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開始改革,主要是施行“太祖”、“太宗”時期的政治與經濟策略,隻是多一條娶妻而已。

說到明朝,世人皆知的一個事實就是,明朝的“親王”數量實在過於龐大,並且這些人都是吃閑飯的。可以這麽說,明朝的衰弱以至於滅亡,都與這些數量龐大的“社會蛀蟲”有很大關係,畢竟需要財政供養。

雖然說“親王”數量龐大,但到了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這些“親王”所剩下的家族已沒多少家了。

根據史料來看,明末總共就隻有30“藩國”,而到了明朝滅亡之際,也隻有25位“親王”以及1位非“朱元璋直係”的“靖江王”尚且存在了。至於他們分別是誰?除了朱元璋的後裔外,就隻剩下他大哥的一個後代。

“明太祖”朱元璋一脈的“親王”最多,畢竟“老朱家”就是靠這個在家族中排行第八的“朱重八”撐起來的。

明朝從朱元璋的“洪武朝”開始,後來經曆了“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共13朝後,才來到“崇禎元年”。

在大明帝國的14任“主人”高座“龍椅”之際,皇帝的子嗣情況,也就是最終確定親王存在數量的情況。

在這14朝當中,毫無疑問,“明太祖”朱元璋作為第一個皇帝,也是明朝最開始實行“封王”的皇帝,子嗣情況以及冊封的情況則是最明顯的。因此,有必要單獨來講一講“朱重八”或曰“朱八八”這一脈子嗣情況。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們,絕大多數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再算上低階侍女和普通宮女,則皇帝們能擁有的異性伴侶數量多大幾千上萬甚至幾萬人,而皇帝老子是無論如何也忙不過來!

打個比方,一個皇帝除上朝期間、處理政務和吃喝拉撒睡之外,一天還有一半時間能用來連續不停地搞女人,為了保證有情調和有效果,每次同房半個時辰算,一天最多能搞定十個女人,一年才能輪一圈。

但這種超負荷運轉,很容易造成皇帝們“精盡人亡”,畢竟人體最大的泄氣就是“**”,而皇帝也是男人,也具有“男人的通病”——“廣種薄收”。因此,為了達到傳播基因並繁殖後代的效果,也會跟動物一樣。

不過,能進入皇宮的女人們何嚐不是迎合了皇帝老子的心理?於是,無論是太後、皇妃、昭儀、才人,甚至連宮中最普通的底層宮女,為了博取一個能被皇帝老子寵幸的機會,都在明爭暗鬥,各盡所能。

因為女人其實是一種比男人更危險的動物,因為一旦懷上了皇帝的“龍種”,說不定就能生出“皇子”,最不濟也能生出個“公主”,從此命運天翻地覆!更恐怖的是,宮女的兒子將來萬一做了皇帝,她就是太後!

縱觀中國曆史,“太後們”的權力極大,尤其是在“子少母壯”的情況下,幾乎整個國家都處於“太後”的掌控之下,誰敢不服就殺誰,想睡多少男人就睡多少男人,尤其是武則天與慈禧,對和尚、洋人也不放過!

因此,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其實都是動物,隻不過並非普通動物那種簡單的**繁衍關係,而是熱衷於權力爭鬥的“萬物之靈長”!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而“人類社會”的本質卻是“階級性”。

是故,“儒門孔教”倡導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完全錯誤的,而“性相近,習相遠”卻是完全正確,因為此符合“玄門道教”關於“大道無情,以天地萬物為鄒狗”的看法。正因如此,皇帝及其女人們繁殖後代,乃各取所需而已,並未證明“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正確與否與孰優孰劣?其本質就是要牢牢把控階級統治地位!

當然,受“玄門道教”與“沙門釋教”影響,皇帝老子誤以為自己能憑借“天下第一”身份,將自己的“凡人之軀”強行提升為“修真者”,便求仙問道和亂吃丹藥,拚命雙修並亂搞女人,追求長生不老,卻害死自己!

“洪武皇帝”朱重八共有26個兒子,其中長子即“太子朱標”早死,幼子朱楠也早夭,都沒有封為“藩王”。

作為太子的朱標早死後,朱元璋竟然打破“父傳子,家天下”的慣例,硬是把皇位傳到長孫朱允炆手上,結果讓最有出息的兒子“老四”朱棣火冒三丈。於是,“燕王”朱棣趁侄子削藩之際,發動了“靖難之役”。

因建文帝“削藩”操作過猛而得罪了天下所有的“叔叔”們,結果被“四叔”打來時,沒人願意派兵來幫,因此被“四叔”輕鬆擊敗並丟了“皇位”,將到手還沒捂熱的“至高皇權”拱手相讓,證明政治的本質是權力爭鬥!

