讓紙幣麵額所代表的“價格”同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食鹽掛鉤,以維持“寶鈔”經濟價值穩定,不會輕易貶值,類似後世的“石油美元”。

這種“穿越時空”的“經濟手段”確實管用,不久後的物價也漸趨穩定,使得國家財政日益平穩。而身為“大賬房”的夏元吉,又麵臨著國家每年“花費如流水”的情景,自然養成了夏元吉“用度謹慎”的性格特點來。

每年歲末朝會,夏元吉都會“諫阻奢靡事百件”,甚至包括宮廷開支和藩王用度等。連“永樂時代”的各式“大活動”,如接待外國使節、修築河道、“邊牆”,乃至練兵設防等樣樣用款,但凡由他負責,皆小心百倍,認真核算,能省則省。為此,他時常與兵部、戶部等部門的官員發生爭執,由此得了一個綽號“夏刺頭”。

所謂“刺頭”,在當時民間方言裏,就是“小氣鬼”的意思。這次,“刺頭”夏元吉也終於刺得明成祖朱棣龍顏大怒。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朱棣欲發動第三次北征蒙古草原,並一舉平滅韃靼太師阿魯台所部。

深感國家財政日益吃緊的夏元吉卻看不下去並竭力阻止,於是觸怒朱棣。加上一直深恨夏元吉的國公張輔以及漢王朱高煦的爭相挑撥,終於使夏元吉被解除職務,並由廠衛特務機關送到“內宮監”長期關押。

幸好深知其才的太子朱高熾從中調解,方才保住了其性命。在抄其家的時候,家中僅布衣和瓦器。朱棣聞之感歎:“果然刺頭也。”而北征的結果,也不幸被夏元吉所言中,蒙古人望風而逃,明軍無功而返。

然而,明成祖朱棣連續發動遠征,“嚴鹽法”漸被濫用破壞,而國家財稅也捉襟見肘,使得國庫空虛。當然了,明朝騎兵遠沒有漢唐騎兵多,全是靠大規模發動步兵與“神機營”去草原上示威,結果不然而喻。

從夏元吉下獄的永樂十九年(西元1421年)至朱棣病逝於第五次北征歸途的永樂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僅大米的價格,就從1石1貫“寶鈔”,飆升到了1石50貫寶鈔!也就是說,明朝國內通貨膨脹了至少50倍!

朱棣病逝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赦夏元吉出獄並官複原職,首任要務還是解決這“通貨膨脹”問題。

夏元吉殫精竭慮,再改“嚴鹽法”,允許商人用寶鈔直接換鹽引,規定以300貫換1引,並繼續對皇帝“刺頭”,禁絕宮廷奢靡消費。盡管皇室成員和各地藩王對此腹誹不已,但明仁宗始終相信夏元吉的忠心體國。

因此,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後,夏元吉又主持改革商稅,減少國內關卡,鼓勵商品流通,削減收稅比例,力爭“稅少而財增”,經永樂時代日益空隙的國庫終於重新充裕起來,讓後來的明英宗有了豪橫底氣。

宣德五年(西元1430年),夏元吉退休,數月後病逝於家,贈“太師”。這位曆事洪武、永樂、洪熙、宣德四朝的“大賬房”,堪稱“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兩大黃金時代的關鍵人物。 話又說回來,素來被認為“刺頭”的夏元吉,也有大方的時候,比如每年劃撥給各地收養孤寡老人的“養濟院”的經費,從來都是逐年增加。

但凡有各地鬧災,劃撥救濟糧米均大大超過預算。相反,私生活方麵,其親弟弟從老家來看他,他也僅贈米兩石而已。不過,對於京城周邊乃至老家的孤苦學子們,卻能時常得其無私資助,完成十年寒窗。

在這位“大賬房”眼裏,“錢”如果用在了老百姓身上,也就是用在了“刀刃”上。當然了,夏元吉卻不知自己的“生平事跡”,被後來的崇禎皇帝拿來當作衡量明朝官吏的“參照物”,讓不少心存渾水摸魚者忐忑不安。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