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朱由校等人代表朝廷去遼東前線視察軍務,建議袁崇煥加緊訓練士兵使用新武器準備開戰。

“哈哈,試試就知道了,朝廷還盼著你袁督師盡快兌現承諾呢!”話音一落,朱由校等人渾身上下泛起一陣黃芒後,便如同來時那般立刻沉入地下,消失得無影無蹤,讓袁崇煥看得目瞪口呆,簡直難以置信!

“誒,想不到‘神仙’真的存在?而且就在眼前!我袁崇煥作為‘九兵傳人’,為何不能修煉法術,尋求長生不老,反而隻能專研帶兵打仗?莫非‘兵道’遠不及‘仙道’?看來,此戰過後,得找機會與‘仙師’套套近乎。”

與此同時,盤踞在遼東的女真各部也反應強烈,因為之前被“建州女真”所攻滅的“海西女真”各部落殘餘勢力,在袁崇煥派人暗中聯絡後,紛紛聯合起來開始搞事情。而“野人女真”也參與其中,想要“火中取栗”。

不過,由於皇太極當初登基稱帝後並未像漢人開國君主般大開殺戒,而是將叔伯兄弟、有功之臣“妥善安置”,因此在得到明朝出於報複自己而即將出兵來攻時,反而暫時摒棄前嫌,團結合作,但仍各懷鬼胎。

其實,清朝的社會等級劃分非常嚴格,最下等的當然是被征服的民族,比如漢人和南方各少數民族,其次就是蒙古族,而蒙古族之上就是滿族自身。當然了,在滿族之上,也就是“皇族”愛新覺羅氏自身了。

真正掌握最核心實權的,自然是愛新覺羅氏的子孫們。所以,他們根本不擔心普通的滿族或蒙古族以及被征服的民族會怎麽樣,尤其是廣大漢人百姓長期被“愚民政策”禁錮思想最好統治,故其才顯得大度。

但是,清朝皇帝們對同為最高統治階層的“宗親”即“愛新覺羅氏子孫”,卻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多爾袞。多爾袞的功勞,在清朝曆史上不說排第一,至少也是能排進前三的,可是結局如何?

他作為從小在馬背上長大的“滿洲勇士”,竟會莫名其妙的被“墜馬而死”,且死後不久就被順治皇帝掘墳鞭屍。這其中當然是有不可告人的隱情,如順治帝他娘“孝莊皇後”為保證自己兒子能穩坐江山,逼不得已才下嫁給多爾袞,對其進行“性賄賂”以麻痹篡位意識並尋求支援,但至少反映清朝統治者同樣厚臉心黑!

而比多爾袞之死更早的事情,便出現在“清朝”建立之初,或者說是努爾哈赤統治的“後金時期”,有四位戰功極高的“貝勒”,統稱為“四大貝勒”,三個是努爾哈赤的兒子,另外一個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次子。

而按照當時的製度,這四位“貝勒爺”都有繼承努爾哈赤“後金大汗”位置的機會,因此也是產生了一些矛盾,但結果卻各不相同。愛新覺羅?代善是努爾哈赤的次子,並還在16歲時,他就開始跟隨努爾哈赤出征。

代善跟隨父親先後從征伐哈達、輝發、葉赫等海西女真部落開始,論軍功而封“貝勒”,且很早就開始內佐國政,外統重兵,可是說是努爾哈赤最器重的一個兒子,故名列“四大貝勒”之首,按順序稱“大貝勒”。

代善父子領滿洲兩紅旗,在征伐女真各部、蒙古與明朝的過程中屢立戰功。他曾因作戰英勇,被父親努爾哈赤賜號為“古英巴圖魯”,意思是代善既英勇又硬如鋼鐵,更是勇士之最,堪比戰場中的“鐵帽子王”!

代善雖有很有能力,但為人桀驁不順且野心勃勃,惹得父親努爾哈赤不喜。後來,由於其屢屢壓迫嶽托兄弟,最終被父親努爾哈赤廢掉了他的太子之位,但其能力那是真的不錯,無論治國還是打仗都一樣。

在努爾哈赤死後,代善自知不可能再得到繼承權了,於是轉而積極擁立弟弟皇太極,並在代善主持下,諸貝勒擁戴皇太極繼承汗位;可沒想到皇太極在穩固權勢後就開始剪除這些對自己有威脅的貝勒們。

雖然代善有擁立之功,但權勢太大,因此也在皇太極的“黑名單”裏。在西元1635年時,代善被皇太極斥責為“輕視君上,貪財違法,虐待下人”。但第二年,“清太宗”皇太極又封代善為"碩禮親王,世襲罔替”。

沒多久,皇太極複斥代善為“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漸賦閑家居,不問朝政”。而終皇太極一朝,因其年長位尊而遭到壓抑。這讓代善感覺很鬱悶,認為皇太極這個“弟弟”對自己反反複複,莫非想表達什麽?