成功登基入承大統之後,“老四”朱棣改元“永樂”,成了明朝的第三任皇帝,所以也是可以單獨拿出來。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們當中,除掉“老大”朱標、“老四”朱棣、幼子“朱楠”3人不算,共還有23個藩王。

在這23人當中,九子“趙王”、二十二子“安王”、二十四子“郢王”都絕嗣了。八子“潭王”牽扯謀反案,惶恐自盡。七子“齊王”、十九子“穀王”作亂被廢。十二子“湘王”反抗建文帝削藩,憤而自盡。十五子“遼王”、十七子“寧王”、二十五子“伊王”的後裔們犯法,被皇帝廢藩,貶為庶人。也就是說,各地“藩王”心懷鬼胎。

因此,在朱元璋一脈當中,有10個藩國在“崇禎元年”時都已經不複存在了,僅剩下13個“藩國”分別是秦、晉、周、楚、魯、蜀、代、肅、慶、岷、韓、沈、唐。而在這13個“藩國”當中,還有“秦藩”的“秦肅王”朱誼漶,薨於萬曆四十六年(西元1618年)。

而那“秦藩世子”朱存樞曆經十年等待,在“崇禎元年”時尚未襲封,因此,“秦藩”此時也無親王在位了。

其餘的12個“藩國”,當時都是有“親王”在世的。其中,分別是“晉裕王”朱求桂,卻薨於崇禎三年(西元1630年)、“周端王”朱肅溱,卻薨於崇禎八年(西元1635年)、

“楚王”朱華奎,卻薨於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魯憲王”朱壽鋐,卻薨於崇禎九年(西元1636年)、“蜀王”朱至澍,死於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代康王朱鼎渭,薨於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

“肅王”朱識鋐,死於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慶王”朱倬漼,死於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

“岷王”朱禋洪,薨於崇禎元年(西元1628年)、“韓王”朱亶塉,死於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

“沈王”朱效鏞,於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失蹤、“唐端王”朱碩熿薨於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

可以,說朱元璋一脈的“藩王”情況最複雜,24個封王的兒子當中,隻有朱棣入承大統,還有10個“藩國”早已不複存在,剩下的13個“藩國”雖然存在,但有一個在崇禎元年就沒了“親王”,此時僅存12位親王。

“建文帝”朱允炆一脈,在“靖難之役”中的一場大火之後就杳無音訊了。所以,“建文帝”一脈也是沒有“藩王”延續下去的。

“燕王”朱棣雖然入承了“大統”,可朱棣在“靖難之役”後,雖已成為了皇帝,但再也沒有生下過子嗣,就算他從“烏斯藏都司”和“朵甘都司”一帶請來“藏傳佛教”的高僧“歡喜佛”供奉著,也沒能保佑他把後妃、宮女們的肚子搞大。因此,朱棣在鬱悶之際便想到了“玄門道教”的“陰陽雙修”,便斥巨資打造了“武當山祖庭”。

“永樂皇帝”朱棣僅有三子封王後延續下來,而長子朱高熾繼承大統。次子朱高煦(漢王)因為在朱瞻基一朝謀反,被朱瞻基所殺後將其“藩國”撤銷。因此,朱棣隻有幼子朱高燧(趙王)一脈得以延續,並在“崇禎元年”時,其在位的親王是“趙順王”朱慈?其薨於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

仁宗一脈共有10子,除朱瞻基繼承大統外,還剩下9個“藩王”,但三子“越王”、四子“蘄王”、八子“滕王”、九子“梁王”、十子“衛王”皆絕嗣,故其“藩國”未延續下去,到崇禎元年時,僅有4個“藩國”存在而已。

尚且存在的4個“藩國”分別是鄭、襄、荊、淮四個。到“崇禎元年”時,四個藩國也隻有3個親王在位,其分別是“鄭敬王”朱載壐,薨於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襄忠王”朱翊銘,於崇禎十四年(西元1641年)被張獻忠所殺、“荊王”朱慈煙,薨於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

