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講到崇禎帝想招攬天下有誌於“格物致知”者,決定從官僚體係內優先,便讓吏部尚書們先擬訂。

“臣等啟奏皇上,目前查有‘三邊總督’武之望、‘登萊巡撫’孫元化、‘遼海監軍道’王徵、‘檢討官’方以智、‘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隨著禮部尚書們一個個報出官員們的名字,崇禎帝便笑道:“都召進京來!”

“啊?皇上?這……若將這些大大小小的‘朝廷命官’們都召進京來安置在‘魯班門’下,恐怕不合適吧?畢竟……”————“哼,朕金口玉言,說一不二!”崇禎帝不悅道:“人事安排,依律執行,爾等自己看著辦!”

“呃……臣等謹遵皇命!臣等告退。”就這樣,那些喜歡搞“科研”的官員們,在此時空被崇禎帝下令調回京城。盡管他們的職位即將被新來繼任者取代,但其官階和品級不變,依舊享受著朝廷足額發放的俸祿。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魯班門”變得熱鬧非凡,因為不僅當朝親王朱由校會經常出現在殿前廣場上,當眾用法術煉製各種軍械、火器,就連皇帝老子和皇後娘娘也時不時前來捧場,惟獨不見“國師大人”身影。

這怪不得“國師”不給麵子,因為他實在瞧不上這些所謂的“科學技術”即“格物致知”,畢竟隻是“西洋外道”而已。對普通凡人來說,“格物致知”充滿神秘,但對於“修真者”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因為不能成仙!

不過,在這些“不務正業”的大小官員中,有一個名叫“宋應星”的人卻是引起了朱由校和朱由檢哥倆的注意,因為這小子不僅眼界比別人開闊,而且興趣也更廣泛,尤其知識儲備極深,或許可以重點培養一番。

“宋應星”生於西元1587年,字長庚,江西奉新縣瓦溪牌樓裏人,老家即後世的江西奉新縣宋埠公社牌樓生產隊。宋應星是“舉人”出身,於明朝崇禎七年(西元1634年)任江西分宜縣教諭 。他後來還做過福建汀州府推官,南直隸亳州知州,盡管官場混得不怎麽如意,但改朝換代也不妨礙他成為明朝著名科學家。

“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並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在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也使他成為了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晚年一直隱居生活。

“宋應星”的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曾被國際科學界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後世西元2021年5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批準中國在“嫦娥五號”降落地點附近月球地貌的命名為“宋應星”(So

g Yi

gxi

g),乃八個地貌地名之一。

“宋應星”幼時與其兄宋應升同在叔祖宋和慶開辦的家塾中就讀。“宋應星”在家鄉散文私塾中開始認族叔宋國祚做老師。在這之後,“宋應星”又在新進“舉人”鄧良知門下做學生,學習“四書五經”和“孔孟之道”等。

“ 宋應星”自幼聰明強記,“數歲能韻語”(作詩),有過目不忘之才,很得老師及長輩喜愛。稍長,考入奉新縣縣學為庠生,熟讀“經史”及“諸子百家”。他在程頤-程灝、周敦頤、朱熹及張載這“宋代四大家”中,獨推張載的“關學”,並從中接受了“唯物主義自然觀”。這對他將來成為科學家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宋應星”對天文學、聲學、農學及工藝製造等學科都有很大興趣,曾熟讀過醫學家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因為此書曾於西元1596年出版,那時候,李時珍已經去世三年了。此外,“宋應星”還喜歡音樂、作詩。他常與同窗好友赴本縣風景名勝處郊遊,並相互催詩,相互激勵,縱談天下大事,樂享恬淡生活。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宋應星”與其兄宋應升赴省城南昌參加“乙卯科鄉試”。在一萬多名考生中,29歲的宋應星考取了全省第三名的“舉人”,而其兄宋應升則僅名列第六,但也是個“舉人”了。

奉新諸生中隻有他們兄弟二人中舉,故稱“奉新二宋”。“鄉試”的成功使宋氏弟兄受到鼓舞,當年秋天,他們便前往京師(北京)應次年“丙辰科會試”,但卻名落孫山。於是,他們決定下次再試。為了作好應試準備,宋應升、宋應星等人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書院”進修,當時任“洞主”的是有名學者舒曰敬。

萬曆四十七年(西元1619年),這是神宗在位時的最後一次會試之年。宋應星弟兄倆與江西其他考生們齊會京師,但兩兄弟仍未及第。此後,他們於天啟及崇禎初年再試,均告失敗,從此遂絕“科舉”之念。

崇禎四年(西元1631年)其兄宋應升由吏部“銓選”任浙江桐鄉縣令,“宋應星”則回鄉服待老母。崇禎八年(西元1635年),“宋應星”任江西省袁州府分宜縣學教諭,工作是教授生員,即未入流的教職人員。