待“清太宗”皇太極逝世後,為消弭內爭,代善擁戴皇太極的第九子愛新覺羅?福臨即位為“順治帝”。直到後來,代善病逝於北京為止。雖然代善死了,但其他“貝勒爺”們卻未必會甘於現狀,因順治皇帝還小。

愛新覺羅?阿敏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次子。早年,阿敏的父親舒爾哈齊和哥哥阿爾通阿、弟弟紮薩克圖背叛努爾哈赤,結果就是阿敏的哥哥和弟弟都被努爾哈赤所殺,其父親舒爾哈齊也被伯父囚禁至死。

唯有阿敏因未背叛而被留了下來,並被努爾哈赤撫養長大,後被封為“貝勒”。由於阿敏驍勇善戰且屢立戰功,因此深得努爾哈赤喜愛。西元1607年,阿敏與努爾哈赤長子褚英攻取海西女真烏拉的宜罕山城。

東北的女真族在明朝時主要分為三部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其中“海西女真”即“扈倫”又分為“烏拉”、“輝發”、“哈達”、“葉赫”四大部落,其中“烏拉”在“扈倫四部”中疆域最廣,勢力最強勁。

後來,在西元1613年,阿敏與努爾哈赤一同滅了烏拉部。在努爾哈赤創建“八旗製度”時,阿敏被任命為鑲藍旗“旗主貝勒”,後又被封為“和碩貝勒”,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俗稱“二貝勒”,並參與國政。之後,阿敏參與了“薩爾滸之戰”、滅葉赫等“海西女真”各部,率軍攻明克沈陽、遼陽等戰役。

在皇太極時期,阿敏曾統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國王李倧求和。但在西元1628年時,明朝名將孫承宗率兵反擊,監軍道張春等圍田灤州,阿敏因怯戰而不增援,反殺降人並逃出關外,此舉惹得皇太極大怒。

“清太宗”皇太極召諸“貝勒”共議阿敏之罪。罪狀除此次棄四城之外,還有心懷異誌、當年在朝鮮謀求自立等等。雖廷議阿敏死罪,但皇太極改為幽禁,僅留莊六所、園二所、奴仆二十,其餘財產歸濟爾哈朗。

愛新覺羅?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第五個兒子。莽古爾泰少年時期就跟隨其父努爾哈赤征伐“海西女真”的烏拉部,且英勇善戰,連克烏拉部六城。後來,莽古爾泰因戰功赫赫被父親努爾哈赤封為“和碩貝勒”。

莽古爾泰在“四大貝勒”中排行第三,所以被稱為“三貝勒”。在反抗明朝進攻的“薩爾滸大戰”時,先隨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全殲明總兵杜鬆所率的六萬之軍,又南下殲滅劉綎部四萬餘眾,並跟從大軍討伐葉赫部。

在西元1620年時,努爾哈赤率領大軍進攻明朝的懿路、蒲城兩個城池,而莽古爾泰也率健銳百人追擊明兵至渾河。莽古爾泰還率兵救援被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攻打的蒙古科爾沁部並取得勝利,林丹汗敗逃。

後來,莽古爾泰又於西元1626年時,在努爾哈赤討伐蒙古喀爾喀巴林部時,獨自領兵在夜間渡河攻擊蒙古人使之驚恐逃竄並且俘獲牛羊無數。但是,這個戰功赫赫的莽古爾泰,仍被皇太極找機會“消爵”了。

被奪去“和碩貝勒”爵位並降為“多羅貝勒”的莽古爾泰,在西元1633年時因抑鬱成疾,被“暴病而亡”,這其實是“清太宗”皇太極擔心自己對莽古爾泰失去控製,到頭來反而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提前弄死他。

皇太極也親自到哥哥莽古爾泰的喪禮上吊喪,三鼓鍾過後才回去;又在中門設置靈堂來祭奠他,大哭之後才肯回宮。但不久之後,皇太極卻以“大逆”之罪追奪了莽古爾泰爵位,並把“正藍旗”都給強行取消了。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作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他很愛看書學習,並在努爾哈赤的諸將中也惟有他識字(認識漢字並熟悉漢文化經典)。

而且,在皇太極七歲時就開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裏日常事務、錢財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有些事情都不煩努爾哈赤操心指示,而皇太極就能幹得很出色,簡直與努爾哈赤自己想的一樣。

正因如此,努爾哈赤對皇太極更是愛如“心肝”,並認為這個“文武兼備”的“好孩子”將來是接替自己“大汗之位”的最佳人選!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受推舉襲承了“後金”汗位。皇太極即位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尤其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下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方針。

在對付明朝方麵,皇太極則采納了漢族降官們的建議,並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以拖延時間,並重用漢族降將,盡最大努力去削弱明朝的實力,力爭在將來有機會入關後定要徹底取代明朝,獨占整個天下。

於是,在西元1636年時,皇太極在盛京(遼寧沈陽)稱帝,建國號為“大清”,並且迫使李氏朝鮮臣服於清朝。後來,皇太極率大軍於西元1642年在“鬆錦大戰”中擊敗明朝遼東守軍,生俘“遼東總兵”洪承疇。

自此,明朝在關外的精銳部隊喪失殆盡,而“寧錦防線”也徹底崩潰,使得清軍入關已成為必然之勢。可是,在西元1643年時,皇太極卻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竟然未能實現其取代明朝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

其實,作為封建帝王,皇太極的做法無可厚非,相對於曆史上很多封建王朝而言,不大肆殺戮功臣已算是不錯的了。在這一點上,曆代漢族封建王朝的開國君主做得很不厚道,尤其是漢高祖劉邦首開惡例!

代善權勢最顯赫,威脅最大,但皇太極依然沒有殺他,而且給予高官厚祿,隻是沒有軍權而已;阿敏也沒有被殺掉,而是幽禁了起來,並且還保留了相當的待遇;最後的莽古爾泰,他確是做得有些過頭了。

盡管皇太極對這些兄弟們還算是“仁至義盡”,隻可惜此時乃非常時期,迫使人人自危又人人自保,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於是,“滿清”的大小貴族,尤其是“四大貝勒”的子孫們似乎在等機會,蠢蠢欲動。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