“淮王”朱翊钜已去世,“淮藩世子”朱常清尚未承襲王位(西元1631年承襲),故“淮藩”無“親王”在位。

“明宣宗”英年早逝,僅封了朱祁鎮一人,結果朱祁鎮後來承襲大統並成為皇帝,所以“宣宗一脈”,在“崇禎元年”時,已經沒有“藩國”以及親王存在了。到了“明英宗”在位期間,共有8子封了“藩王”。

其中,失而複得“太子”之位的朱見深繼承大統,剩下7子封王,還有四子“許王”、五子秀王、八子忻王絕嗣、九子徽王後裔犯法,被廢藩,所以到了“崇禎元年”時,僅有3個藩國尚存,分別是德、崇、吉。

三個“藩國”都有親王在位,分別是“德王”朱常潔,卻薨於崇禎五年(西元1632年)、“崇王”朱由樻,於崇禎十五年(西元1642年)被賊首李自成所殺、“吉王”朱由棟,薨於崇禎九年(西元1636年)。

“明憲宗”一脈共有10子封王,除去四子“興王”朱佑杬的兒子朱厚熜繼承大統做皇帝之外,還有五子“岐王”、八子“雍王”、九子“壽王”、十一子“汝王”、十二子“涇王”、十四子“申王”等共6個“藩王”皆絕嗣。

所以,到了“崇禎元年”時,尚且存在的“藩國”隻有益、衡、榮三國而已。三國當中,“衡憲王”朱常?已去世,“衡藩世子”朱由檡尚未即位(到了西元1632年才即位),故“衡藩”無“親王”在位。

剩下的2個尚存的“親王”分別是“益定王”朱由本,卻薨於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榮憲王”朱由枵,薨於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由於孝宗次子蔚王早夭,武宗絕嗣,所以兩個皇帝都沒有留下藩王延續。

“明世宗”共六子封王,除了“裕王”朱載坖後來承襲大統外,其餘的四子中,“景王”絕嗣、五子“穎王”、六子“戚王”、七子“薊王”、八子“均王”均早夭,所以到了“崇禎元年”,世宗一脈也沒“藩國”和“親王”存在了。

穆宗一脈長子“靖王”早夭,隻有四子“潞王”延續下去,在“崇禎元年”時,尚且在位的“親王”是“潞王”朱常淓,其投降清軍後,與朱由崧於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四月連同其他七個王都被清軍無情殺害。

神宗一脈共7子封王,其中次子“邠王”、四子“沅王”、八子“永思王”早夭。到“崇禎元年”時,隻有福、瑞、惠、桂4藩存在,在位的“親王”分別是神宗三子“福王”朱常洵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被李自成所殺、

神宗五子“瑞王”朱常浩,在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被張獻忠所殺、神宗六子“惠王”朱常潤,於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被清廷殺、神宗七子桂端王朱常潤瀛,於弘光元年(1645年)十一月病薨於梧州。

光宗一脈除了“信王”即“崇禎帝”朱由檢承襲大統之外,次子“簡王”、三子“齊王”、四子“懷王”、六子“湘王”、七子“惠王”共五子皆早夭。所以,到了“崇禎元年”時,“明光宗”一脈就已經沒有“親王”存在了。

詭異的是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後裔的藩王“靖江王”,作為朱重八大哥的後代,卻從太祖侄孫朱守謙始封後,居然一直延續到了“崇禎元年”。此時在位者是“靖江榮穆王”朱履祜,薨於崇禎七年(1634年)。

雖說明朝的“藩王”們生活條件十分不錯,並且還無憂無慮,可經過數百年傳承後,還是有很多“藩王”因各種原因搞垮了自己的祖業。到了“崇禎元年”時,再加上皇帝老子決定給他們這些“宗親”集體斷奶,苦也!

“他朱由檢是‘老朱家’的子孫,難道本王就不姓朱了?”眾藩王們在接到“聖旨”後,第一時間不是“領旨謝恩”,而是嚎啕大哭,如喪考妣,畢竟“削藩”就意味著“親王”們命運資格憑借“宗親”獲得生活保障,絕望!

絕望之餘,眾“藩王”為爭取屬於自己的“寄生權利”,便暗中相互勾連起來,與各地土豪劣紳、貪官汙吏們共謀對策,準備伺機而動。然而,殊不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若明朝中央政權倒下,則他們死的更快!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