該年,其兄宋應升調任廣東肇慶府恩平縣令,因有政績被誥封為“文林郎”。“宋應星”在分宜縣任教4年,這是他一生中的重要階段,因所有主要著作都發表於此期間,包括對後世影響很大的《天工開物》。

崇禎十一年(西元1638年)宋應星在分宜任期滿,考列優等,旋升任福建汀州府推官(正八品),為省“觀察使”下的屬官,掌管一府刑獄,俗稱“刑廳”,亦稱“司理”。

崇禎十三年(西元1640年),宋應星任期未滿,辭官歸裏。崇禎十六年(西元1643年)出任南直隸鳳陽府亳州(今安徽亳州市)知州(正五品)。然而,此時已值明亡前夕。“宋應星”赴任後,州內因戰亂破壞,連升堂處所都無,且官員多出走。於是,他幾經努力重建,使之初具規模,又捐資在城內建立書院。

崇禎十七年(西元1644年)初,宋應星辭官返回奉新。當年三月,李自成大軍攻占京師,明亡。四月,清兵入關,建都北京,而“宋應星”也成為了“亡國之民”。五月,“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權”。

南明弘光元年(西元1645年),“宋應星”被薦授滁和兵巡道及南瑞兵巡道(介於省及府、州間的地區長官),但宋應星均辭而不就。明亡前,其兄宋應升已升任廣州知府,明亡後亦無意戀官,遂掛冠歸裏。

“宋應星”弟兄寄希望於南明,但此政權由“閹奸”阮大铖、馬士英把持,排斥忠良,遂迅即滅亡。清兵南下取江西。南明隆武二年(西元1646年),其兄宋應昇服毒殉國。此後,在南明與清軍拉鋸的十餘年間,“宋應星”一直過著隱居生活,“公退居家食,抒生平學力,掞摛文藻。” 故在貧困中度過晚年,拒不出仕。

南明永曆二十年(西元1666年左右),“宋應星”逝世,享年80歲。“宋應星”的去世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因為他隱居了。其最後的作品是西元1655年為兄長所修的《宋應升傳》。後來,就再也沒有消息了。

“宋應星”作為中國明朝後期的著名科學家,他的主要貢獻表現在把中國幾千年來出現過的,在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方麵的知識,作了一個總結性的工作,同時也對技術經驗作了總結性的概括,並且使它們係統化、條理化,然後著述成書並使之能夠流傳下來,卻對兩百年後的東洋日本“明治維新”貢獻極大了。

由於清朝統治階級不相信科學,隻喜歡玩弄政治和權術,所以在科舉盛行和大興“文字獄”的清朝,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受待見,即便出版後也未必能賣回本錢,反而在無意中流傳到東洋日本才起作用。

“宋應星”所著書籍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在農業方麵,“宋應星”對水稻浸種、育種、擂秧、耘草等生產全過程作了詳盡的記載,例如“包及數日,懊其生芽,撒於田中,生出寸許,其名日‘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秧過期,老而長節,即栽於畝中,生穀數粒,結果而己。”這是古代勞動人民在種水稻時,所用“大田移植法”以增加產量的真是寫照。

同時,“宋應星”還指出了水稻種植中值得注意的各種問題。在手工業方麵,“宋應星”力圖運用定量的方法。他在敘述生產過程時,特別注意原料消耗、成品回收率等方麵的數量關係,有著明確的數量控製觀。

當分析秧苗移毅時,“宋應星”指出:“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即“秧田”與“本田”的比例為1:25。這個重要的比例數據,乃古代種植水稻時“合理密集”的經驗總結,據說近代的江西人仍在遵循。

“宋應星”對各種油料作物的“出油率”也作出了確的說明:“凡胡麻與蓖麻子、樟樹子,每石得油四十斤。菜旅子每石得油二十七斤。芸苔子每石得由三十斤……”。對油料作物這種具體而準確的數據說明,既有理論意義,又有實用價值。因為,這有利於農民們在進行油料作物種植時,可以綜合考慮其經濟價值。

……………………………………

哈哈,多謝各位書友關注,收藏,推薦,訂閱和評論本書!身為作者,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為各位讀者提供一部符合大眾口的“都市異能”兼“修真玄幻”小說。常言道“人生苦短,筆尖修長。”是故,修真路漫漫,何處覓長生?煩惱無去處,且看書中人!願《天地任我行之“係列”》小說能給大家帶來快樂與感悟!

本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實屬巧合!道友們,打工辛苦,時間緊迫,創作不易,點讚收藏,順便轉發,欲知情節?下回分解!(“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歡迎閱讀我的書)